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求以下詩人的寫作特點

求以下詩人的寫作特點

李白詩歌創作的特點

在中國文學史上,就壹位作家在當時所引起的轟動而言,李白的震懾力無人能及。他像壹陣雷霆、壹股狂飆,以其壯麗的詩歌征服了同時代的人。唐玄宗天寶元年,時任太子賓客的詩人賀知章讀了《躅道難》,竟呼之為“謫仙人”;杜甫則稱贊說:“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李白自少博觀奇書,熟諳百家,形成復雜的思想性格。李白壹方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希望“濟蒼生”、“安社稷”,另壹方面又浮雲富貴,糞土王侯,隱逸求仙。這兩種思想結合起來,形成壹種功成身退的處世態度。李白壹生懷著崇高的理想,但始終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只好把抑郁之情寄之於酒,將激情傾註於詩。為報國,李白曾進出長安,更曾因而蒙冤入獄,最後郁郁病故當塗。

李白的詩歌題材相當廣泛,無論是山水詩、閨怨詩、或是邊塞詩,都寫得很精彩。李白的想象力豐富,能在客觀物象中傾註主觀情感,他的詩意象之間組合疏朗,好比疏體的寫意畫。李白從不在詩歌中堆砌過多的意象,而每壹個意象又總是力求鮮明。因此,他的詩歌能充分體現詩人的所見所感,同時又不著痕跡,凝練而巧妙。李白以其天才的藝術創造力,極大地開拓了詩歌的藝術世界,達到壹個不可企及的高峰。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詩是壹筆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哺育過杜甫、李賀、蘇軾、陸遊、辛棄疾、龔自珍等壹代又壹代的詩人。

杜甫的寫作特點

杜甫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詩人之壹,他的詩歌創作達到了詩歌史上現實主義的最高水平。他是中國詩歌史上集大成的詩人。

杜甫出身於儒學世家,少時便接受儒家修齊治平的傳統思想,壹心向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文二十二韻》),但殘酷的現實打碎了他的夢想,天寶六載的考試在奸相李林甫的操縱下,以“野無遺賢”為名拉上了可恥的帷幕,致使滿懷遠大抱負的詩人蒙羞受辱,落拓長安,過著極其困頓的生活。幾年後的“安史之亂”,使詩人又經亂離之苦,險賊長安,親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亡國景象,體味了滄海桑田的巨變給人民心靈帶來的創傷。從此,詩人轉徙流宕,漂泊西南,終至窮愁而死。

杜甫雖壹介布衣,卻始終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始終關註人民的生存狀態,並以滿含血淚的動地歌吟,傳達著壹個時代的苦難,傳達壹個儒者的良知和勇氣。他的詩,以“沈郁頓挫“的獨特風格雄立於中國文學史,令百世而下嘆為觀止。

沈郁頓挫是杜甫早年對自己創作風格的壹種描述,他在《進雕賦表中》說:“臣之述作,雖不是以鼓吹六經,先鳴數子,至於沈郁頓挫,隨時敏捷,而楊雄、枚臯之流,庶可跂及也。”後來,當他經歷了幹戈離亂,飽嘗人民的艱難困苦,並於詩中流露出難以抑制的悲愴情懷,創作日趨成熟後,再用“沈郁頓挫”來概述他的詩歌風格。沈郁頓挫,表面是深沈郁結,表現為有節奏的抑揚起伏和盤曲轉折。它涉及詩歌的內結構和外結構,涉及內結構的沈重的充實感,以及外結構上有控制的騷動感和彈性。其中,沈郁指文思深沈蘊藉,頓挫指聲調抑揚有致;而“沈郁”又另有沈悶憂郁之意,才具有憂憤深廣,潛氣內轉,抑揚頓挫和格律嚴謹。

情感內涵的沈郁深刻

杜甫的壹生,是顛沛流離的壹生,淪落潦倒的壹生,“苦難”成了他人生的代名詞,但杜甫並沒有沈陷於個人的不幸,而是以儒者的良知和勇氣,傳達出那個時代的沈重和悲哀,反映了憂憤深廣的時代特征。

對多難社會的深重描繪

杜甫出身於世代“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的儒學世家,培養了關註社會關註人生的優良品質,他懷著悲憤沈重的心情,描繪那個“萬方多難”的社會。

