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契此的《插秧詩》,全詩如下:
插秧詩[五代梁]契此版本壹:插秧偈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版本二:插秧歌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成稻,後退原來是向前。
拓展:1、版本壹譯文:手裏拿著秧苗,壹撮壹撮地插滿了水田,插秧時低頭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著的藍天和白雲。
當我們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時候,才能與道相契。插秧時表面上是邊插邊後退,但卻是壹直向前的。
2、版本二註釋:(1)青苗:指稻秧。
(2)福田:謂積德行善可得福報,如播種田地可得收獲。
(3)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此句以六根清凈方可學佛修道,比喻插秧時洗凈秧根有利秧苗成長。
譯文:手捏青青秧苗將其種進田裏,壹低頭就能看見水中倒映的天空。
只有秧苗的根須無損才能長成稻谷,插秧的時候感覺是在後退其實是在前進。
3、簡析:契此這首詩以現實勞動中退步插秧的情境來闡述參禪的境界。
水中天如鏡,人要自覺自悟,使本性清澈顯見,才能夠“六根清凈方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汙染,時時保持自性的清凈,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4、作者簡介:契此,別名“布袋僧”(布袋和尚)。唐末至五代後梁時期明州奉化(現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僧人,號長汀子,是五代時後梁高僧。世傳契此為彌勒菩薩或彌勒佛之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早年在奉化嶽林寺出家,最愛遊化雪竇,在雪竇寺弘法,雪竇山由此被尊為“彌勒聖地”。
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開,而且,幽默風趣、聰明智慧、與人為善、樂觀包容,深受人們尊敬和愛戴。因“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故而又名“契此”。
據傳後梁禎明三年三月三日,圓寂於嶽林寺東廊盤石上,臨終述謝世偈雲:
“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
在部分漢傳佛教的寺院裏,常見到的大肚彌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
由於契此的形象通常為臉帶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氣生財、累積財富的意味,而受民間信仰者視為財神供奉。
《宋高僧傳》最早記載契此生平,說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語無恒,寢臥隨處。”常常用杖負布袋進入街市。到市場上乞食,醯醬魚葅皆入口,又分少許食物放入布袋中。曾於雪中臥而身上無雪,眾人皆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