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通篇閱讀,理順文意
由於小學生在詩歌學習中存在理解問題,尤其是對詩歌所表達的意境和具體情感有問題,因此,對於詩歌的學習,先不管細枝末節,了解詩歌的通篇內容,在了解詩歌創作背景和詩人概括的條件下,對詩歌的內容有個整體的感知。
如在學習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這壹首古詩時,我選擇在課堂上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將枯燥的文字變為圖像和聲音的有機結合。先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有關這首詩的作者李白的詳細信息。隨後,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廬山瀑布景觀照片,同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四句話逐漸出現在屏幕上,多媒體放完之後,我便帶著學生壹句壹句地教讀,只要“熟讀唐詩三百首”,便可做到“不會作來也會吟”的境界。在這樣壹個深情並茂的、間歇的環境中,學生對整首詩進行了通篇的閱讀,整體感知這首詩,理順文意。然後,我再問學生,“對這首詩的整體印象是什麽?”學生熱情高漲地搶著描繪廬山奇景。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既激發出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又使學生體會到作為學習主體的樂趣,為古典詩詞教學打開了思路。
二、深入閱讀,感悟意境
古詩語言充分體現了中國語言的精煉性,在深入閱讀中,詩歌意象和語言的賞析對於整首詩歌的欣賞和意境的把握至關重要。在深入閱讀的過程中,應該學會欣賞到詩歌的美,如音樂美、精確美等。
詩歌教學通常會要求學生朗誦,通過朗誦來領悟詩歌語言的音樂美,詩歌具有這壹特性最初是因為,其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的歌唱,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勞動人民的創作熱情,因此它讀起來富有節奏、朗朗上口。如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中,“前”和“懸”,“年”和“邊”是押韻的,而且這首詩讀起來也朗朗上口,比較好記憶。除音樂美外,古詩在語言特色上還具有精確之美。由於每首古詩每行的字數有限,且要滿足對稱、押韻之類,因而詩人在用詞時會仔細斟酌。如李白的《望天門山》壹詩中的“斷”和“開”,“流”和“回”都用了相反的詞,簡單的幾個字便將詩歌的意境勾勒出來了,具有點睛之筆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先帶領學生反復誦讀《次北固山下》和《望天門山》,深刻體會詩歌語言的這兩種美,在分析之後,引導學生動手查閱資料,弄懂詩中還存在的問題,弄懂作者要表達的意思。經過通篇精讀,使學生深入理解了全詩的寓意。
三、領會深意,培養審美
中國古典詩歌不如白話文那麽直白,詩歌的文字精煉,很多字詞的意思需要仔細推敲,並且意境深遠,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於精煉的抽象的詩歌語言理解存在很大的難度,很難從中領略詩歌的含義和意境,如何培養領會詩歌所表達的深意,需要語文教師的帶領。在傳統的古詩教學中,教師采取的教學策略是不斷重復教授本首詩歌的內容,並且讓學生背誦、默寫。這種方式非但不能讓學生產生對語文詩歌的興趣,反而只會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造成惡性循環。
多媒體作為新興教學方式,給學生帶來集文字、聲音和圖像於壹體的視聽感受,將抽象的文字具體地表達出來,便於學生理解。比如《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句,盡管教師解釋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看到的畫面都不壹樣,學生還是反映這句很難理解,頭腦中對廬山的面貌沒有壹個框架了解。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不同角度拍攝到的廬山奇景,正面的、側面的、遠景的等等,使學生對廬山有直觀地感受,加深學生對“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壹句詩的理解。而對於“不識廬山真面目”這句話的理解,我采用多媒體向學生演示了壹幅畫面,“詩人站在廬山山峰,環顧四周,不禁慨嘆”,正是著名的那句“不知廬山真面目”。隨後向學生提問,詩人為何不知廬山的“真面目”?學生回答,“只緣身在此山中”。緊接著,我又發問,“怎麽樣才能看清廬山真面目呢?”學生爭相回答,總結之後為:看事物要從多角度來,就像這裏要知道廬山真面目壹樣,也要從多個角度去觀察。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使古詩中所蘊含的情感充分體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