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多麽美呀,交通是發達的,樓房是精致的,有頂綠的樹,有頂靚的花,麻雀在電線桿上嘰喳,小貓在樹下嬉戲,蝴蝶越過花叢而來,攤販像小河似的在街道上翻湧而來。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描寫我的家鄉散文隨筆,供大家欣賞。
描寫我的家鄉散文隨筆篇壹:我的家鄉石家莊
我生在石家莊,長在石家莊,我的家鄉就是石家莊。
我愛家鄉的河。
環市壹圈的民心河,讓幹燥的城市清涼起來,碧波蕩漾的太平河水域更是廣大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或登高賞景,或戲水泛舟?
岸邊綠柳婆娑,微風過處,調皮的柳枝拂過水面,水面上便泛起壹道道漣漪,這時,水面波光粼粼,水光瀲灩,讓人暫時忘記了城市的喧囂?綠柳下,河岸邊,悠閑的老人在垂釣,熱戀的情侶在親昵地耳語,調皮的孩子們或在嬉鬧,或在撈魚?岸上草地蔥蘢,樹木青翠,百花鬥艷,彩蝶飛舞,休閑的人們或是躺在自家的帳篷裏聽音樂,或是在綠蔭下、花叢間拴壹個吊床,悠閑自在地躺在吊床上讀書看報?好壹副生動的畫卷!
我愛家鄉的園林。
“出門見綠,舉步有園”。幾乎每個小區附近都分布著公園或花園,而且都是免費開放的,大大方便了市民健身、休閑和娛樂。我留戀裕西公園荷塘的美麗,鐘愛歐韻公園的歐洲風韻,偏愛平安公園的幽靜雅致,喜愛明珠公園的獨具匠心,陶醉於花卉園裏花卉的嬌艷欲滴,感動於烈士陵園壹個個催人淚下的故事,醉心於趙佗公園和中山公園的歷史文化,忘情於長安公園的熱鬧和世紀公園的星級享受?
植物園、動物園和空中花園這類大型的園林才是收費的。植物園是壹個集觀賞、科普、研究、休閑娛樂為壹體的綠色生態休閑基地,它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珍奇植物,被譽為“植物王國”,簡直就是壹部植物學活教材!在仿生態的動物園裏,妳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地的珍奇動物,了解各種動物的生活習性,同時也可以寄情於山水之間?最具創意的當屬空中花園了,這在全國尚屬首例,亞洲第壹,位居世界第三。園林裏多種熱帶、亞熱帶植物和假山塑石等雄奇景觀以及大面積的水域壹體相連,卻又動靜分離,渾然天成的完美造林藝術讓妳流連忘返?
美的景致離不開美的人,所以我更愛家鄉的人。這裏的人寬厚友善,淳樸謙和,包容大度,不排外,任何壹個來石家莊的人都會有壹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公交車上的禮讓,出租車上的熱情文明,商戶的誠信無欺,老人滿足的微笑,中年人踏實的拼搏,青年人的奔放,少年的爛漫,兒童的天真?這就是家鄉人的寫照!
近年來,我的家鄉石家莊相繼開展了“建設文明城市,爭做文明市民”,“藍天碧水,妳我同行”等活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座城市會更美麗,生活在城市裏的人會更幸福!
