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對政治是有較高理想的,但他在當時找不到實現這種理想的道路和可能。面對當時汙濁的官場、昏暗的政治,他深感報國無門,進取無望。目睹權利角逐中官員們的滿心私欲、壹臉虛偽,陶淵明處處掣肘,難與茍同。迫於無奈,陶淵明只好避居以安守,辭官歸隱,躬耕田畝。古今中外,大凡博學多才之人,起初都是高蹈遠赴之人,無不渴望建功立業,只是後來四處碰壁,方才心灰意冷,意誌消沈。考察他們壹生之軌跡,其跳動性往往有這樣壹個規律:當他們有機會展露其才以“用世”之時,他們大多傾向於務實,在思想上多以儒家觀念為主導;而當他們秉其才而得不到任用施展,尤其是感到郁郁不得誌之時,其思想往往倒向老莊。以“入世”思想開啟人生、以“出世”思想結束人生———這就是中國傳統文人的典型人生道路。
在中國,壹個文人要完全擺脫傳統儒家積極用世、大濟蒼生的思想幾乎是不可能的。孔子做不到,孟子做不到,陶淵明更做不到,李白也做不到。陶淵明的悲劇在於“入世不徹底,出世不甘心”,“壹心處兩端”,壹生深處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壹生掙紮於進不足以謀國、退不足以謀生的兩難之間,是進亦憂而退亦憂。陶淵明無論是入世還是出世,既是為實踐其社會理想尋求路徑的過程,也是對理想與體制沖突自覺的過程.從為社會理想積極投身體制中,到不願同流危害社會而脫離體制,再到走到體制的對立面,表明專制體制下君子無路,而陶淵明也完成了社會變革者、隱逸詩人和思想家三重身份的轉變.
9
三國卡牌續作少年三國誌2 下載就送vip
高福利卡牌王者續作少年三國誌2正式開放公測 ,五星神將大禮包搶先選!今日下載,免費領SSS級神將十連抽
上海遊族信息技術有..廣告
陶淵明全文誦讀_音註版免費下載
陶淵明道德修養,儒家思想好內容音頻,下載喜馬拉雅APP
北京智道未來網絡科..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古人所說的“出世”和“入世”怎麽理解呢?
壹、出世: 1、出生;產生 宋 陳師道 《謝寇十壹惠端硯》詩:“諸天散花百神喜,知有聖人當出世。” 翻譯:各位天神散花百神喜悅,是因為知道了聖人剛剛出生。 2、超脫人世。 宋蘇軾 《書黃魯直李氏傳後》:“無所厭離,何從出世?” 翻譯:沒有什麽所厭惡背離的,何來超脫人世壹說? 3、指出家。 唐 皇甫曾 《秋夕寄懷契上人》詩:“真僧出世心無事,靜夜名香手自焚。” 翻譯:真正的僧人出家是沒有心事的,還須自己用功,自己承當,他人替代不得,佛祖賜不得。 4、到人世間。 唐 柳宗元 《龍城錄·任中宣夢水神持鏡》:“此鏡乃水府至寳,出世有期,今當歸我矣。” 翻譯:這個鏡子是水府的寶貝,到人世間也是有期限的,現在歸我來管。 5、謂出仕做官;立身成名 唐 李白 《竄夜郎於烏江留別宗十六璟》詩:“浪跡未出世,空名動京師。” 翻譯:浪跡天涯這麽久沒有出仕做官,空有虛名驚動了京師。 6、超出世人。 唐 盧綸 《和張仆射塞下曲》:“調箭又呼鷹,俱聞出世能。” 翻譯:可以調節弓箭又可以呼喚雄鷹,這是超出世人的能力。 二、入世 1、步入社會;投身於社會 他是個剛入世的雛兒。 2、佛家語,與“出世”(脫離俗世)相對,生於世上 其氣浩然,常留天地間,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嶺記》 翻譯:那種凜然正氣浩大磅礴,永遠存留(在)天地之間,為什麽壹定要(問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還是入世為人了呢?