杜甫困守長安時期,曾陷入“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的困境,於是他從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的開邊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中感覺到唐代帝國表面繁榮下隱藏的重重危機。他的《兵車行》以“或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邊還戍邊”的無奈沈重地嘆息中傳達了人民對無休止的戰爭的厭惡之情,又用士卒“君不見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梨,禾生隴畝無東西”的血淚控訴,揭示了開邊戰爭給後方經濟帶來的巨大破壞,字裏行間,傳達出作者對深受戰爭之苦的廣大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對戰爭價值的深深疑慮。“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雲霄”,那悲壯的聲情和巨大慘烈的的場面便令人震撼。特別是對家屬們奔走攔道,牽衣頓足而哭的情景稍作幾分速寫,以大筆渲染出漫天黃塵,讀之便覺車聲,馬嘶,人喊,在耳邊匯成壹片紛亂雜沓的巨響。詩歌通過提煉少量最典型的細節概括統治者多少次征丁造成的百姓妻離子散的悲慘場面,充溢著沈痛憂憤的激情。他的《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直接以自己在塔上觀望所見預想了“泰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俯視但壹氣,焉能辯皇州”的殘局,似乎唐王朝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日子就在眼前,給人壹種沈重之感。

“安史之亂”爆發,給社會和人民生活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為他的國家和人民痛心!他時刻關註著社會的變化,並沈重記錄了這壹社會災難。

辛棄疾的寫作特點

辛棄疾,是開壹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壹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他的詞作“大聲鏜鞳,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自有蒼生所未見”,已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而他作為南宋朝廷大臣而寫的壹篇文章《議練民兵守淮疏》,則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對戰爭形勢的精辟入裏的深刻分析和鮮明而又具體的對策。這篇應用散文感情熾熱,構思縝密,層層深入,有理有據,語言也精確、簡潔。文章僅用了六百余字,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不枝不蔓,壹氣貫通,有情況、有分析、有措施、有預測、字字落到實處,質樸無華,明曉暢達。壹位豪邁曠達的詞人,根據不同的文體的需要,能夠寫出如此嚴謹、樸實的應用文,可見壹位大手筆,在寫作中是不能囿於壹個狹窄天地中的,應該熟練地掌握幾套筆墨,既有自己喜愛的體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寫出不同體裁、不同風格的別類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術家,雖擅長壹種兵刃,但對其他武器也能舞動壹樣。辛棄疾就是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文體,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了他慷慨激昂的愛國感情,反映出憂國憂民“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壯誌豪情和以身報國的高尚理想.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這首先表現在他的詞中,他不斷重復對北方的懷念。另外,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茍安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壹角不思北上的不滿。胸懷壯誌無處可用,表現在詞裏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懷古之作中《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誌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與現實的激烈沖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壹步擴大了題材範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

秦觀的寫作特點

《宋史》評為“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遊如時女遊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

歷代文人對秦觀的評價:

宋蘇軾戲評秦觀、柳永對聯:“山抹微雲秦學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宋蘇軾東坡絕愛其尾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曰:“少遊已矣,雖萬人何贖。”

宋蘇軾:“有屈、宋之才。”

宋王安石:“其詩清新嫵媚,鮑、謝似之。”

宋李清照《詞論》:“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中乏富貴態。”

《宋詞三百首》:“委婉含蓄,清麗雅淡”。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少遊《滿庭芳》諸闋,大半被放後作。”“秦少遊自是作手,近開美成,導其先路。遠祖溫、韋,取其神不襲其貌,詞至是乃壹變焉。然變而不失其正,遂令議者不病其變,而轉覺有不得不變者。”“少遊詞寄慨身世,閑情有情思。”“他人之詞,詞才也;少遊,詞心也。得之於內,不可以傳。”

張炎《詞源》:“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

孫兢《竹坡老人詞序》:“蘇東坡辭勝乎情,柳耆卿情勝乎辭,辭情兼勝者,唯秦少遊而已。”

張耒:“世之文章,多出於窮人,故後之為文者,喜為窮人之辭。秦子無憂而為憂者之辭,殆出此耶!”

