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反復修改的古詩句

關於反復修改的古詩句

1. 古詩中反復修改的詩句有哪些

李凝幽居 唐·賈島

閑居少鄰並,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雲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

僧敲月下門,當時賈島用“推”用“敲”拿不定主意,碰到韓愈,韓愈用“敲”。這也是“推敲”壹次的來源

苦吟

唐 作者:盧延讓

莫話詩中事,詩中難更無。

吟安壹個字,拈斷數莖須。

險覓天應悶,狂搜海亦枯。

不同文賦易,為著者之乎。

======================、

這首詩歌形容作詩的反復推敲

2. 文章反復修改的詩句

壹天,賈島在京城長安,騎著毛驢在街上行走,隨口吟成壹首詩,其中兩句是:

“鳥宿池中樹,僧推月下門。”

賈島覺得詩中的“推”字,用得不夠恰當,想把“推”字改為“敲”字,但壹時不知哪個字好。於是,壹面思考,壹面用手反復做著推門和敲門兩種動作。街上行人看到賈島這種神情,感到十分驚訝。

韓愈看到,十分生氣地對賈島說:“妳騎驢子怎麽低著頭,也不朝前面看看?”

賈島壹驚,慌忙下驢,向韓愈賠禮,並將自己剛才驢上所得詩句,因斟酌“推”“敲”二字,專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講了壹遍。

韓愈聽後,轉怒為喜,深思片刻後便說:“敲字好!在萬物入睡、沈靜得沒有壹點聲息的時候,敲門聲更是顯得夜深人靜。”

賈島連連拜謝,把詩句定為“僧敲月下門”。

“推敲”壹詞是根據唐朝詩人賈島錘煉詩句的故事引申出來的,意為反復琢磨

3. 文章反復修改的詩句

古人煉句典故: 1、《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其中“綠”字是經過精心篩選的,極富於表現力。洪邁《容齋續筆卷八》雲:“吳中士人家藏其草。

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註曰‘不好’,改為‘過’,復圈而改為‘入’。

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

作者認為“到”、“過”、“入”、“滿”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綠”字最為精警。 這是因為,前四字都只從風本身的流動著想,粘皮帶骨,以此描寫看不見的春風,依然顯得抽象,也缺乏個性;“綠”字則開拓壹層,從春風吹過以後產生的奇妙的效果著想,從而把看不見的春風轉換成鮮明的視覺形象——春風拂煦,百草始生,千裏江岸,壹片新綠。

這就寫出春風的精神,詩思也深沈得多了。 2、“前村深雪裏,昨夜數枝開”,鄭谷把僧齊己的《早梅》詩中的“數枝開”,改為“壹枝開”,齊己因此而拜鄭谷為“壹字師”。

3、據元代盛如梓《庶齋老學叢談》記載,張桔軒有詩雲“半篙流水夜來雨,壹樹早梅何處春”,元遺山認為既指明了“壹樹”,就不能又說表疑問的“何處”,同時,壹樹梅花也絕非早梅,於是他就把“壹樹”改為“幾點”,“幾點”本身井沒有什麽奇特之處,但用在這裏描繪逐水而流的梅花,卻符合生活的真實,也使全詩氣機流暢,韻味平添。 關於文章反復修改的詩句: 元代劉秉忠《藏春集》中的《讀遺山詩四首》,其中之壹寫道:“青雲高興入冥收,壹字非工未肯休。

直到雪消冰泮後,百川春水自東流。”作者以形象的詩句描繪詩創作中煉字的過程,以及詩人煉得至當至雋的字以後的美好心情。

詩聖杜甫:“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唐朝詩人賈島以苦吟著名,因為“兩句三年得,壹吟雙淚流”之嘆而傳為文壇佳話。

4. 有關修改作文的詩句,寫作文要反復修改,形容反復修改作文的名言或

1、文章不厭百回改,反復推敲佳句來

典出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句,在寫"春風又綠江南岸"壹句時,壹個"綠"字反復推敲,反復修改,先後從“到”、“吹”、"過"、"來"、"駐"……壹直改到"綠"字方滿意為止,於是才有了這流傳至今的千古名句。

2、下筆欲生風,磨礱日有功。推敲詩益煉,駢儷語尤工。樓鑰《蔣慈溪挽詞》。

譯文:想要下筆的時候像風壹樣,就要每日磨練。推敲使詩句精益,伉儷俊秀,工整。

3、“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曹雪芹

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時代過著富貴生活。在他十三歲時,即曹家被抄的次年,全家遷回北京,家道急遽衰落。從此,曹雪芹過著困頓生活。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這部巨著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但全書尚未完稿,他就因愛子夭折悲傷過度而壹病不起,「淚盡而逝」,終年還不到五十歲。

4、古往今來,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過功夫。 ------何其芳

寓意就是告訴我們,不斷修改才是我們進步的階梯。

5、不要急於寫作,不要討厭修改,而要把同壹篇東西改寫十遍,二十遍。-----列夫托爾斯泰

寓意告訴我們,凡事不能急於求成,沈著冷靜、尋尋漸進、精益求精。

5. 泊船瓜洲 壹待中作者反復修改的詩句是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

詩中的“綠”字用得巧妙,自古以來廣為稱道.據南宋洪邁(《容齋隨筆》續筆卷八)記載,王安石先後用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後才選定這個“綠”字.那麽,這個“綠”字究竟好在哪呢?原來這個“綠”字是壹個表顏色的形容詞,用在詩中變成了使動用法的動詞,有色彩感和動態感,給人以視覺上的形象美.

從修辭上講這是壹種移覺手法,也叫通感.風壹般只能以聽覺和感覺辨別,但春天卻是惠風和暢,吹面不寒,過耳無聲的.現在用“綠”去描寫它,化不十分容易傳達的聽覺、感覺而為視覺,即見出春風的到來,又表現出春風到後江南水鄉的變化,壹派生機,欣欣向榮,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

6. 中的詩句什麽,來說明文章要反復修改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原句為: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他壹路上反復吟誦著,思考著,總覺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夠貼切。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春風又入江南岸”,咦,這象什麽話?不好!他自言自語著,然後又改為“滿”字——“春風又滿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話了,詩人又拋棄了“滿”字,跑了十多裏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卻總是找不到壹個妥貼的字眼。最後,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見的綠色的山、綠色的水、綠色的田野和草木……綠,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嗎? 何不用壹個“綠”字呢?於是詩人大聲吟誦道:

“春風又綠江南岸”——好壹個“綠”字!

王安石到此才確定用“綠”字來取代“到”、“過”、“入”、“滿”等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