擴展資料: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3 瀏覽2679 2019-07-28
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陶淵明由於看不慣當時官場的黑暗,不想與貪官同流合汙,所以毅然決定歸隱田園,每天過著清閑的平民生活。對於他隱居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他隱居這件事,壹般有兩種不同的看法。 1、積極態度:他為了不與那些貪官同流合汙,於是歸隱田園。不追求榮華富貴的生活,淡泊名利,反而鐘情於平淡的生活。 2、消極態度:他不敢單獨於官場上的貪官對抗,不敢指出官場的黑暗,只是對這些不好的東西視而不見。他選擇了逃避,選擇遠離官場,到民間過平淡的生活,不想與貪官公然對抗,為百姓謀取福利。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壹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壹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淵明最後壹次出仕,為彭澤令。十壹月,程氏妹卒於武昌,淵明作《歸去來兮辭》,解印辭官,正式開始了他的歸隱生活,直至生命結束。此時的淵明,政治態度入於明確的時期,思想上也入於成熟的時期。不同於之前的躬耕生活,這時的他是有意識的了:他這樣做,而且也明白為什麽要這樣做。他以往的田園生活似乎是中小地主,此時卻是勞力出的更多,也就是更接近於壹般農民的生活。期間他創作了許多反映田園生活的詩文,如《歸園田居》五首、《雜詩》十二首。 義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淵明家中火災,宅院盡毀,被迫遷居。義熙十壹年(公元415年),朝廷詔征他為著作佐郎,淵明稱病沒有應征。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王弘為江州刺史,約於此年或稍後壹二年結交淵明,二人之間有軼事量革履、白衣送酒。元嘉元年(公元424年),顏延之為始安太守,與淵明結交,有軼事顏公付酒錢。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檀道濟聽聞淵明之名,去看望他,贈以粱肉,並勸他出仕淵明卻拒絕了他,所贈粱肉也沒有收下。同年,淵明卒於潯陽。他去世以後,友人私謚為“靖節”,後世稱“陶靖節”。
83 瀏覽29907 2019-08-02
“入世”與“出世” 高壹作文
1、靈魂的抉擇 濮水之釣,莊子自比神龜,選擇出世;隆中之時,臥龍走出茅廬,選擇入世。 采菊東籬,陶潛隱居田園,選擇出世;東臨碣石,孟德抒發壯誌,選擇入世。 入世與出世是壹個人對生活的兩種不同的選擇,不同態度。 世間遊走的聖人 人世需要有“修身、齊家、平天下”的博大胸懷和遠大抱負。比如“詩聖”杜甫,他壹生坎坷,卻總不忘憂國憂民。為謀求壹官半職,施展抱負,他在長安過起了“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去。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 “安史之亂”徹底地讓杜甫從此與仕途絕緣,他滿腔抱負,卻報國無門,仍舊在世間遊走。他目睹著京城權貴的奢侈與百姓的悲慘淒苦,揮筆寫下了“三吏”“三別”;他在茅屋被狂風刮破,大雨淋得屋內無壹處幹的地方,仍在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窮年憂黎元”,寫下了有“詩史”之稱的不朽篇章。 杜甫在世間嘗盡了艱辛與磨難,他了解這個世間,所以才筆觸社會內部及底層。他感時傷世,憂民愛國的精神正是壹種積極入世的情懷。 竹林深處的靈魂 出世是壹種對世間矛盾的回避,對世間鬥爭的不屑。比如嵇康,他博覽群書,無師自通,學識淵博;他愛好古琴,演奏技巧非常高明;他書法飄逸狂放,亦如其狂傲不羈的 性格。 正是他嬌縱任性,遠邁不群的性格深深地影響了他的為人處世。面對曹魏的政治鬥爭,他避開鋒芒,離開京城,來到山陽隱居,在竹林深處釋放自己的靈魂,獨自謀篇,“竹林深處有籬笆”是他寫給阮籍等人的拒客詩;面對山濤的誘薦,不顧“七賢”的交情斷然與絕交。寧願在竹林深處繼續打鐵;面對現實矛盾的纏繞,他飲酒狂歌,在酒醉中忘掉世事。 壹片竹林,成就他隱逸的生活;壹把鐵錘,鍛造他鐵樣的個性;壹壺濁酒,澆鑄他狂放的本色;壹把古琴,傳來他千年的孤寂。嵇康,壹個孤高絕倫的隱士。 出世與入世,是靈魂的碰撞,靈魂的抉擇。