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對林黛玉的評價有哪些?

對林黛玉的評價有哪些?

林黛玉的性格特點是敏感、細心、淡泊、真實、易傷感,絕頂聰明,悟性極強,自尊自愛,多愁善感\x0d\\x0d\曹雪芹懷著深摯的愛意和悲憫的同情,用歷史與未來、現實與理想、哲理與詩情,並飽蘸著血與淚塑造出來的林黛玉,是《紅樓夢》裏壹位富有詩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劇形像。二百多年來,不知有多少人為她的悲劇命運灑下同情之淚,為她的藝術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紅樓夢》讀者心目中的壹位聖潔、美麗的愛神。\x0d\\x0d\然而,在百花鬥妍的女兒國大觀園裏,有嫵媚豐美的薛寶釵,有風流嬌艷的史湘雲,有文采精華的賈探春,有美貌不亞於其家姐的薛寶琴,?為什麽獨有黛玉那樣牽動人的衷腸,甚至有人因她而狂、為她而死呢?她為什麽有如此強大的藝術魅力?她究竟美在何處、動人在何處?應該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的壹點,則是林黛玉具有壹種悲劇美。當人們說《紅樓夢》是壹部悲劇時?恐怕首先是指寶黛愛情的悲劇;其次是指青春少女的“千紅壹哭,萬艷同悲”的***同悲劇。而其中最悲者莫過於黛玉之悲了。真正的悲劇總是動人心魄的,因為悲劇是將美毀滅給人看。越是美的有價值的人生被毀滅,其悲劇就越壯美,越深刻,越動人。\x0d\\x0d\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曾用“造化鐘神秀”的詩句,來形容東嶽泰山的壯美在他心中引起的驚奇。意思是說:大自然把它的神奇秀麗都集中在泰山上了。賈寶玉在闡述他的“女清男濁說”時道:“天地靈秀之氣只鐘於女兒,須眉男子不過是渣滓濁沫已。”他後來見到薛寶琴、李紋、李綺時、又不勝感嘆道:“老天,老天!妳有多少精華靈秀,生出這些人上之人來!”曹雪芹這個“造物主”,也只把“精華靈秀”鐘於女兒。並特別多地鐘於林黛玉。他所創造的林黛玉,形容嬌美,聰明絕頂,堅貞純情,才學橫溢,並具有詩人的氣質和獨特的悲劇性格。而她的叛逆的悲劇性格,則是她生命的主旋律。\x0d\\x0d\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劇性格,還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浪漫的筆調、奇特的想像和詩意,創造了新奇絕妙的亙古未有的“還淚”之說,以象征林黛玉是帶著宿根、宿情、宿恨來到人世的。這絕不是宿命論,而是藝術的誇張、渲染和強化。她壹生下來,就有“先天不足之癥”;會吃飯時便吃藥,而且不許哭,不能見外人。命運對她太殘酷,太不公平了。少年喪母,不久又喪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長期寄居在黑暗齷齪的賈府。\x0d\\x0d\我們第壹次見到林黛玉,是她剛剛來到賈府。作者通過鳳姐的“嘴”和寶玉的“眼”,描繪了她天仙似的人品。鳳姐壹見就驚嘆道:“天下竟有這樣標致人兒!我今日才算看見了!”在寶玉的眼裏,這“裊裊婷婷的女兒”,“神仙似的妹妹”;則別有壹種風範和神韻:\x0d\\x0d\兩彎似蹙非蹙籠煙眉,壹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壹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心較比幹多壹竅,病如西子勝三分。\x0d\\x0d\曹雪芹把我們民族的審美積澱進行了新的熔鑄和創造,他把楊貴妃式的豐美賦予了薛寶釵,而把更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給了林黛玉,使林黛玉的形像具有絕世的姿容;作者有意將林黛玉的外貌與西施聯系起來,並將西施“捧心而蹙”、裊娜風流的外形之美賦予林黛玉,還借寶玉之口給她取字“顰顰”,便突出了她的悲劇性格之美。\x0d\\x0d\林黛玉的嬌美姿容是迷人的。然而,使她動人心魄、更具藝術魅力的。則是她無與倫比的豐富而優美的精神世界。林黛玉首先是個內慧外秀的女性,她“心較比幹多壹竅”。她的蒙師賈雨村說,他這女學生“言語舉止另是壹樣,不與凡女子相同。”因其母名賈敏,“他讀書凡‘敏’字他皆念作‘密’字,寫字遇著‘敏’字亦減壹二筆。”