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王世貞的仕宦詩文生涯。

王世貞的仕宦詩文生涯。

王世貞出生在壹個官宦家庭,他的祖父王是明朝的使者。崇禎七年(1634),王世貞生於豫州官邸,祖父謚號“孫玉”。娶山東鄒平的孫女鄧。

順治七年(1650),得縣、府、道第壹名,與大哥王世祿、二哥王、三哥王世貞有詩名。順治八年鄉試第六名,順治十二年鄉試第五十六名。

順治十五年(1658),戊戌變法補充科舉,三品狀元36人。

文的名字也漸漸越來越出名。23歲遊濟南,邀濟南文壇名人聚於大明湖畔水閣,即贈秋柳詩四首於現場。這首詩流傳甚廣,大江南北作家眾多,被稱為“秋柳詩社”。

順治十六年(1659),在揚州任官,“白天辦事,晚上接待詞家”。

康熙四年(1665),升任戶部大夫,在北京為官。大量的名著代代相傳,尤其是山水詩。“綠楊成國是揚州”這句話是當時許多著名畫家畫的壹個畫題。康熙帝稱其“詩文俱佳”,“博學多才,詩文佳”

康熙十七年(1678),受康熙皇帝召見,“賦詩旨,改國子監任講師,遷任讀書人,入官南書房”。康熙帝還發函給王世貞呈上壹首詩,王世貞從中挑選了300首詩呈上,命名為《玉蘭記》。後來升任禮部尚書,國子監獻酒,左都被勸。

當時王世貞名滿天下,官位不斷上移,成為清初文壇公認的領袖。當時新詩人來京求名師,往往先去拜訪王世貞。

康熙四十三年(1704),官至刑部尚書。不久,因為對王五案的失察,以“瞻前顧後”之罪,被革職回鄉。康熙四十九年(1710),康熙皇帝悼念舊臣,特令官復原職。

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五月十壹日,享年78歲。

王家從四代官至大臣,桓臺至今仍有頌揚王家美德的磚牌坊,上面刻有明代董其昌題寫的“宮保四”四個大字。

王世貞死後改名數次。至雍正朝,為避諱雍正,將“子”字改名為王。至乾龍,又贈名士甄、鑒。在後來的文學史中,“王世貞”或“王世貞”被壹起使用。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建國之初,大家厭倦了明代王(世貞)、李(蟠龍)的皮膚廓形,鐘(邢)、譚()的纖瘦外貌,所以詩人爭搶宋元。然後宋詩質直,流入押韻語錄;元詩多姿多彩,流成對仗小詞。所以,施蟄存等人以其清新淡雅的才華,批判風月,主張世人說‘壹言不合,便是風流’,世人也就響應了。”

袁枚稱王世貞的詩“無非良家婦女,五官端正,吐雅,可加宮中之膏,敷衍海外之名,取人斷金,成其風格。”“但是,稍微放縱壹下,就會蓬頭垢面,沒有魅力。”

錢鐘書指出,王世貞的詩善於掩飾才華的不足。王漁洋在《覃逸陸》中被評論:“壹鱗半爪非真龍”,還說“外釣之才不厚,而才頗薄,故藏其身,引人入勝,妙哉。”

王士禛以詩為宗,其詩多抒發個人情懷,清新雋永,工整雋永。早年作品華美華麗,中年之後卻變得輕盈蒼勁。散文和歌詞也很優秀。擅長各體,尤其是功的七定律。和朱彜尊壹樣,被稱為“朱王”。他的神韻說源於唐的“自然”與“含蓄”,宋的“妙語”與“情趣”,並以“不寫壹字,風流”作為寫詩的關鍵。在詩詞中,有很多關於濟南風景和故事的詩詞。

王世貞壹生著述500余種,作詩4000余首,主要有《漁陽山人精要》、《蠶尾集》、《赤北雜記》、《湘祖註》、《聚義錄》、《文略》、《楊宇詩》、《經集》、《感覺》等。

王世貞曾贈的詩蒲松齡說:“妳若聽信胡說,豆棚裏會下如絲雨。妳當膩了人語,愛聽秋墳裏鬼吟詩。”為了評價《聊齋誌異》巨著王阮庭,各家書店爭相征稿,印刷《聊齋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