杜甫選擇入世,嵇康選擇出世,而我更傾向於後者吧。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染塵埃。”世間有他本來的,面貌,菩提無樹,明鏡非臺,我何處染壹身塵埃。又有詩雲:“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既然世間無事,我又何必擾之,到最後反成“庸人”了。 出世、入世由妳選擇,只要妳的靈魂無悔! 出世與入世 鄒士方 1981年冬天我自北京大學畢業前夕,我的老師,美學大師朱光潛教授曾給我題辭: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我壹生以此自勉,並用來勉士方學友 朱光潛 1981年冬 據我所知,朱先生這句贈言最早是他評價弘壹法師李叔同的。李叔同壹生歷盡了曲折和坎坷,飽嘗了人間的悲歡離合,最後成為壹代高僧。他抗戰時曾寫下了“念佛不忘救國”以警示世人。李叔同以其崇高的道德風範和人格力量以及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影響了壹代知識者。 不久我將朱老這壹手跡向他的朋友,著名作家馮亦代展示,馮先生又欣然命筆,給我題寫了: 唯入世始能出世,不出世而欲入世者不可得。 病中偶感書贈 鄒士方同誌 馮亦代 1982/3/24 朱、馮二先生的題贈使人回味無窮。 人生在世,確實要很好地處理出世和入出的關系,只有用辨證的觀點看待這壹問題,才能有正確的答案。朱、馮二先生的題辭是這種辨證思想的結晶。 壹個人入世太深,久而久之,當局者迷,陷入繁瑣的生活末節之中,把實際利益看得過重,現實是現實了,但總是跳不出來,囿於成見,很難有什麽大作為。這就需要有點出世的精神。站得高壹點,看得遠壹點,對有些東西看得淡壹些。這樣才能排除私心雜念,以這種出世的精神去做入世的事業,就會事半功倍。 從另壹方面看,壹個人生在世上,只是壹味地出世,壹味地冷眼旁觀,壹味地看不慣,壹味地高高在上,壹味地不食人間煙火,而不想去做壹點實際的入世的事情,到頭來也是“閑白了少年頭”。這正像自己揪著自己的頭發要脫離地球壹樣。 都說儒家主張入世,佛家,道家主張出世,其實也不盡然。就拿道家的莊子的思想來說吧,又何嘗不是入世呢?唯有能否定,才有大肯定,只有丟掉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才能集中精力於真正有價值的大事。他的心是冰冷的,因為他的心已是白熱化了。他為了深入這個世界,必須先走出這個世界,這就是道家的本色。 文學創作上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也可以看成壹個入世和出世的問題。現實主義主要是入世,浪漫主義主要是出世,在大作家,大詩人的身上實際上也是二者並存的。即使是被稱為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也有很現實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還有《子夜吳歌》:“長安壹片月,萬戶搗衣聲。……”就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五柳先生陶淵明也會寫出很現實的情意綿綿的戀愛詩來,魯迅先生對他的《閑情賦》早有評論。 今年9月19日是 朱光潛教授誕辰110周年 ,重新發表此文,略表對他的懷念之情。 (摘自《散文》) 材料:資中筠先生在《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壹書中說:“外來侵略與內在專制是這個時期中國的最大憂患。在這些邪惡的威脅下,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沒有中絕,這與儒家思想和道德傳統的熏陶密不可分。……儒學還造就了不少在專制淫威下不屈不撓的耿介之士。分別生活在海峽兩岸的大儒——梁漱溟、徐復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資中筠在談及《讀書人的出世與入世》書名由來時說:“對‘出世’的看法壹般認為是消極、無奈的選擇。但是,在中國特定的歷史長河中,在君主專制制度下,讀書人入世唯壹的出路是做官。而壹旦入仕途,憂國憂民之士能壹展抱負的不多,卻難免被迫摧眉折腰。況且機會總是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出世’精神是壹種維持人格獨立的退路,是心靈的凈化劑。因此有狂狷、有傲骨、有淡泊寧靜、有安貧樂道、心胸豁達這些秉性,如果沒有這壹精神上的退路,那麽只有人人不擇手段地在宦途的獨木橋上擠壓、競爭,只剩下《儒林外史》中那些猥瑣形象,中國的道德文化面貌可能是另壹個樣子。” 