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讀書這件事是可以惡補的,人生什麽時候開始都來得及,更何況當時我剛上大學。余華的《活著》或許就是勾起我讀書癮的饞蟲,讓我壹口氣幾乎讀了他的所有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兄弟》《在細雨中呼喊》等等,每壹部作品都給了我很多心靈的震撼和人生的感悟。對於我自己的認識,我還是喜歡讀揭露人性本真的作品,那些風花雪月的愛情故事,我覺得太完美,往往虛無縹緲。高高在上的東西,會讓人覺得不踏實,有時刻掉下來的危險。余華的作品是那樣的率真、本真和接地氣。特別是《活著》,他第壹人稱的寫法,仿佛壹切就是他人生的經歷,牽動著讀者的心,讓人壹刻也不敢放下。似乎每停頓半刻的閱讀,福貴又要與親人面臨許多生與死的別離,因而促使我們不得不壹氣讀完。
再讀余華的《活著》,是在不輕易間進行的,仿佛是壹位闊別已久的好友生怕我把他遺忘,偷偷給我的暗示。這本黑色封面的《活著》就靜靜安放在倉庫的角落,多少次從它身邊走過,潛意識裏也無數次想著去翻翻回顧壹番,可壹直沒有這個觸動。人只有在情緒低落時,才會想起那個黑暗的角落。註定這輩子不能陽光沐浴的我,突然特別渴望著黑暗帶給人的智慧和力量。撣撣書上的灰塵,從黑色封面上鮮明的“活著”兩字開始讀起。余華的作品就是能牽動人心、啟發靈魂,我想他必定是生活的觀察家和讀者,更是人生的記錄者。《活著》記錄著福貴平淡卻顯悲壯的壹生。從地主家的闊少,到因賭博而傾家蕩產的佃戶,人生角色的轉換好像並沒有對他心靈形成多大的沖擊。正如福貴父親所說:祖上從壹只雞到壹只鵝,再到壹只羊、壹頭牛,慢慢置辦下千畝的土地;他揮霍了壹半,福貴弄丟剩下的家產,這都是定數。正所謂:“富不過三代。”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生活真理。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獲。”福貴失去了家產,對於福貴壹家應該是場禍,可對於福貴的女人家珍卻是福。福貴沒了錢,人就踏實了,就不會整天想著吃喝嫖賭。對於那個社會、那種環境熏陶出的女人,樸實善良的她們想得並非每天錦衣玉食,而只要她們的男人在身邊,她們就覺得幸福和踏實。所以,福貴沒了資本,家珍卻壹下子覺得幸福起來,以至於死心塌地陪伴福貴直到死。人的價值觀是在無奈的人生中磨礪出來的,沒有人願意選擇貧窮,只是在選擇富貴和心靈踏實上,大多數人還是會選擇後者。在與福貴有著財富和官運碰撞的龍二和春生身上,福貴失去了財富,因為選擇回家,失去了當官的機會。可最終龍二替福貴當上地主被槍斃;春生當上了縣長,卻死在了掛上的三尺白綾。這位在戰場上沖鋒陷陣,躲過無數槍林彈雨的縣長,應該從沒想過會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人生。“活著,就好!”經歷過無數的人生起伏,這估計是福貴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人生無常,人生總是有定數的。”這並不是《活著》這部作品的藝術表達,更多是作者在傳遞這樣的信息。“活著,就不會讓妳好好活著!”福貴因為命運的安排,讓他躲過了幾次劫難,可他身邊的親人可沒有這麽好的運氣,壹個壹個離他而去。從他父親開始,再到母親、兒子有慶、女兒鳳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外孫苦根,每失去壹個,他就會對親情產生更多的不舍和依戀,也就越發覺得孤獨。回顧福貴逝去的每個親人,父親因他賭輸家產氣死;母親因他沒有能力病死;兒子因他的卑微身份被意外而死;外孫更是因他的無知而死,等等。所有親人的死都與他有關,這就是他的命,他就是壹個孤獨的命。最後,就只剩那頭相依為伴的老牛時,他反而得到了心靈的慰藉,這頭牛承載著他所有失去的親情。人生必然如此!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好事不能讓壹個人全占著,可壞事也不可能讓壹個人全遇上。福貴活著的壹生,看似所有的壞事都讓他遇上了,也可以說他比大部分人活著不易,但他的人生是真實的,也是可敬的。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以復制和假設,我想作者余華就是要表達壹種生活的倔強和不屈,遇到再多的苦與難,只要活著,就壹切還有希望!
我們的生活,有時確實需要點阿Q精神。正如福貴,要是他的眼中老盯著那些悲慘的經歷,我想他會和春生壹樣早早結束自己的生命。他面對著人生的摧殘,三個親人都意外死在醫院時,他並沒有去抱怨命運的不公,甚至寬恕了自己的“仇人”春生,可他卻怨恨著那個醫院,無奈接受醫院這個不祥之地的命運安排,這也許就是他悲傷、惆悵、憤怒等負面情緒發泄的渠道。我們每個人何嘗不是有壹套自己發泄內心負面情緒的方法,不管方法怎樣,管用就行,人還是要往前看,往美好的事情去想。大到國家的“中國夢”,小到我們每個人的夢想。人只要有夢,就會有激情和奮鬥,就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走。《士兵突擊》裏的那句經典臺詞:做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好好活著,就是要做有意義的事!人有了夢想和方向,就會好好活,就能做有意義的事。
國家圖書館館長韓永進作客《開講啦》時說,他曾問過壹位80多歲功成名就的老先生,問他這麽大歲數讀書還有什麽用?那位老先生說:“看書難道還要有用嗎?”確實,讀書真得要有用嗎!讀書應該成為我們生活的壹部分。當問及如何才能使中華文明在當今發揚光大時,韓永進說,“我們就只有壹條路,就是讀書”。我很慶幸上大學時,我讀到了余華的《活著》,激發了我看書的熱情,讓我的精神世界得以豐富。當我又因繁瑣的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慢慢侵蝕我讀書的習慣時,我還是得感謝余華的《活著》,它又再壹次激發了閱讀的興趣和熱情。
“新聞宣傳工作幹久了,人總會有點多愁善感。”我想這是所有新聞工作者的通病。在完成好報道任務的同時,我越發感覺更願意去報道長江裏的漁民、碼頭上的搬運工、掃馬路的清潔工人等等。社會是由很多人組成,大多是普通人。關註普通人,其實就是關註了整個社會。多愁善感的性格讓我也更喜歡去讀詩歌,比如普希金、泰戈爾、徐誌摩等詩人寫出的蘊含哲理的詩。
“我輕輕地走,正如我輕輕地來,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夕陽下,我駐足了很久。因為此時的我才能被陽光沐浴,享受夕陽的溫暖;才能拿起心愛的相機,定格這精彩的瞬間。在我定格的瞬間裏,我想會有壹位老人和牛,朝著太陽下山的方向走去。我也期盼,等著太陽重新升起時,他們依然能在那棵大樹下,享受著陽光和雨露。人只要活著,生活還得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