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梅堯臣簡介

梅堯臣簡介

梅堯臣別稱:宛陵先生、梅直講、梅都官。字號:字聖俞。所處時代:宋代。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宣州宣城。出生時間:1002年5月31日。去世時間:1060年5月27日。主要作品:《陶者》《魯山山行》《東溪》《汝墳貧女》《蘇幕遮》等。主要成就:宋詩“開山祖師”。

關於梅堯臣的詳細內容,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為您進行介紹:

壹、梅堯臣的詩詞

《魯山山行》、《東溪》、《陶者》、《答持國遺_魚皮膾》、《陶者》、《晚雲》、《送門人歐陽秀才遊江西》、《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賜緋魚》、《和才叔岸傍古廟》、《春寒》、《和滕公遊穿山洞》、《考試畢登銓樓》、《南鄰蕭寺丞夜話別》、《蘇幕遮》、《夢後寄歐陽永叔》、《醉中留別永叔子履》、《夢登河漢》、《悼亡三首》、《猛虎行》。

二、梅公亭

梅公亭始建於宋嘉定年間,歷代五建五修梅公亭,至“文革”時被毀,今僅存遺址,現為文物保護單位。

東至是個老茶區,早在唐代官港的茶葉就火暴商邦,白居易筆下的“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指的就是當時隸屬於浮梁地區的官港。梅公對東至的茶葉推崇備至,不僅著有《南有佳著賦》,且又作詩曰:“山茗烹仍綠,池蓮摘更繁”,把茶葉與池蓮並為建德之美。所以,北宋以後建德的茶葉就已負盛名,到了元代就成了十大名茶之壹。

梅堯臣於北宋景_元年(1034)調任建德(今東至縣)縣令,直到景_五年(1038)離任,在建德縣為官5個年頭。為人誠厚,清高自持,頗能體察民間疾苦,盡自己的力量做了許多惠政於民的事情。他經常深入鄉間百姓家微服私訪,與農人、與燒瓦匠、與貧婦交談,了解民間疾苦,還親自趕赴山林大火現場,洪水泛濫的溪流進行實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親,當時建德為山區小縣,縣署外有圈破舊的竹籬,需要修護,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借口,梅堯臣來後果斷以土墻代替,並在院內植了壹叢竹子。

他深入官港茶區親自考察茶葉的生長氣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過程,作有《南有佳茗賦》:“南有山原兮,不鑿不營乃產嘉茗兮囂此眾氓。”傳說他作罷擲筆,捋須含笑說:“我乃采茶官也!”且又作詩曰:“山茗烹仍綠,池蓮摘更繁”,把茶葉與池蓮並為建德之美。遊梅山寺時,曾作詩《遊梅山寺》壹首,詩曰:春山日可愛,因訪舊禪宮。路繞危溪入,橋椽古木通。白雞鳴屋外,綠水過庭中。獨坐昔雲樂,何如親友同。

《至德縣誌》記載:他去官後,宋嘉定年間,人民為了緬懷他,把縣城改稱梅城,並於其官舍西偏,為梅公堂以祀之,後邑令柴夢規改梅城後之白象山半山坡半山亭為梅公亭,以祀,後廢。元代,吳師道任建德縣令,他崇敬梅堯臣,至正二年(1342),即其址重新修建了梅公亭,有“半在山林”額,並作《梅公亭記》,贊頌他“以仁厚、樂易、溫恭、謹質稱其人”。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縣言震、清康熙十年(1671)知縣喻成龍、四十壹年邑人又三次重建梅公亭。民國七年(1914)縣長王人鵬再次重修,並作文摹泐於亭基巖壁之上。文曰:“壹亭縹緲臨秋蒲,兩岸波濤送晚潮”,此鵬光緒丁酉夢中得句也。迨民國壬子(1912)蒞官建德,越明年甲寅(1914),在白象山麓重修梅公亭,亭成,適縣名更曰秋浦,回憶舊句,不禁有明月前身之感焉。乙卯(1915)仲秋蓼城王人鵬記。”亭,磚木結構,呈長方形,畫棟雕梁,為樓閣式建築,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飛翹,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文革”時梅公亭被毀,今僅存遺址,現為東至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詩作特色

梅堯臣早年的詩歌創作,曾受到西昆詩派的影響,後來由於他關心現實,接近人民,詩風逐漸變化,並提出了同西昆派針鋒相對的詩歌理論。他強調《詩經》、《離騷》的傳統,主張詩歌創作必須因事有所激,因物興以通(《答韓三子華韓五持國韓六玉如見贈述詩》),對浮艷空洞的詩風,進行了激烈的批判。在藝術上,梅堯臣註重詩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點,提出了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歐陽修《六壹詩話》引)這壹著名的藝術標準,並提倡平淡的藝術境界: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讀邵不疑學士詩卷》)梅堯臣的創作實踐與其創作主張是壹致的。他的詩歌富於現實內容,題材廣泛。他了解農村生活,在早期就寫了壹批關懷農民命運的作品,如《田家四時》、《傷桑》、《觀理稼》、《新繭》等。以後,他又寫了《田家語》,描寫沈重的賦稅、徭役給農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墳貧女》,通過壹個貧家女子哭訴,深刻地反映出廣大人民的悲慘遭遇。他的壹部分詩作抒寫對國事的關心。如《襄城對雪》之二,《故原戰》等。另壹些篇章如《彼吟》、《巧婦》、《聞歐陽永叔謫夷陵》、《猛虎行》,表現了他對於守舊、腐朽勢力的憎恨。他還寫了不少山水風景詩,其中《寒草》、《見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觀鬥雞》等詩,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梅堯臣的詩以風格平淡、意境含蓄為基本藝術特征。他善於以樸素自然的語言,描畫出清切新穎的景物形象。如《魯山山行》描寫晚秋山間荒涼幽靜的景色,細致入微。此外,五更千裏夢,殘月壹城雞(《夢後寄歐陽永叔》),最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醜枝(《東溪》),不上樓來知幾日,滿城無算柳梢黃(《考試畢登銓樓》),都是意新語工的寫景佳句。但他的詩也時有雄奇、怪巧的壹面,如《黃河》、《夢登河漢》,涵渾壯麗,和他的壹般風格迥異。由於他作詩受韓愈、孟郊的影響較大,藝術上有過分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有時語言過於質樸古硬,缺乏文采。這些弊病都可以認為是端正華而不實的詩風所付出的代價。他對開辟宋詩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貢獻,歐陽修稱梅詩“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態。”劉克莊稱他為宋詩的開山祖師(《後村詩話》),龔嘯說他去浮靡之習,超然於昆體極弊之際,存古淡之道,卓然於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錄》),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稱“聖俞詩工於平淡,自成壹家”。錢鐘書稱他:“主張‘平淡’,在當時有極高的聲望,起極大的影響。”這些評論都很有見地。

四、墓

梅堯臣的墓位於宣州市郊雙山羊麓。梅堯臣宣城(今宣州市)人。因漢時宣城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詩人,有“宋詩開山祖”之譽,大史學家司馬光雲:“我得聖俞詩,勝有千金珠。”為官清廉,凡其為官之地,民多為之建祠。嘉_七年(1062年)卒於京師汴京,次年歸葬於此。有墓碑、墓祠,歐陽修為之作墓誌銘。後世謁墓祭奠者不絕,南宋鹹淳六年(1270年),文天祥知寧國俯(府治宣州),特往祭梅墓,並以梅氏墓為題作詩。今墓冢已修復,並在原碑基座上另立新碑,墓祠亦將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