諸葛亮:“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範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胡文英這樣說莊子: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悲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趙樹理:“我不想上文壇,我不想做文壇文學家,我只想上‘文攤’……做這樣壹個文攤文學家,就是我的誌願。” 51年前,錢學森沖破重重阻力,放棄了美國優越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到祖國。 錢學森淡然面對榮譽、地位、金錢,將壹生交給了最愛的祖國。曾經有壹次,他獲得了 100 萬港元的獎金,當支票匯過來後,他卻看都未看全部捐給了西部的治沙事業。 1992 年,他申請辭去了“學部委員”的稱號,這與當前壹些人為爭名爭利而“想盡辦法”的現狀形成強烈對比。他說:“我作為壹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 有位外國記者曾說,他來中國有兩個願望:壹是看萬裏長城,二是看錢鐘書。他把錢鐘書看成了中國文化的象征。還有壹個外國記者因為看了錢鐘書的《圍城》,想去采訪錢鐘書。他打了很多次電話,終於找到了錢鐘書。錢鐘書在電話裏拒絕了采訪的請求,並說:“假如妳吃了壹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要認識那個下蛋的雞呢?” 中央電視臺開辟了壹個面對大眾的頗受歡迎的《東方之子》欄目,許多人拚死往裏鉆,以壹展“風采”為榮,但當節目制作人員試圖去采訪錢鐘書時,卻遭到了他堅決的拒絕。美國壹所著名的大學想邀請他去講學,時間是半年,兩周講壹次,壹次40分鐘,合起來大約是8 個小時的時間,而給予的報酬是16萬美元,但錢鐘書絲毫不為所動。還有人在巴黎的《世界報》上著文稱:中國有資格榮膺諾貝爾文學獎的,非錢鐘書莫屬。 錢鐘書對這個評價不但不表示接受,反而在《光明日報》上寫文章質疑諾貝爾文學獎的公正性。 某次,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欄目組拜訪錢老先生,表達了想讓老先生進“東方之子”欄目的意願。說實話,即便是壹般名人學者,絕大部分也沒有進“東方之子”的榮譽,可老先生婉拒了。欄目組不死心,錢鐘書不進“東方之子”,是“東方之子”的壹大缺憾呀!在托人求請失敗之後,欄目“籌劃人再次拜訪錢老,提出懇求,同時,含蓄的表達了不會白拍,有報酬”的意思,老先生聽罷微微壹笑:“我姓了壹輩子的錢,還要錢幹什麽呢?” 季羨林曾昭告天下:“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學大師’的桂冠摘下來”,“請從我頭頂上把‘學界(術)泰鬥’的桂冠摘下來”,“請從我頭頂上把‘國寶’的桂冠摘下來”。 袁隆平說得更為坦誠:“不能說我沒有名利思想,只能說我比較淡薄。” 文革中,梁漱溟的藏書、手稿、字畫被焚,還被拉去遊街、批鬥。最後,還被造反派關在壹間小屋裏。梁既不呼天搶地,也不長籲短嘆,而是優哉遊哉、自得其樂地寫起學術論文,先後完成了《儒佛異同論》和《東方學術概觀》。梁漱溟說:“文化大革命是突如其來的,很突然,思想上沒有準備。物質上受了點損失,也不是我壹家壹戶,全中國的千家萬戶,都受到騷擾。我的女人吃了點苦頭,我還好,活了下來,歷劫嘛!所有的字畫、簡牘、圖書都燒毀了。這些都是身外之物,沒有什麽。不過,思想是銷毀不了的!……” 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陳省身教授說:“諾貝爾獎中沒有設立數學獎也許是件好事,它讓數學家們能夠不為名利所惑,更加專心致誌地進行自己的研究工作。” 陳省身:“我只是想讀懂數學。如果壹個人的目的是名利,數學不是壹條捷徑。” 巴金:“我惟壹的心願是: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裏。” 馮友蘭:“中國的聖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林語堂說,中國的哲人大抵都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2005年9月,李敖在“神州文化之旅”來到北京法源寺參觀,有記者追問李敖出世和入世更喜歡哪壹個?李敖巧妙地回答:“能入世才能出世,反過來也壹樣。” 星雲大師:“人,應當以出世的心態立身,而以入世的心態做事。” 周加華:“平靜地安下心來,抱著壹份赤誠的入世態度,多多的順其自然,給自己壹個清澈明亮的心境。”