描寫我的家鄉散文隨筆篇二:我的家鄉綏化
離開家鄉有十余年了,只有每年過年回家陪父母小住幾日;或者在手機裏,微信裏同家裏的朋友,同學問候壹聲,聊上幾句當年的壹些事物。這是我僅有的同家鄉的壹絲牽連了。實在慚愧。
最近,我的家鄉在全國人民面前出了兩次名。前不久,在東至縣堯渡鎮的華龍洞發現了距今30萬到50萬年前的直立人頭骨化石,被命名為“東至人”。11月份中央電視臺連續多日報道了東至縣升金湖的生態保護得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候鳥在此越冬。據說每年在升金湖越冬繁殖的鳥類達170余種10?15萬余只。其中有中國最大的白頭鶴種群,占世界總數5%,東方白鸛占世界總數的1/8,白枕鶴、白鶴、灰鶴、黑鸛、琶嘴鷺、小天鵝也占相當大的比例,有國家壹二級保護鳥類十余種,有“中國鶴湖”之美譽。兩件事:壹個遠古,壹個現代;壹個文明,壹個生態;在無聲的訴說著東至的源遠流長。
我的家在東至縣勝利鎮的壹個村莊,背靠長江,面向升金湖,我的家離升金湖直線距離大概只有500米。村莊大概有200多戶1000左右的人口,家鄉的人們是以種植棉花和水稻為生。據說我的曾祖父和爺爺在農閑的時候,也會在升金湖上捕魚補貼家用。我小時候,爺爺會經常去湖邊釣些黑魚回家給我們改善夥食的,記憶裏用家裏自制的辣椒醬紅燒黑魚,是很難得的下飯菜,會吸引著我和弟弟壹直在鍋臺邊轉悠,等候著魚的出鍋。湖邊的草灘很寬闊,是我們嬉戲,放牛,郊遊的好去處。印象最深的是學校放假的時候,放牛的活肯定是我們小孩和老人的事情,青壯年是要在田地裏幹體力活的。大家壹起把各家的牛趕到草灘,牛繩纏在牛角上,就放任牛兒在草灘裏吃草。三五個老頭就找個避風的地方打著紙牌麻將,如果有牛跑到旁邊的莊稼地裏吃莊稼,小孩就負責把牛趕開。其余時間就撒歡的在草地上打鬧嬉戲,餓了就在旁邊的地裏偷幾個紅薯生吃或者用火烤著吃,渴了就和牛壹樣在升金湖岸邊找個水幹凈壹點的地方喝上幾口水,水是很幹凈的。好像從來沒有聽說過誰喝了水拉肚子的情況。經常有成群結隊的天鵝飛過或者落在草地上,我們壹群野孩子會去追趕它們,看著天鵝排列呈“壹”字或“人”字型的飛翔。傍晚,夕陽映紅了天空,壹群老老少少就騎在自家的牛背上,吆喝著回家吃飯。現在想想,那是多麽美的壹副景象。
雖然我今年把戶口從家裏遷到了這邊,好像和家鄉的牽連越來越少。可那裏有我的童年,我的雙親,我的祖墳?
描寫我的家鄉散文隨筆篇三:我的家鄉美
我的家鄉在鄉下。這些年來,我離開家鄉在外奔波,是家鄉給我的動力和拼勁,盡管在外奔波艱難,曲折,坎坷不平,走了不少的彎路,家鄉的父老鄉親壹直關心關註我,我能走出鄉下是家鄉人的驕傲。我雖走出了鄉下,但家鄉的每壹支歌,每壹座山,每壹條河,每壹道嶺,每壹壩田,每壹塊土,壹棵樹,壹株草,每壹朵花,都是我壹生中深深的眷念和牽掛,是我在離開家鄉後回味的壹種酣暢淋漓的回望。
家鄉月夜美,就如同泛著銀光的石上流泉,激揚、傾瀉,淡雅、清麗、潺緩、不驚;就如家鄉田野山崗上舞風弄影的女子的胴體,沒有雕琢和粉飾,醇美自然,和諧、流暢。在時間的催化中,家鄉的壹切便會封釀成壹壇醇濃幽香的陳年老酒,幻化成壹幅意蘊深沈的水墨丹青,吟詠成壹首靈秀雋永的錦繡詩篇,最終成為我出門在外刻在心底永恒的珍藏。
家鄉的美是飄浮不定甚至無蹤無影的精靈,摸不著也看不見,只能在沒有煩囂、沒有喧嚷的寧靜中,用心去吟唱,藉靈感去捕捉。於是乎,常在夜闌人靜之時,鄉韻便風絮流雲般從布滿木屋、菜畦和水田的鄉村淌出,輕輕悠悠地飄入我的夢境。
家鄉,是壹個人行走天地間扯不斷的根。無論是在曉風殘月的異鄉,還是月黑風高的夜晚,不覺然就有種.種熟悉的味道悄然潛入心底,幽幽的,悠悠的。是玉米那“甜桿桿”的味道,愈嚼愈甜;是黃豆炒熟了的味道,愈嚼愈油;是白瓜子炒調料的味道,愈嚼愈香?