她到賈府時,尚在孩提,卻牢記母親生前的囑咐:“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要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要多說壹句話,不可多行壹步路,恐被人恥笑了去。”她總是眼看心想,暗暗審視;然其言行舉止,卻又那樣彬彬有禮,適份合度。但我們同時也感覺到,她壹開始便受到心理上的壓抑。她詩思敏捷,別人寫詩,總是苦思冥想,而她卻“壹揮而就”。她對賈寶玉說:“妳能壹目十行,我就不能過目成誦?”的確,林黛玉的聰明在大觀園裏是有名的。她善於觸景生情,借題發揮。壹次寶玉去看寶釵,正在壹個“識金鎖”,壹個“認通靈”,不期黛玉已搖搖擺擺的進來,壹見寶玉,便笑道:“哎喲!我來的不巧了!”寶釵笑問“這是怎麽說?”黛玉道:“早知他來,我就不來了。”寶釵又問“這是什麽意思?”黛玉道:“什麽意思呢,來呢壹齊來,不來壹個也不來;今兒他來;明兒我來,間錯開了來,豈不天天有人來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熱鬧。”當寶玉聽寶釵說吃冷酒對身體有害而放下酒杯時,正巧雪雁送手爐來,黛玉又壹語雙關地說:“誰叫妳送來的?難為他費心。——那裏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說是紫鵑叫送來的,她馬上又說:“也虧了妳倒聽他的話!我平日和妳說的,全當耳旁風;怎麽他說了妳就依,比聖旨還快呢!”聰敏的顰兒,把她的妒意表達得多麽鋒利而又含蓄,機帶雙敲而又點滴不漏。又壹次,寶玉看著寶釵雪白的膀子發呆。這時,“只見黛玉蹬著門檻子,嘴裏咬著絹子笑呢。寶釵道:‘妳又禁不得風吹,怎麽又站在那風口裏?’寶玉道:‘何曾不是在房裏來著?只因聽見天上壹聲叫,出來瞧了瞧原來是個呆雁。’寶釵道:‘呆雁在那裏呢?我也瞧瞧。’黛玉道:‘我才出來,他就忒兒的壹聲飛了。’嘴裏說著,將手裏的絹子壹甩,向寶玉臉上甩來。”這種機敏,這種諷刺與戲謔,只有林黛玉才能做得如此精純而又天衣無縫。大觀園裏有幾張利害的“嘴”,如鳳姐的“嘴”,賈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紅玉的“嘴”;黛玉也有壹張更利害的“嘴”。寶玉的奶媽李嬤嬤說:“真真這林姐兒,說出壹句話來,比刀子還利害。”但鳳姐等人的“嘴”與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鳳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則顯得典雅俊則。正如薛寶釵所說:“更有顰兒這促狹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話、撮其要、刪其繁、比方出來,壹句是壹句。”言為心聲,心慧則言巧。\x0d\\x0d\由於黛玉心慧,更由於她寄人籬下的處境,使她變得非常的敏感。周瑞家的送宮花,最後送到她那裏,她便疑心是別人挑剩下的才給她;壹天夜晚,她叫怡紅院的門,晴雯偏偏沒聽出是她的聲音,拒不開門,並說“二爺吩咐的,壹概不許放人進來呢!”把個黛玉氣得怔在門外,欲要發作,又想:“雖說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壹樣,到底是客邊。如今父母雙亡,無依無靠,現在他家依棲,若是認真慪氣,也覺沒趣。”正在傷心垂淚之時,又聽見寶玉寶釵的笑語聲,越發動了氣,“越想越覺傷感;便也不顧蒼臺露冷,花徑風寒,獨立墻角邊花陰之下,悲悲切切,嗚咽起來。”壹日她臥病在床,聽到園子裏的老婆子罵人,——實則是罵她的外孫女兒——黛玉卻認為是在罵己,競氣得昏厥過去。別人開壹句玩笑,她認為是對自己的輕侮。她確是個“小性兒”,甚至有些“病態”。但是,我們想到她的身世處境,想到她的極強的自尊心,不是覺得這是非常自然的嗎?\x0d\\x0d\其實,林黛玉不像薛寶釵那樣世故,那樣城府甚深,八面玲瓏,取悅於人;她對人坦率純真,見之以誠。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她對待紫鵑,親如姐妹,情同骨肉,誠摯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學詩,寶釵譏她“得隴望蜀”,極為厭煩;香菱向黛玉請教,黛玉卻熱誠相接,並說:“既要作詩,妳就拜我為師”。純真透明如壹泓清泉。她給香菱講解詩的作法和要求,還把自己的詩集珍本借給香菱,並圈定閱讀篇目,批改她的習作,堪稱“誨人不倦”。她待人很寬厚,與人不存介蒂。