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描述:
幫我找最有代表性的關於"戰爭"的古詩,還要有那首古詩的賞析~
我還要有壹篇名人寫的關於戰爭的現代詩,也要有賞析~~~
解析:
燕歌行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邊死,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 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壹夜傳刁鬥。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背景介紹
《燕歌行》詩前有作者寫的小序:開元二十六年(738),客有從禦史大夫張公出賽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這裏沒有明說“張公”是誰,有壹種說法,張公即當時鎮守北方的張守矽,詩就是為諷刺他戰役失敗而作。應該說,從詩歌的內容看,《燕歌行》與開元二十六年張守珪對東北方契丹之戰失利有直接的聯系。
張守珪長期鎮守北方邊境地區,與契丹政權多次較量,建立了功勛。但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他派部下去挑戰契丹軍隊,結果先勝後敗。張守珪卻隱瞞了失敗的真情,向朝廷送捷報。這壹說法如果成立,也只能看成是觸發詩人寫作此詩的緣起,但詩的意義絕對不能為此說所限,應該廣泛深刻得多。
內容述評
詩詞的意蘊往往是十分豐富的,甚至是多義的。我們分析文學作品,常常用概括主題思想來表示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其實作家的思想傾向和感情十分復雜,有時很難作明確的概括。像這首以戰爭為題材的《燕歌行》就是如此,可以說詩中存在著復雜的內涵,其感情旋律絕不是單壹的,詩的主題是復雜和多重的。
詩人在小序中點明的“感征戍之事”,其所感至少有三方面。
所“感”之壹,是表現唐軍的聲威。
開頭四句,“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寫唐軍聲威,旋律昂揚奮發;接著四句“樅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寫行軍壯觀,有壹種壹往無前的氣勢。
過去有壹種誤解,認為戰爭總是統治階級的行為,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因此歷來對古代詩歌中的“反戰’’主題評價很高。但是,如從文化的角度看,以戰爭為題材的詩歌存在著復雜的情況,未可壹概而論。在壹個王朝的上升和鼎盛時期,在文學作品中出現歌頌軍功的昂揚旋律,也是民族精神的壹種表現。早在《詩經》中已有表達愛國熱情,寫慷慨從軍的詩,如《秦風·無衣》,戰士們面對著***同的敵人,把從軍出征看成是公民的應盡義務,***同利益把他們集結在壹起,詩中多次出現的抒情主體“我”,其實是個復數,意即“我們”,強調的是“同袍”、‘‘同仇:”、“同澤”、“同裳”。他們持有集體的立場,詩的情緒中是沒有個人命運的考慮的。可以說,在這類詩中,個人完全消融於集體之中了。這首詩就是古代的軍歌,古代的“軍隊進行曲”,這類詩可以起到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強大宣傳激勵作用。這樣的詩歌,旋律愈單壹,主題愈集中,態度就愈是明朗,詩歌就愈富有力度美。這樣的主旋律,在唐詩中屢屢出現過,《燕歌行》也以昂揚的旋律開頭,應該說是反映了盛唐時期士人夫的精神面貌的,也是當時奮發上的時代精神的折射。
所“感”之二,是表達思鄉盼歸之情。
戰爭無休無止,歸家遙遙無期,於是詩歌接著響起了另—個旋律,這就是以下八句所寫。詩人在寫了出征、行軍之後,描寫了敵我雙方交戰的酷烈:“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魚”,以致“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戰爭進程已使我方處於不利的境地。
於是,接下來四句,詩歌轉寫戰土的思鄉之情:“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少女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詩人把重心移向寫家庭離散、男怨女曠這壹方面的情緒,而這也是《燕歌行》古題的本義,據吳兢《樂府占題要解》:“《燕歌行》,言時序遷換,而行役不歸,佳人怨曠,無所訴也。”至此,詩歌就產生了兩個旋律交叉的格局。