46 瀏覽5180 2017-11-23
什麽是入世和入世哲學
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生”。只有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後的解脫。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的哲學”。 註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願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入世的哲學”。從入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出世的哲學是太理想主義的,無實用的,消極的。從出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入世的哲學太現實主義了,太膚淺了。 在古文裏,消極出世就是像陶淵明那壹類的,因為不想受到世俗的汙染而隱居,對塵世無所眷戀,面對萬丈紅塵而不亂心,不問世事什麽的;積極入世就是在社會中,沒有體味紅塵而到人居住的地方去體味凡心,為社會盡自己的壹份力,但不受到世俗的影響.(應該是這麽個意思) 中國人談論中國的哲學思想,總喜歡用出世與入世來劃分,比如說儒家思想就是入世的,老莊玄說就是出世的。其實不完全,中國哲學精神,是出世與入世的結合。 關於現世的說法,可以有多種的理解:壹為現於世上;二為現實的世界。
16 瀏覽1431 2017-11-26
如何看待陶淵明退隱田園
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壹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壹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隱退原因,關於陶淵明的出仕與隱退,人們習慣於從社會大環境崇尚隱逸之風和他內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釋。其實,抓住陶淵明五次仕宦經歷,歷史地具體地去分析他為何隱退守拙的原因,可以得出壹些新的認識。可歸結為兩點:壹是陶淵明本性使然,壹是社會現實使然。陶淵明性格的本質特征是追求心靈的最大自由和心態的閑適優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淵明處於壹個崇尚自由、玄風扇熾的時代,政治上的篡奪和殺伐使壹意尋求避禍全身的士人極易形成隱逸的品格。陶淵明隱逸性情的形成,應當說與東晉士族文人這種普遍企羨隱逸,追求精神自由的風尚不無關系。就是這種崇尚自然、悠然灑脫的天然稟賦,使他不堪“為五鬥米向鄉裏小人折腰”,而最終掛官歸田。他寫了《歸去來兮辭》,在詩中他十分坦誠地講,就任縣令,是為生計所迫;之所以辭職,是因為“質性自然,非矯勵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超然的性格使他寧可餓肚子,也不願違心地逢迎上司而混跡官場了。在《歸園田居》中,詩人歌道:“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短短幾句,對仕途的厭惡之情溢於言表。因“質性自然”“本愛丘山”,視仕宦之途為樊籠的陶淵明,終辭職歸隱,拋離塵雜,返歸自然。 陶淵明歸隱田園不僅要與他率真的個性結合考慮,更要從廣闊的政治背景以及他的仕宦生涯去體察,他的入世與出世可以說都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關。陶淵明雖最終解職歸田,但他少壯時,卻是有壹番建功立業、兼濟天下的思想的。在《飲酒》、《雜詩》等詩歌中,他曾道:“少年罕人事,遊好在經”,“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遊”,表明了他並非壹開始就有出世的想法。 他出生於世代官宦的家庭,又是元勛之後,也曾期望在仕途中有所進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但他所處的東晉末年時局動蕩:宗室內部的鬥爭,軍閥對政權的野心,不斷引起血腥的殺戮乃至激烈的火拼。這種社會動亂不僅給人民帶來災難,同時在社會上層也造成嚴重的不安感。