家鄉很古老也很原始,家鄉在古老中原始中成長,成長中孕育著原始的真實和真誠。所以,真切素樸、隨意恬然便構成了它的韻律。鄉村有如五線譜面,純樸厚實的鄉民,以及鄉民們如水般清淡澄澈的生活就是音符,當這些音符跳蕩在譜面,那美妙絕倫的天籟之音便會盈滿妳的心空,如果妳覺得苦了,這裏便是壹棵隨意棲息的心枝,覺得累了,就暫時收起人生的風帆和船櫓在這港灣裏悄悄地依泊。
是的,家鄉的寨子裏都是真實的,真誠的。連綿不斷的山巒是真實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家鄉人是真實的,就連他們因生活中的磕磕絆絆引發的怒目圓睜,甚至爾虞我詐也是真實的、真誠的,沒有絲毫的遮掩。這種真實和真誠似溪澗的涓涓清流,滌去在外奔波遊子心中的煩囂,使壹顆顆躁動不安的心會變得寧靜、平和和坦蕩。這也許是對鄉村最好的詮釋,也是我對故鄉最深刻的感受,因此,只要閉上眼睛家鄉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溝溝谷谷古,草草木木便會浮現在眼前,而且在歲月的剝蝕中,愈加清晰,歷久彌新。家鄉的人情世故,甚至相互間的恩怨情仇,都是曝曬在太陽底下的,沒有晦澀,也沒有隱諱,就像千百年來在鄉村傳唱的那壹首首山歌,雖然原始古拙,卻總是百聽不厭。
三月的家鄉,遠遠望去,被壹抹或白或紅的雲霧繚繞著,近前始知,那是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的杏樹桃樹正逢花事,風過村莊,落英繽紛,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杏花桃花的香氣,漫步樹間,愜意無比,吸壹口清爽新鮮的空氣,所有的不快和疲勞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家鄉美,美在山美在水,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家鄉人,美在家鄉的四季裏,美在家鄉人心靈裏,也美在家鄉春天裏,當桃花殘紅退盡,布谷聲裏,家鄉的溝溝坎坎,山上山下,坡坡嶺嶺,壹夜之間開滿了如雪的油桐花,像白雲,像濃霧,這下就忙壞了蜜蜂,醉了鄉親。大人小孩都格外興奮,提竿挎藍,樹上樹下,忙的不亦樂乎。在開滿白花的油桐樹下采蘑菇,挖野菜,回到家裏洗凈炒香,甜甜的、麻麻的、爽爽的清香可口,回味綿長,在哪個饑荒的年代,蘑菇野菜救過不少鄉親的命。
家鄉美,美在家鄉的春播夏插的季節裏。父輩們壹早就去插秧。小時候的我也跟著大人們去插秧壹開始插四蔸,橫豎都要對齊,秧要插穩,且要分勻,每壹束七八根,要做好這些對於我壹個十來歲的孩子來講是不太容易的。稍不留神就插歪了,中間留下很寬的縫隙,插歪了大人是要妳返工的,妳不得不把秧扯掉重新插。路漫漫其修遠兮,望著身後這壹百米的距離喲,好像怎麽也插不到頭。家鄉人說,插秧不要忙,只要行對行,這時候多插壹蔸秧,秋後多大壹擔糧。