這種格局非自《燕歌行》始,《詩經》中的《小雅.四牡》就有。《毛詩序》解釋這首詩的涵義說:“思歸者,私恩也;靡盬者,公義也;傷悲者,情思也。”這壹解釋值得重視,因為它實際上揭示了中國古代戰爭詩中常見的思想感情矛盾,也就是“私恩’’與“公義”的矛盾。正是詩歌抒情主體存在著“私恩”與“公義”不能兩全的矛盾,才產生了“傷悲”的“情思”,回蕩詩中,令人難以遣懷。這可以稱為雙重旋律的戰爭詩。
從表現人性的豐富復雜,表達廣大普通人民群眾情緒的角度看,這類戰爭詩中最有現實感和人情味的,也是最有藝術價值的作品,可以《小雅·采薇》為代表。詩的末章寫道:“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我們從中可以看出古代戰爭詩歌的人本思想,或曰古代的人道主義。詩的主旋律,是同仇敵愾、保家衛國的情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儼狁之故。”“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壹月三捷。”這寫的是主人公被國家民族的利益所激起的“公義”的壹面。然而,詩中也出現了另—個旋律:“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戰爭無休無止,歸家遙遙無期,戰爭又殘酷異常,於是憂慮情緒難免潛滋暗生,這種情緒積聚日久,便會沖破胸臆,發為詩歌,這可是屬於“私恩”的壹面了。正是由於這種“公”與“私”的矛盾,造成了戰士壹生的悲劇。詩的結尾,突出了“壹個人的遭遇”,詩中出現的“我”,純是個體形象,可以說,詩中“公”與“私”兩個旋律的交織表現,說明了這樣壹點:戰爭的勝利,是以戰士的壹生為慘重代價的!這是多麽觸目驚心的主題啊!對後來出現的漢樂府名篇《十五從軍征》,我們也可以作如是觀。
雙重旋律的交織表現,極大地影響了後世的戰爭、邊塞詩歌的創作。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唐代在玄宗以前實行府兵制,兵農合壹,老百姓平時務農,農閑練兵,戰時出征,服役期限在21歲到59歲之間,有的人剛成丁就從軍,到60歲始得免役歸來,“萬裏長征人未還”就透露了這壹消息。王昌齡的另壹首邊塞詩《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關於這首詩的主旨,歷來有些爭議,而在我們看來,這種不同意見正從壹個側面說明,詩的主旨並不像通常所說的那麽單純,僅僅是表達唐軍殺敵衛國的決心。即使是全詩最豪壯的“不破樓蘭終不還”壹句,歷來人們是從正面理解的,清代學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卻認為:“作豪語看亦可,然作歸期無日看,倍有意味。”這就指出了其中貫穿著國家利益與個人命運相沖突的雙重旋律。劉永濟先生《唐人絕句精華》說:“用—‘終’字而使人讀之淒然。蓋終不還者,終不得還也,連上句金甲著穿觀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為思破敵立功而歸,則非詩人之本意矣。”這種意見頗值得我們細味之。返觀《燕歌行》中的雙重旋律,正是中國古代戰爭史悠久傳統的再次體現。
所“感”之三,是譴責軍中官兵苦樂不均。
詩中更有現實感、也更見深刻的是這兩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寫軍中苦樂不均,邊將不得其人;而在詩歌的最後壹部分,又將“戰士軍前半死生”加以具體的描寫:“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壹夜傳刁鬥。”英勇的唐軍士兵並不貪生怕死:“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但他們在前方英勇殺敵,卻不能換來戰爭的勝利,正是在強烈的對比中,逼出了全篇末尾的詠嘆:“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記李將軍!”因為將帥不能體恤普通戰士,才引起他們的怨恨,使他們格外懷念起漢代的飛將軍李廣。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所以當李廣死後,“廣軍士大夫壹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按之史實,戰士“至今猶憶李將軍’’背後的深意,就不難體會了。
《燕歌行》這首邊塞詩的內容最為可貴的是,在歷來“公義”與“私恩”這雙重旋律之外,又加上壹個更加貼近當時戰爭現實、尤為發人深省的旋律。這壹層含義,在唐詩中也是少有涉及的。詩人何以能夠對當時戰爭有如此深刻的感受和見解呢?顯然,詩歌並非對張守珪戰敗這壹具體戰事的忠實再現,它既基於詩人長期以來對邊塞戰爭的深入了解和考察(在寫此詩之前,高適曾數度到薊州壹帶漫遊),也融入了詩人自己豐富的戰爭生活感受,以及懷抱民本思想而產生的對前線普通戰士的體恤之情。《舊唐書·高適傳》就記載了他揭發在西北戰事中朝廷派出的監軍太監與將領相互勾結,飲酒作樂,不恤軍務,而普通戰士卻於盛夏季節苦戰前線,食不果腹的慘況。所以,《燕歌行》概括出軍中苦樂不均、將軍腐敗無能的主題,絕非得之於偶然。
