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漁者翻譯是:
江上來來往往的人們,只喜愛鱸魚的美味。
妳看那漁人駕著像樹葉壹樣的小舟,在大風大浪裏時出時沒。
原文: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壹葉舟,出沒風波裏。作者——範仲淹
詞句註釋
1.漁者:捕魚的人。
2.但:只
3.愛:喜歡
4.鱸魚:壹種頭大口大、體扁鱗細、背青腹白、 味道鮮美的魚,生活在近岸淺海夏秋進入淡水河川後,肉更肥美,尤以松江所產最為名貴。
5.君:妳。
6.壹葉舟:像漂浮在水上的壹片樹葉似的小船。
7.出沒:若隱若現。指壹會兒看得見,壹會兒看不見。
8.風波:波浪
壹、創作背景:
1、《江上漁者》是北宋文學家、詩人範仲淹創作的壹首五言絕句。這首小詩指出江上來來往往飲酒作樂的人們,只知道品嘗鱸魚味道的鮮美,卻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魚人出生入死同驚濤駭浪搏鬥的危境與艱辛。通過反映漁民勞作的艱苦,希望喚起人們對民生疾苦的註意,體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全詩用詞精練,無華麗詞藻,無艱字僻典,無斧跡鑿痕,以平常的語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達不平常的思想、情感,產生了不平常的藝術效果。
2、範仲淹是主張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時曾擔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他能夠關心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壹般民眾的疾苦,寫過壹些同情勞動人民的詩歌作品,但流傳下來的很少。
二、景色
江南水,川道縱橫,極富魚蝦之利。其中以江蘇松江四腮鱸魚(四鱸魚)最為知名。凡往來松江水上,沒有不喜歡這特產,不希望壹嘗這壹美味佳肴的。範仲淹吳縣人,生長在松邊上。對這壹情況,知之甚深。但他發之於詩,卻沒有把註意力僅僅停留在對鱸魚這壹美味的品嘗和贊嘆上,而是註意到了另外壹些更值得註意的東西。註意到了隱在這壹特產背後的漁民的痛苦和艱險,並且深表同情。
三、鑒賞
1、《江上漁者》紙短情長,藝術上特色。全詩無僻字生詞,通俗自然,可謂孺嬰會吟,老嫗能解。然而,它不像白開水般索然無味,而似醇醪般耐人尋味。於質樸中見厚意,於平淡處見深情,達到了蘇軾所說的“似淡實美”的境界,是這首詩在藝術上的壹大特色。
2、這首詩在藝術上的另壹大特色是,言情述誌,欲露還。陸時雍曾在《詩鏡總論》中提出這樣的詩美標準:“善言情者,吞吐淺深,欲露還藏,便覺此中無限。”大凡在發抒情感、表現主題上能真正做到"欲露還藏”的詩作,往往耐人咀嚼,回味無窮。《江上漁者》正是這樣的詩。詩旨在反映漁民江上捕魚艱險,體恤民生疾苦。顯然,在詩意上,它是師承唐代詩人李紳的《憫農》詩"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像張誌和的《漁父》詞寫漁父寫得那樣富有閑情逸致:“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而在表達上,又不似李詩那樣直言不諱。它猶如煙零繚繞的山峰,乍看,藏頭納尾,或隱或現,朦朧不清,透過煙黴,則能識其"廬山真面目”;又仿佛是性格內向之人,其情愫蘊積於心,可謂聲色不露。
這首詩,除詩題外,中無壹"漁者”字樣,但通篇不離寫漁者。前兩詩,似乎僅是在直截了當地寫江上來來往往的人(顯然是指大商、貴族、權勢顯赫者,不是指黎民百姓,因為黎民百姓是吃不起名貴鮮美的鱸魚的)只知道品鱸魚的美味。其實,它也是在間接地寫漁民本來嘛,肥美的鱸是漁民冒著生命危險捕來的。不僅如此,這兩句詩還有著這樣的潛臺詞:江上往來人,不知漁者苦。這主要是著於"但愛"”二字。這樣寫,就為下文寫漁者生活艱險,體現作者關懷民瘓的思想作鋪墊,言在此而意在彼。
3、後兩句詩,筆鋒地轉,描繪了壹幅令人怵目驚心的畫面:壹葉廂舟,在風波裏顛簸掙紮,忽而湧浪尖,忽而跌入浪谷,無時無刻不面臨著傾覆的危險。這裏,雖然沒有出現漁者的具體形象,也沒有直言漁者打魚之苦、生命之危,但我們透過壹葉扁舟浮沈於潔煙波中的情景,從"壹葉舟”與"風波”壹小壹大之物的強烈對比中,不難感覺到漁者的存在,體察到漁者艱辛的生活、危險的處境,了解到當時吃魚者不打魚、打魚者不吃魚這種勞者不獲、獲者不勞的社會現實,也分明可以觸摸到詩人關切與同情漁民之心:"江往來人,但愛鱸魚美,不知漁者苦;我漁者苦,乃作漁者詩,願君同吾意”。這兩句詩景中有情,情寓於景,與前兩句詩正好相互映襯,形成鮮明的對照,使得那深邃的思想、真摯的深情欲露還臓,盡在不言中。其藝術效果要遠勝過直說漁者的境遇苦。
作者簡介
範仲淹(989—1052年),字希文。死後謚號文正,史稱範文正公。為北宋名臣,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邠州(今陜西省彬縣)。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書批評當時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幼年喪父,對下層人民的痛苦感受較深。有《範文正公集》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