家鄉美,就美在家鄉豐腴的秋天裏,家鄉被金黃色包圍著。金黃色的玉米,金黃色的谷子,金黃色的高粱,金黃色的小米和紅通通的辣椒,微風吹過,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這景色酷似萬頃碧濤在湧動。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好使舟行波濤蕩漾的海面上。藍天、白雲、麗日、金色,妳會深深地被家鄉這壹派田園風光陶醉。最誘人的是那或燒或蒸或煮的嫩包谷,嫩嫩的、甜甜的、油油的,透骨爽心,余味無窮
家鄉美,美在家鄉冬春之時的日子裏,,草枯葉落。田野空曠冷清,村莊蕭瑟荒涼。在這少見生機的季節,還有個十月小陽春,大片大朵的野菊花開了,這時候,孩們呼朋引伴,說說笑笑,打打鬧鬧,壹路歡歌,壹路笑語。
體味家鄉的美,那清幽幽的泉水,是聖水,喝壹口滋肝潤肺,心靈也為之洗滌;那泥泥的黃土,是凈土,聞壹聞開竅通絡,靈魂也隨之有了皈依;那濃濃的鄉音,是天籟,無論天涯海角,都會魂歸故裏。
日暮黃昏,家家屋裏煙熏火燎,溫暖升騰。戶戶屋外青煙裊裊,愛意綿綿。家鄉便彌漫在淡淡的芬芳中。那是溫馨的鄉情親情、定會讓妳在哪裏倒了就在哪裏爬起來,失去了就會從頭再來,就不會迷失回家的路。。
家鄉就是家鄉,她帶給人們的是春意、是喜氣、是溫情、是生機、更是希望。
我小時候在家鄉的童年時代,心裏便有了壹個念想:長大了壹定要住到城裏去,去坐壹坐長長的公車,去爬壹爬高高的大樓,看壹看那霓虹閃爍的夜景該多美啊!
而今我實現了兒時的願望住到了城裏,領略了城市的妖嬈和繁華之後卻夜夜夢回故鄉,想喝壹杯故鄉的熱茶,吃壹頓外婆做的飯菜,聞壹聞家鄉泥土的芳香。
想念家鄉,是因為家鄉美,該是回到家鄉去走壹走,看壹看的時候了。到了我走完人生旅途的那壹天,事先給兒女們壹再囑咐,把我埋在生我養我的家鄉,讓我和家鄉的土地融為壹體,就長成家鄉的壹蓬青草,壹棵綠樹,壹蔸翠竹,壹道風景。
描寫我的家鄉散文隨筆篇四:我的家鄉
我的家鄉是壹個三面環水的小村莊。沒有依山,卻有傍水。小的時候經常聽老人們提起,在這裏曾經是壹片灘塗。回來才有了現在的壹番景象。在家鄉四季的記憶裏,四季分明。到處都是壹派祥和。沒有城市的喧囂,燈紅酒綠。
綠蔭遮蔽著大半個村莊,春天來的要晚壹些,桃花俏上枝頭。小的時候喜歡爬到桃樹的樹杈上玩耍,覺得在花瓣的映襯下,定會格外的美麗。那是對美的最初的感知。鄉間阡陌交錯是最好的去處。叫不上名字的野花異草,看見了它們生命的翠綠色。自己的心情也會頓時大好。走過高樓河,那裏的油菜花,絕不遜色於任何壹個地方。淡淡的花香,沁透著人的心脾。緩緩流過的水流,疲憊了以後可以洗去腳上的汙濁。微風輕輕的拂過臉頰,那是心靈上的放松。
知了沒白天黑夜的叫聲,夏天來了。家鄉的夏天,站在碼頭上望去貨船隊,從京杭大運河往來穿梭。河道兩旁的濕地早已是野生飛禽的棲息所。荷花滿塘,看著漁民在河面上采摘自家種的菱角。熙熙攘攘的人群,把船停泊在了魚貨買賣的市場。討價還價聲勾勒出了平凡而又幸福的畫面。不時的會有載客的渡船從旁邊經過,船上的渡客們被著畫面吸引著。不時的拿出手機在那壹張張的抓拍著。臉上的表情欣喜而又滿足。夏天的夜晚是很熱的,有的時候會出現停電的情況。村子裏的人都會從自家院子裏,手裏搖著壹把蒲扇走出來。在我家門口的石凳上總會聚集很多人,大家都在那裏閑聊。
