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淺談古詩賞析方法與技巧

淺談古詩賞析方法與技巧

出塞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這首詩被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在唐人絕句裏也是被列為第壹,其氣勢與本身的詩意耐人尋味,便妄以此千古絕句來為例,淺談壹下賞析詩詞的方法與技巧。

賞析詩可以細分為四步,第壹為讀詩,第二為推敲,第三為品意。

第壹讀詩:

讀詩是拿到古詩的第壹個反應和行為,不管是默念還是聲情並茂,將詩工整的對仗和韻律過壹遍,這決定了拿到壹首詩的第壹感覺,或郎朗上口,或悲愴淒慘,或意義如何,都在這壹眼裏給人以印象。以《出塞》這首七絕詩為例,七絕格律分兩大類,合四種句式:

平起式兩種:1、平起平收,首句押韻,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仄起式兩種:1、仄起平收,首句押韻,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壹般而言,第壹二四句平聲同韻;第三句仄聲不同韻。第二四句倒數第三字通常為仄音;整首詩的意境高,文辭雅,寓意深。

首句平起入韻式(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首句平起不入韻式(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的讀壹遍後再進行下壹步:推敲。

第二推敲

賈島的”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這首詩的推敲趣事應該都有印象,寫詩要推敲,賞析詩更要推敲,每壹個內涵豐富的字和短句,都要經過慢慢的推敲才會讓整首詩更立體的展現在讀者眼前,例:

《出塞》直譯過來是這樣:秦漢以來,明月就是這樣照耀著邊塞,但是離家萬裏的士卒卻沒能回還。如果有像衛青和李廣這樣驍勇善戰的將軍立馬陣前,壹定不會讓敵人的鐵蹄踏過陰山。

如果壹首詩單直譯過來就像這樣寡淡如水,便是如何的悲壯淒愴也無法體現,讓我們拆開慢慢推敲。”秦時明月漢時關“秦漢是中國輝煌強大的兩個時代,作者便大筆輕揮,看似粗略,但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景物的蕭瑟,畫面感極強。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裏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邊關和月亮,又是樂府詩裏常年被人傳唱的兩個事物,加以時間詞修飾,壹種邊塞烽火千年未熄的既視感讓人贊口不絕。“萬裏長征人未還”源自隋代盧思道《從軍行》中的“塞外征人殊未還”,‘人’既指已經戰死沙場的將士,又指還守在邊關的士兵,“未還”二字結合上句,點出自秦漢以來,邊關的問題都沒有被解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句詩裏出現了壹位已故名將李廣,直接點明朝廷用人不當,沒有李廣這樣的名將讓那胡馬無法度過陰山。

這便是推敲詞與句,字在整體詩中的作用,和詞的淵源來歷,都影響著對詩詞整體賞析。

第三品意

這裏的詩意並非說是詩的意思,準確來講應該是詩的意境,又可以說是詩的魂魄,意境是從我國抒情文學創作傳統中錘煉出來的審美範疇。所謂意境,“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觀情意,“境”指的是作者所創設的生活圖景,主要是由景物構成,“意境”就是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融合在壹起所塑造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簡單地說就是借物抒情,古代詩論家又稱“境界”,是指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畫面和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壹種綜合的藝術氛圍,能使欣賞者通過想像和聯想,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或得到美的感悟。王國維在《宋元戲曲史》裏面這樣說:“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古詩詞之佳者,無不如是。”王國維又說:“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其實真正能夠體現壹首詩的意境美的,應當是情和景的有機結合、情和景的密不可的。以詩詞的歸類來說,按其詩意和內容可分為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懷古詩、詠物詩、悼亡詩、行旅詩、閨怨詩、戰爭詩、抒情詩、敘事詩。

《出塞》屬於邊塞詩,這首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七絕邊塞詩經過之前的推敲之後再結合詩人所處的時代和位置來品析這首詩的意境就很容易了,例:

王昌齡何人是也?古時文人以王昌齡為體現“風骨”的代表,人稱“詩家夫子”。李白為王昌齡寫過壹首《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壹片冰心的王昌齡也只有明月可比。既然是“風骨”代表,那他仕途自然沒有那麽順利,孟浩然曾經就給被貶途中的王昌齡寫過《送王昌齡之嶺南》,好,現在我們知道了王昌齡是個什麽人,再看壹下王昌齡作這首詩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正值大唐盛世,這壹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將士馬革裹屍,家人盼子歸來,人民的和平願望也極其強烈,因此《出塞》這首詩除了描寫出邊關雄渾茫茫的意境,也反映出盛唐時期人們渴望和平的願望。

古詩不同於小說或者歌曲,沒有“壹千個讀者就有壹千個哈姆雷特”這種情況,詩意與情境生生相息,如果不知道《出塞》的創作背景和王昌齡的人生經歷,那論邊塞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句更為淒愴,詩的意境才是評定壹首詩內涵的最關鍵之處,就如茶入口中,來回品味,滋味才會出來,不然那股苦味還不如壹口涼水來的痛快。

梅堯臣說好詩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含不敬之意見於言外。”,欣賞壹首古詩詞要以“詩內”去感受“言外”。古人作詩其實很嚴謹,古詩詞中的許多佳作名句流傳千古,其藝術魅力久盛不衰固然有內容、技法乃至風格等因素,但都必先得力於語言的表現。詩詞雖然不能像繪畫那樣直觀地再現色彩,卻可以通過語言的描寫,喚起讀者相應的聯想和情緒體驗,古人寫詩填詞,講究錘煉字面,推敲詞意,凡在關鍵之處煉得好字,使全句遊龍飛動,令人意馳心動。中國早期的四言五言七言古詩,雖無格律要求,但必須押韻。到了唐代,產生了律詩和絕句,亦即所謂格律詩。這種新詩體在句數、字數、平仄、韻腳、對仗等方面都有壹定的格式和規律。格律詩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基本形式古典詩詞的“平仄”“押韻”“對仗”等要求,大大增加了漢語言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