金元好問《論詩絕句》評秦觀詩雲:“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詩。”

李調元《雨村詞話》:“首首珠璣,為宋壹代詞人之冠”。

清劉熙載《藝概》:“少遊詞有小宴之研,而幽趣則過之。”(小晏指晏幾道)

清周濟《介存需論詞雜著》曾經引用前人評語評秦詞說:“少遊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終不能到。”

周濟《宋四家詞選》:“將身世之感,打並入艷情,又是壹法。”“少遊最和婉醇正,稍遜清真者,辣耳。少遊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筆。”

樓敬思:“淮海詞風骨自高,如紅梅作花,能以韻勝,覺清真亦無此氣味也。”

清代詞論家馮煦:“其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

《四庫全書總目》:“而詞則情韻兼勝,在蘇黃之上。”

清王國維評秦觀與周邦彥說:“少遊雖作艷語,終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與倡伎之別。”

清代王國維《人間詞話》:“少遊詞境最為淒婉,至‘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則變而為淒厲矣。”

陸遊的寫作特點

陸遊在散文上也著述甚豐,而且頗有造詣。其中記銘序跋之類,或敘述生活經歷,或抒發思想感情,或論文說詩,此類最能體現陸遊散文的成就,同時也如在詩中壹樣,不時表現著愛國主義的情懷,如《靜鎮堂記》、《銅壺閣記》、《書渭橋事》、《傅給事外制集序》等皆是。其他如《淡齋居士詩序》等文,則表現了陸遊對文學的卓越見解:“蓋人之情,悲憤積於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蘇武、李陵、陶潛、謝靈運、杜甫、李白,激於不能自已,故其詩為百代法。”這種視創作重在內在修養而不在於外在形式的觀點,對他所說的“工夫在詩外”可算是作了進壹步的發揮。陸遊還有壹些別具風格的散文如《煙艇記》、《書巢記》、《居室記》等,寫鄉居生活之狀,淡雅雋永,頗似富有情味的小品文。《入蜀記》6卷,筆致簡潔而又宛然如繪,不僅是引人入勝的遊記,同時對考訂古跡和地理沿革也有資助。至於他的《老學庵筆記》則是隨筆式的散文,筆墨雖簡而內容甚豐,所記多系軼文故實,頗有史料價值。其中論詩諸條(如批評時人“解杜甫但尋出處”等),亦堪稱卓見。

李煜的寫作特點

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後人千古傳誦的壹代詞人;本無心爭權奪利,壹心向往歸隱生活的李煜能登上王位完全是個意外,無奈命運弄人,也是刻於歷史卷宗上的亡國之君,他痛恨自己生在帝王家。功過事非,已成歷史之軌跡……

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進貢,茍安於江南壹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壹月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據宋人王至《默記》,蓋為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他精於書畫,諳於音律,工於詩文,詞尤為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荒廢的生活,風格柔靡,但是這並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為空虛無奈;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後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為《南唐二主詞》。後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壹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為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始工”。這些後期詞作,淒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為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為詞史上承前啟後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於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後主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六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為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

李清照的寫作特點

李清照(約1084--約1155),號易安居士,是詩、詞、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長的,成就最高的還是詞。

李清照經歷了南北分裂之亂,在南渡前後,她的詞風變化很大。南渡前,李清照的詞多描寫少女、少婦的閨中生活,如《如夢令》、《怨王孫》兩首詞,於輕快活潑的畫面中見作者開朗歡樂的心情和輕松悠閑的生活。《醉花陰》中含蓄地述說閨中的寂寞和對愛情的向往。《鳳凰臺上憶吹簫》、《壹剪梅》等小詞也都是她的閨情名篇。南渡後,生活的苦難使她的詞風趨於含蓄深沈。《菩薩蠻》、《念奴嬌》、《聲聲慢》等詞表現了詞人長期流亡生活的感受。《永遇樂》在這類詞中為代表之作。元霄佳節,詞人遠離那些香車寶馬之邀,獨自品嘗戰火後的淒清,這首詞中,她已從自憐漂零之苦進而擔憂現實的隱患了。到了《漁家傲》壹詞,雖然還有無所歸處的痛苦感慨,但激昂的格調已表達了詞人欲擺脫苦悶、追求自由的願望。

李清照詞風婉約,她的藝術特征表現在:1?善於抒情造境。她善於把強烈的感情熔鑄在藝術形象裏,造成壹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她還善於從描繪壹段情節、壹個思想曲折中,顯示出感人的意境來。2?造語淺顯新奇。李詞語言既淺顯自然,又新奇魂麗,富於表現力。她的詞用典不多,卻善於運用口語、市井俗語,使詞寫得明白而家常。李詞的音節和諧,流轉如珠,富有音樂美。

李清照究竟是怎樣在詞史上占壹度之地,而且有那樣崇高的地位呢?

