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
田家在月子裏閑的少,人在五月裏忙了壹倍。到了晚上,南風起,麥子黃了。
婆婆食物豐富,孩子滿嘴鍋漿。跟田翔走,丁壯在南港。
充滿了鄉村的熱氣,後背被陽光炙烤著。我不知道熱,但我後悔漫長的夏天。
又有壹個可憐的女人,抱著兒子在身邊。右手抓耳,左臂掛筐。
聽著他關心的話語,聽著很難過。家裏的稅都沒了,我可以拿這個充饑。
時至今日,我已無功德,也從未從事過農桑工作。陸離有三百石,八歲就有余糧。
白居易(772-846),唐代詩人,名樂天,象山佛教徒。他壹生寫了很多詩,其中以諷刺詩最為著名,語言通俗易懂,所以被稱為“能言善辯的老太婆”。
白居易曾把他的詩分為四類:諷刺、閑適、感傷、雜法。諷刺詩是白詩的精髓。新樂府代表作50首,秦中吟代表作10首。它們廣泛反映了中唐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這些詩措辭激烈,毫無顧忌,突破了“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在批評時政的古詩中十分突出。他的諷刺詩比較直接,敘述完整,情節生動,概括深刻,主題突出,形象生動,語言清晰。
本卷我們要學習的《關莫買》這首詩,是作者早期著名的諷刺詩。這首詩敘事清晰流暢,結構層次非常清晰自然。
“壹家人,閑月少,五月人多壹倍忙。夜裏南風起,麥披黃。”詩的開頭說明了寫作背景,表示五月正是麥收的農忙季節。然後“婆婆出錢買菜,孩子提水壺漿。”跟田翔走,丁壯在南港。”兩句話描述了婦女帶著孩子到田裏給正在割麥子的青壯年送水送飯的場景。後來我寫了中青年人的勞累和辛苦。它們“充滿了鄉村的熱氣,炙烤著天空。“我不顧烈日,踩著滾燙的土地,不辭辛勞地低頭在南崗麥田收割小麥。”我不知道熱,但我後悔漫長的夏天。“他們雖然疲憊不堪,卻不顧烈日去珍惜這個漫長的夏天。詩至此,壹家人辛苦忙碌的場景展現在眼前,讀者也對此給予了深深的同情。然後,作者描繪了壹幅悲傷的畫面。”壹個可憐的女人,抱著孩子。右手托著耳朵,左手掛著籃子。壹個可憐的女人,懷裏抱著壹個小孩,手裏提著壹個破籃子,正在撿拾麥收時落下的麥穗聽他們的關心,聽者傷心。家裏的稅都沒了,我可以拿這個充饑。“原來,為了交官稅,她家把田地都買下來了。現在沒有田可以種,也沒有麥子可以收,她只好靠別人收割時撒的碎麥過活。真是令人同情和難過。
上面描述的兩個場景深刻地揭示了農民在重稅壓迫下的艱難生活。他們忙著種地,但還是沒有保障。今天的割麥人很可能成為明天的摘麥人,這種強烈的諷刺意味就在其中。
給…作註解
這首詩是作者在元和二年(807)任郡守(今陜西周至)時所作,是作者早期著名的諷刺詩。
這首詩敘述清晰,結構自然,層次分明,邏輯性強。詩的開頭,先說明背景,說明五月正是麥收的農忙季節。然後寫下婦女帶領她們的孩子到田裏給正在割麥子的年輕人送食物和水。後來,它描述了年輕的農民在南崗麥田裏低著頭割麥子,腳下用酷暑熏蒸,背上頂著烈日烘烤。他們疲憊不堪,並不覺得熱,但他們只是珍惜夏天漫長的日子,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在這壹點上,這個農民的辛苦得到了有力的展示。然後我描述了另壹個悲傷的場景:壹個可憐的女人,懷裏抱著壹個孩子,手裏拿著壹個破籃子,在小麥收割機旁邊撿小麥。為什麽要去撿麥子?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丟盡了稅”——賣了去交宮稅,現在沒地可種,沒麥可收,只好靠小麥充饑。這兩個場景交織在壹起,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艱辛,後者揭示了沈重的賦稅。重稅既然讓貧困婦女失去了田地,也會讓這個正在割麥子的農民家庭失去田地。今天的摘麥人是昨天的摘麥人;今天的小麥收割者可能會成為明天的小麥采摘者。強烈的諷刺,不言而喻。詩人把農民生活的痛苦和自己生活的安逸聯系在壹起,感到羞愧,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的文字是全詩的精華。它是作者感人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刺詩,目的是“只唱得人惡心,望皇上知道。”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將農民與身為朝廷官員的自己做了鮮明的對比,即希望“天子”有情,手法巧妙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最擅長寫敘事詩的藝術大師。他的敘事詩能充分表現人的感情和事物,把其中描寫的事件寫得曲折細致。而且他的敘事詩裏總是包含著靈魂的啟示,所以總是包含著感情。他在《看麥收》中雖然寫得不多,卻生動地描寫了夏收時麥收者和拾穗者辛苦而痛苦的生活場景。不僅寫了東西,也寫了心,包括作者自己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弦顯然被他所聽到和目睹的悲慘場景所震動和顫抖,於是他舉起筆來對此直抒胸臆,於是字裏行間充滿了對工人的同情和憐憫。“滿是土氣的熱氣,曬得我背脊發燙”“我家土地的稅全丟了,可以拿這個充饑”之類的詩句,蘊含著作者的同情與憐憫之感!所以,這首《看麥》詩在敘事中,有作者感情的浸潤,有他內心的跳動,作者的心與他所講述的融為壹體。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描寫勞動人民的同時,也能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的心聲,尤其是刻畫了勞動人民在某種情境下的變態心理,深刻揭示了詩的主題。《炭人》中“可憐人衣樸素,卻憂炭,願天冷”,描寫了賣炭老人因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看割麥》中的“累死不知熱,悔長夏”也是壹種變態心理。這種描寫細致入微地描繪了勞動人民的內心,深入細節。詩歌中寫物與寫心的完美統壹,比壹般的敘事與抒情的統壹更令人震撼。白居易也是運用對比手法的專家。在詩歌創作中,他不僅將勞動人民的貧窮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政進行了對比,還將自己的安逸與勞動人民的貧窮進行了對比。詩人寫到炎炎夏日農民的辛勞與痛苦後,也想到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功德”,“不為農桑效力”,卻拿著“三百石”的工資,到年底仍有“余糧”,於是“為此感到羞恥,天天忘不了”。詩人主動和農民比,在當時是非常難得的。這樣的對比真是新穎,準確,難能可貴,發人深省,由此可見這首詩的思想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