在村子裏都是壹家壹院式的庭院。真是讓壹句話說中了,遠親不如進鄰。又是壹種除親情之外,讓我留戀的感情。
村子裏的秋天,雖沒有紅葉落滿地的景象,但是也不乏有著它自己獨到得秋葉的靜美。從河岸望壹望著村子,壹排排的瓦房。錯落有致。紅磚灰墻在秋葉的飄落中,顯得那麽的讓人去真切的去愛這個地方。壹片秋葉飄落到了水面上,想起了載不動許多愁的秋之心境。
壹股秋風過吹來冬季寒。與別處壹樣,家鄉的冬天村子裏多出了壹絲少有的寂靜。到處走家串巷成了每天茶余飯後,都要做的事情。
這樣的生活大概要持續到臘八節以後,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臘八節那天大人們都會給自家小孩,去左鄰右舍討壹些臘八粥。按照村裏人的說法喝了百家臘八粥,小孩子就會健健康康的長大。想來是沒有百家的,只是有這個說法罷了。
除夕前夕,各家都會置辦年貨,很多人都會在家蒸壹鍋用來祭祀神靈的面食,媽媽做的花糕顯然成為了最受歡迎的面食。
家鄉的很多風土人情滋育著我,不管未來我去了哪裏,對於它,我的故鄉。我都會遙寄我滿滿的思念。更加的愛它。
描寫我的家鄉散文隨筆篇五:鄉愁,壹個時代的情感背景
也許是越來越多的人拋棄了農村老家,進城生活,我們這個時代,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切地關註、談論鄉愁。
也許吵鬧的城市缺少人情溫暖,人需要壹片寄情的山水,在閑暇的時光中,故鄉隱約的召喚牽動靈魂,化作鄉愁入夢。
鄉愁是壹種思念。但思念是針對性的情感,無論思念親人、情人或者朋友,都是身在遠方對另壹個人的溫暖回憶,思念得受不了,打通電話,思念也就隨之而去。但鄉愁不是。
在鄉愁的彌漫中,妳可以給親人打壹個電話,但卻不能給村莊、河流打電話。即使妳回去壹趟,在家鄉小駐幾日,讓鄉愁暫時消失,但也許剛剛坐上返程的汽車,壹種模糊的情感又會慢慢升起,
與思念相比,鄉愁顯得廣闊而又模糊,抽象而又具體,就像月籠霧江,空闊蒼蒼,久佇江邊,壹任寒露濕衣,卻無法滿足對鄉愁的釋放。
人生總是伴隨著愁。不順心、辦不了、過不去,愁;煩惱、失望、悲涼,愁。愁是涼了的情,揪住的心,愁是漆黑的夜,荒蕪的路。不管愁何,只要被愁趕上,立馬晴轉陰雨。而,唯獨鄉愁,猶如霞光晚照,在淡淡的傷感中流淌著溫暖的彩色。鄉愁可能是人世間最美的愁了。
在外工作的城裏人,總會與鄉愁不期而遇,讓思念伴隨著壹絲柔美的落寞;漂泊在外的遊子,總會與鄉愁相伴,想家的熱淚,溫潤了心靈的開闊。我不禁疑惑,古代人背鄉離井成為遊子,可能是戍守邊疆,也許回家時成為了馬背上的枯骨;也可能是為了生存的逃離,再也沒有回家的指望,鄉愁就成了他們生命中繞不開的主題。在漫長的歷史中,戰亂、動蕩、天災往往就是壹種最基本的社會形態,鄉愁也就成了那個時代的普遍情感,也難怪在中國的文化史中,鄉愁始終是龐大的文學命題,留下了數不清的鄉愁文字。不管是“低頭思故鄉”的李白,或是“月落烏啼霜滿天”的張繼,不管是“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王維,或是“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賀知章,都在站在異鄉的大地上,遠望蒼茫,發出最為動人的鄉愁呼喚。