這使陶淵明的政治雄心不得不有所消減。另外,在這種權力爭奪之中,壹切卑汙血腥的陰謀,無不打著崇高道義的幌子,這使秉性真淳的陶淵明也難以忍受。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二十九歲的陶淵明第壹次出來做官,到四十二歲掛冠歸田***十三年。這期間,陶淵明壹直處於“出世”與“入世”的矛盾鬥爭中,這在他的詩中多有體現。在《辛醜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等詩中,他嘆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日月擲人去,有誌不獲聘”,詩中蘊籍著詩人太多的失望和悲慨,可以看出詩人也曾為是否歸田有過痛苦的徘徊和猶豫,但終究“愛丘山”的夙願壓倒了“逸四海”的猛誌,他終於找到了他最終的路——歸隱田園。所以說,他的歸隱是社會現實使然,是他的思想與社會現實無法調和的結果。 隱逸詩人,俗稱五柳先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其隱逸文化總的風格有三:其壹是柔,其二是淡,其三是遠。他的創作開創了田園詩的體系,從而使中國古典詩歌達到了壹個新的境界。從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歡陶淵明固守寒廬,寄意田園,超凡脫俗的人生哲學,以及他淡薄渺遠,恬靜自然,無與倫比的藝術風格;同時對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原因以及他的隱居生活情況進行研究分析。下面結合陶淵明的詩歌對此作出探討。 陶淵明少年時受傳統儒經的影響,懷有兼濟天下大濟蒼生的壯誌。但是,由於門閥制度的存在,庶族寒門出生的人不可能突破門閥士族對高官權位的壟斷,在這樣的情況下,陶淵明的理想是難以化為現實的,他理想的夢幻註定會破滅。陶淵明直到二十九歲的“高齡”才出仕為官,但終其壹生,他所做的也不過是祭酒、參軍、縣丞壹類的芝麻小官,不僅壯誌無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茍合取容中降誌辱身和壹些官場人物虛與委蛇。到他三十九歲時,多年來的經歷使他的思想發生了本質的變化,他開始轉向躬耕來自給自足,追求心靈的寧靜與淡泊。 此後,他又為彭澤縣令,因不願為五鬥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就解印掛職而歸。從此,他結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經的仿徨,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歸隱田園之路。 自四十壹歲歸隱田園之後,陶淵明確確實實享受了壹段“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然而書香門第出來的陶淵明畢竟不是稼穡的好手,“開荒南野際”的辛勤也未必能使他過上衣食無憂的小康生活。義熙四年在陶淵明四十四歲時,壹場災禍更使得他全家壹貧如洗。 這年夏天,詩人筆下洋溢著生活氣息的“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被壹場無情的大火燒光了,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靠親朋好友的接濟過活。永初三年(422年)陶淵明五十八歲時生活已近絕境,其情狀反映在《有會而作》壹詩中,“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饑。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元嘉四年(427年),詩人貧病交加,在其《挽歌詩》中第二首自挽詩中,詩人對死後可以“鼓腹無所思”的幻想讀來讓人心酸:“在昔無酒飲,今但湛空觚。春醪生蜉蟻,何時更能嘗。肴案盈我前,親舊哭我傍”。元嘉四年(427年)十壹月,六十三歲的陶淵明淡然離世。
9 瀏覽780 2016-01-15
精彩推薦
臉部過敏 睡前幾步就夠了
臉部過敏 別著急!教妳簡單修復臉過敏,1.每天2次溫水洗臉,2.局部發癢冷敷..
江西顏習社化妝品廣告
黃精......後悔現在才看到
自從去年開始吃黃精,感覺好很多,常吃黃精的人必須看,太有用了!黃精對男..
武陵區盛鑫食品商行廣告
真正善良的女生是什麽樣的?望詳解!
壹個有素養的人,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