史湘雲因把她比作戲子傷了她的自尊,她有點不忿,可壹會兒便攜了寶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與湘雲同看”。在對待寶釵的態度上,尤見出其天真篤實。本為情敵,無嫌猶猜。但在薛寶釵對她略表關懷,予以“訓導”之後,她便開誠布公,肝膽相照,向薛寶釵掏出心窩子的話,並引咎自責:“妳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我最是個多心的,只當妳心裏藏奸。從前日妳說看雜書不好,又勸我那些好話,競大感激妳。往日竟是我錯了,實在誤到如今。”此後她待寶釵如親姐姐壹般,連寶玉也感到驚奇。\x0d\\x0d\林黛玉也並非壹味“孤標傲世,目無下塵”。其實她也很謙和。她對“下人”從來沒有耍過威風,沒有說過壹句惡言惡語。寶玉說,她對晴雯是極好的;佳蔥說,她去瀟湘館送茶葉,黛玉正給丫頭們分錢,就抓了兩把給了她。每次賽詩,她總是推崇別人寫的好,從不計較高低;與湘雲凹晶館聯句,每當湘雲說出佳句,她總是“起身叫妙”,甚至說:“我竟要擱筆了!”林黛玉冰心玉壺,晶瑩剔透;純如赤子,壹往情真。我們實應改變“林黛玉心胸狹窄,尖酸刻薄,愛使小性兒”的偏見。\x0d\\x0d\林黛玉之美,還表現在她才學橫溢和濃郁的詩人氣質。曹雪芹胸中筆下的林黛玉,是壹個詩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覽群書,學識淵博。她愛書,不但讀《四書》,而且喜讀角本雜劇《西廂記》、《牡丹亭》、《桃花扇》等;對於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隱、陸遊等人的作品,不僅熟讀成誦,且有研究體會;她不僅善鼓琴,且亦識譜。曹雪芹似乎有意將歷代才女如薛濤、李清照、葉瓊章、李雙卿等的某些特點,融進林黛玉的性格。比如,她代題“杏簾在望”為寶玉解圍的細節,很易使人聯想到李清照與趙明誠比作《醉花陰》的軼事;“堪憐詠絮才”、“冷月葬詩魂”,則是將林黛玉比晉代的謝道溫和明代的葉瓊章的。但林黛玉又完全區別於歷代的才女,這就是曹雪芹賦予她悲劇命運和叛逆精神的個性特征。不過這種個性特征,在壹定程度上,是通過她詩人的氣質和詩作表現出來的。在大觀園裏,她與薛寶釵可謂“雙峰對峙,二水分流,”遠遠高出於諸裙釵,在博學多識方面,可能略遜寶釵;但在詩思的敏捷,詩作的新穎別致、風流飄灑方面,林黛玉卻是出類拔萃、孤標獨樹的。詩社每次賽詩,她的詩作往往為眾人所推崇’,所激賞,因而不斷奪魁。她的詩之所以寫得好,是由於她有極其敏銳的感受力、豐富奇特的想像力以及融情於景的浸透力;即使壹草壹木、壹山壹石等極平凡的事物,她只要壹觸到,立即就產生豐富的想像;新奇的構思和獨持的感受和見解。尤其可貴的是,她能將自己的靈魂融進客觀景物、通過詠物抒發自己的痛苦的靈魂和悲劇命運。例如她的《白海棠》詩,既寫盡了海棠的神韻,亦傾訴了她少女的衷情。尤其是“嬌羞默默同誰訴”壹句,最為傳神:這既是對海棠神態的描摹,也是自我心靈的獨白,她有銘心刻骨之言,但由於環境的壓迫和自我封建意識的束縛,就是對同生***命的紫鵑、甚至對知音賈寶玉,也羞於啟齒,只有悶在心裏,自己熬煎。這便愈顯其孤獨、寂寞和痛苦。她的“柳絮詞”,纏綿悱側,優美感人,語多雙關,句句似詠柳絮。字字實在寫已,抒發了她身世的漂泊與對愛情絕望的悲嘆與憤慨。尤其她的“菊花詩”,連詠三首,連中三元,藝壓群芳,壹舉奪魁。她的詩不僅”題目新,詩也新,立意更新”,而且寫得情景交融,菊人合壹,充分而深刻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其中“滿紙自憐題素願,片言誰解訴秋心?”“孤標傲世諧誰隱,壹樣花開為底遲?”等句,更寫出了這位少女的高潔品格和痛苦靈魂。此外,像她的《桃花女兒行》、《秋窗風雨夕》、《題帕詩》和《五美吟》等。都寄寓著深意,詩如其人,感人至深。\x0d\\x0d\這裏要特別強調的,是作為她詩讖的《葬花辭》。這是林黛玉進入賈府以後的生活感受,是她感嘆身世遭遇和悲劇命運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作,她以落花自況,血淚作墨,如泣如訴,抒寫了這位叛逆者的花落人亡的哀愁和悲憤。“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就寄有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的憤懣;“壹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豈非對長期迫害著她的冷酷無情的現實的控訴?