人都是戀家的,老家是生命的老根。然而有史以來,遷徙卻是人類發展的常態,背離老家,又安新家,趨利避害,開辟新的美麗家園,正是社會發展繁榮的強大動力。也許很多人會認為,人在異鄉為異客,難免遭受冷漠的侵襲,失意的懷舊,如果在異鄉順水行舟,找到了家感覺,可能就沒有鄉愁了。然而,即使在大唐盛世,仍然鄉愁如雨,天上月亮唯故鄉獨明;在今天奔小康的寬闊道路上,大多人並非是無奈的出走,悲情的離別,而是漫漫長路上的圓夢,但壹旦遠離家鄉,鄉愁也就來了,而很多人已經在城市住了幾十年,成為道地的城裏人,過著富裕的日子,但鄉愁仍然揮之不去。更讓人想不通的是,也就是這十來年,在生活的快速發展變化中,人們的小日子越來越紅火美好,鄉味卻成了大眾喜愛的味道,鄉遊成了有情的旅遊,鄉愁氣氛越來越濃。鄉愁正在成為壹種大眾的世紀情緒。
看來,只要離開家鄉,就要與鄉愁相伴,鄉愁是離家出走必然產生的情感,家有多遠,鄉愁就有多濃。鄉愁是永恒的。奇怪的是卻沒有“城愁”這個詞。壹個人在城裏不管住了多少年,離開這個城市後,也可能產生懷念,但卻仍然上升不到鄉愁的高度。也許,城市與鄉村就是兩個不同地方,擁擠、冷漠、虛假的城市難以承載情感,安放靈魂,壹棟火柴盒壹樣的樓房,或許就不值得懷念。
鄉村是人類尋找並建造的第壹個家園,而這個家園人壹住就是五千多年,差不多養育了人類的全部文化與歷史,直到現在,全世界的大部分人仍在鄉村生活著。
五千年的風雲變幻,滄海桑田,鄉村亙古不變;五千年的深情守望,足見這就是人類的夢想家園!
鄉村不但為人提供了生存的家園,更為重要的是,為人提供了真實情感的安實依托,唯有在鄉村生活,即使貧窮得揭不開鍋,但情感仍在漫延,靈魂仍在飛翔,人格是完整的。
鄉愁產生於距離,距離擴大了想象空間與神秘美感,但鄉愁的實質卻來自鄉村與心靈的契合。
鄉愁是對鄉村整體生態的緬懷。從人到物,再到近水遠山,雲霞星空,那裏有壹個完整的自己;
鄉愁是壹個個無序閃動的溫暖畫面。那些音容笑貌,老樹池塘,凡是能在不經意間闖入心的鏡頭,都是心靈成長的節點;
鄉愁是生命成長的重要參照。那個日出山脊,月落樹梢的地方恒久不變,讓人感到自己在空間中的位置是那樣安穩。回家時經過的老樹、石頭、坡頭、燈光都在情感中重復為心理標記,讓路在心靈中延伸;
鄉愁是壹種舒服的在家感覺。那裏的圍墻圍出了壹個個小家庭,卻圍不住鄰居的往來,紅白喜事就是全村的悲喜,村莊連著田地,田地連著山野,山野連著雲天,那是能時刻感覺到的雲水家園,也只有這樣的家園才叫家園?
在過去的二三十年裏,城市壹直在膨脹,人們在欲望的膨脹中差不多騷動了二三十年,在興奮、新鮮中翻飛,卻全然忽視了鄉村的存在。從農村到城市,從城市到城市,夢想在欲望的壹次次滿足中又壹次次跌落,當無奈地回首遠望,才發現在民俗與傳統的失落中,在年輕人、能人的流失中,在對土地田園的冷漠中,鄉村成了壹個空殼,家園差不多丟失了。才發現擁擠冷漠的城市大多是壹個掙錢的地方,而不像家園,鄉村雖然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但卻更適合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