壹個文學家於文學史上地位的確立,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是看他(她)的作品。文學不是思辨的科學,而是形象思維的“人學”,所發它最根本反映的還是人類的自身情感,心理的歷程與變遷,以及與人密切相關的道德倫理,家教信仰等。因此,評價文學作品是否人類精神產品中的精華,還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首先是作品對社會精神或人類情感的反映深度;其次是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個性;再次是對藝術技巧的開創或完善。

李清照於詞史地位的確立,主要依憑於其作品(主要是詞)。她的詞作可發說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壹體。在她的詞作中,表現了人類精神領域的壹個重要組成部份——即女性情感世界,她發臻於完美的藝術技巧,充分展示了其個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壹面,而且以其不同時期的作品,構成了壹部女性情感歷程的巨著。

白居易的寫作特點

白居易曾將自己的詩分成諷諭、閑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大體上,前三類為古體,後壹類為近體。前三類大致以內容區分,但有相交。四類詩中,白氏自己比較重視前兩類,認為諷諭詩反映了“兼濟之誌”;閑適詩顯示出“獨善之義”;都是他人生目標的直接體現。感傷詩和雜律詩則“或誘於壹時壹物,發於壹笑壹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與元九書》)。諷諭詩是白詩中的精華。他的詩歌通俗易懂、流暢自然,代表作有《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它們廣泛反映了中唐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這些詩措辭激烈,毫無顧忌,突破了“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在古代批評時政的詩歌中十分突出。諷諭詩在形式上多直賦其事。敘事完整,情節生動,人物情節細致傳神。另壹部分諷諭詩則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這兩類作品都是概括深廣,主題集中,形象鮮明,語言曉暢明白。部分《新樂府》還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間通俗文藝的痕跡。閑適詩多抒寫對歸隱田園的寧靜生活的向往和潔身自好的誌趣。不少詩也宣揚了知足保和、樂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詩從側面表現對現實的不滿,說明他追求閑適只是無可奈何的解脫。感傷詩以敘事長詩《長恨歌》、《琵琶行》最為著名,形象鮮明,情節連貫,語言優美,同樣是膾炙人口的篇章。《長恨歌》歌詠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婚姻愛情故事,既有“漢皇重色思傾國”的寄諷,更有“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感傷和同情。《琵琶行》則有“天涯淪落人”的遭際之感,且語言成就突出。此二詩敘事曲折,寫情入微,善於鋪排烘托,聲韻流暢和諧,流傳甚廣。白氏還有不少贈酬親朋篇什,情真意切,摯樸動人。但這類詩中較多嘆老嗟病,傷往悼亡的傷感色彩及度脫塵囂的佛家思想。雜律詩在白詩中最多,以壹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山水小詩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幾筆,生意盎然。另有壹些鋪陳故實、排比聲律的長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艷情風月的小詩,也頗為時人效仿。白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陸龜蒙、聶夷中、羅隱、杜荀鶴,宋代王禹偁、梅堯臣、蘇軾、張耒、陸遊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說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說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顛峰人物。

後代劇作家也多有據白詩故事進行再創作,如白樸、洪升根據《長恨歌》分別作《梧桐雨》、《長生殿》;馬致遠、蔣士銓據《琵琶行》分別作《青衫淚》、《四弦秋》。白詩詞句,也多為宋、元、明話本所采用。白居易不屬韓柳文學團體,但也是新體古文的倡導者和創作者。其《策林》七十五篇,識見卓著,議論風發,詞暢意深,是追蹤賈誼《治安策》的政論文;《與元九書》洋洋灑灑,夾敘夾議,是唐代文學批評的重要文獻。《草堂記》、《冷泉亭記》、《三遊洞序》、《荔枝圖序》等文,均文筆簡潔,旨趣雋永。為唐代散文中的優秀之作。白居易還是詞創作的有力推動者,《憶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長相思》諸小令,為文人詞發展開拓了道路。同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豪劉禹錫、詩鬼李賀等,白居易被稱為"詩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