“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則是對美好理想的渴望與熱烈追求”;”質本潔來還潔去,強於汙淖陷渠溝”,表現了她的高潔的情誌和堅貞不阿的精神。至於“依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依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壹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等未了數句,書中幾次重復,特意強調,並通過鸚鵡也會吟哦的描寫,可知作者是大有深意的:花的命運也即黛玉的命運。這是用熱血和生命寫就的心曲,是與這個罪惡的世界決裂的檄文。它真實地展露了壹個充滿痛苦充滿矛盾而又獨抱高潔、至死不渝的心靈世界,凸現的是壹種獨立人格的壯美與崇高。《葬花辭》之所以能引起讀者的強烈***鳴,原因正在這裏。\x0d\\x0d\富有詩人氣質,並且被詩化的林黛玉,詩魂總是時刻伴隨著她,總是隨時從她的心裏和身上飄散出沁人心脾的清香。“無賴詩魔昏曉侵”,這是她的切身體驗。詩,對於她,是不可壹日無的。她用詩發泄痛苦和悲憤,她用詩抒寫歡樂與愛情,她用詩表示抗議與叛逆的決心。詩表現了她冰清玉潔的節操,詩表現了她獨立不阿的人格,詩表現了她美麗聖潔的靈魂,詩使她有壹種迷人的藝術光輝!可以說,如果沒有了詩,也就沒有了林黛玉。\x0d\\x0d\然而,最激動人心、催人淚下的,還是林黛玉的叛逆者的悲劇性格。在她的身上閃耀著追求個性解放、爭取婚姻自由的初步民主主義思想的光輝。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封建社會,她不僅才情橫溢、學識淵博,而且又是那樣如饑似渴地閱讀“性靈之學”和描寫愛情的角本雜劇,那樣如醉如癡地沈浸在藝術的境界。在《五美吟》中,她言綠珠,說綠珠為石崇殉葬的不值;她詠紅拂,贊揚紅拂私奔的壯舉;在酒筵上,她競把《西廂記》、《牡丹亭》中的“淫詞艷曲”引為酒令。對於賈府的“混世魔王”、“禍胎孽根”、貳臣逆子賈寶玉;竟引為知音,結為同心,從思想到行動都對他予以支持。在大觀園裏,不勸寶玉走“仕途經濟”之道,從不說這些“混帳話”的,只有她壹人而已,所以“寶玉深敬黛玉”。林黛玉身上閃爍著詩意和理想的光彩,充滿了叛逆的精神。這是曹雪芹賦予這壹形像的新的基因,使她從根本上有別於歷代的所有才女。\x0d\\x0d\林黛玉的精神之美,更集中更強烈地體現在她對賈寶玉的愛情之中。他們的愛情是壹種新型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屬於未來的愛情。這種愛情的最根本的特點,是建立在互相了解、思想壹致基礎之上的,表現得非常純真、深摯、堅貞。林黛玉本是壹個“情癡”、“情種”,她為愛情而生,又為愛情而死,愛情是她的生命所系。她對賈寶玉愛得真誠,愛得執著,始終如壹,至死靡它。然而,焰們的愛情又是在不許愛的環境中發生、發展和生存的,這就難免有痛苦、有不家,甚至要為愛情付出生命的代價。再加上她詩人的氣質和悲劇的性格,這種被壓抑的燃燒著的愛情,只能用詩和哭來抒發,來傾泄。詩,前已敘述;哭,更是林黛玉的家常便飯。她來到人世,是為了“還淚”。她第壹次見到賈寶玉,就是哭,脂硯齋說:“這是第壹次還淚。”此後,“不是悶坐,就是長嘆,好端端的不知為什麽,常是自淚不幹的。”林黛玉的哭,分明飽含著現實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劇性格的重要表現形式之壹:哭,是她對生活折磨的強烈反映;哭,是她發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詩人氣質的種種感受的抒發。質言之,她是為自己的愛情而哭。愛情曾使她幾死幾生。當他們這種同生***命的愛情最後遭到毀滅時,她便“焚稿”、“絕粒”,以生命相殉。這種愛情是怎樣的至誠至堅,至純至聖,感天地,泣鬼神,動人肺腑,撼人心靈!多少人為她灑下同情、痛惜和悲憤之淚!壹生以淚洗面的林黛玉,臨死之前反而發出了微笑,最後喊出了“寶玉,寶玉,妳好——”的未完的壹句話——留下了千載不消的遺恨!\x0d\\x0d\林黛玉死去了,但林黛玉的純美的精神,她與賈寶玉生死與***的愛情,他們所實踐過的愛情原則,她的閃耀著藝術魅力的優美形像,將與日月爭輝,與天地***存;這壹形像所含蘊的哲理與詩意,將給予不同時代的讀者以生活的啟示和美感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