綜上所述,就思想內容的豐富和深刻而言,《燕歌行》稱得上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壓卷之作。
藝術欣賞
這首詩情感深沈,風格悲壯,被評為高適詩歌的“第壹大篇”(趙熙《唐百家詩選》批語)其傑出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這衛拈出三點。
壹、善於描寫邊塞風光,渲染戰爭氣氛
詩歌的背景是北方的風物景觀,詩人善於抓住地域特征,加以描寫,“山川蕭條”、“邊庭飄飄”、“絕域蒼茫”等句,寫出了塞外的遙遠和荒涼;“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兩句,使我們很容易想起王維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的雄渾壯美的意境,只是高適的詩句另外染上了壹層悲涼的色彩罷了。
詩中對戰爭的諸多方面有生動表現,是壹首十分地道的戰爭詩。開篇從唐軍出征落筆:“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創造出戰爭硝煙突兀而起的緊張氣氛,可以說落筆不凡;寫出征行軍的“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兩句,也寫出廠唐軍壹往無前、氣吞萬裏的聲勢。當然,詩中更多的篇幅是寫戰爭的殘酷、戰鬥的激烈,“胡騎憑陵雜風雨”、“孤城落日鬥兵稀”、“力盡關山未解圍”、“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壹夜傳刁鬥”、“相看白刃血紛紛”等句,以壹個個具體的場景,給人身臨其境的深刻印象。所以,如果將此詩列於古代戰爭詩中比較,其戰爭描寫是十分成功的。
二、運用對比手法,深化作品主題
運用對比手法,是詩歌加強藝術概括力、深化作品主題的有效於段。這首詩多處運用了兩相對、又富於變化的對比手法。其中有敵我雙方之對比:“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渲染戰爭氣氛的緊張;有征夫、思婦之對比:“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 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突出兩地相思的真切;有戰士、將軍之對比:“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帳下即將軍之營帳)”,強化軍中苦樂的不均;還有古今之對比:“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顯示朝廷用人的不當。可以說,這首詩主題的步步展開、“感征戍之事”的含義的逐層深入,幾乎都離不開對比手法的運用。尤其是“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兩句,古人認為“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語),是全篇的點睛之筆,可與杜甫的千古名句“朱門灑肉臭,路有凍死骨”媲美,如果不是運用對比,怎能產生如此尖銳和鮮明的效果?
三、七言古詩,參用律句
《燕歌行》是七言歌行體,屬於古詩樂府壹類,按理說是不必講究聲律的。然而,我們誦讀全詩,分明感受到了壹種音調之美,這是因為詩人有意在古詩中運用廠律詩的句式。首先是大量運用對偶句,如“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校尉羽書飛瀚海,單於獵火照狼山”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鬥兵稀”、“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後”、“ *** 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壹夜傳刁鬥”等;其次,從押韻看,詩歌四句—換韻,大抵是仄聲韻與平聲韻相間,讀起來抑揚頓挫;此外,上下句平仄相對的律句也所在多有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問”、“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壹夜傳刁鬥”,均以律詩手為之。前人說《燕歌行曠余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唐風定》)誇贊的就是這首古詩參以律句造成的音調之美。
譯文
唐朝戰亂發生在東北邊境,將士辭家擊破殘敗的敵人。
男兒本就有橫闖敵陣的膽量,更何況皇帝格外賜予恩賞。
鳴鑼擊鼓浩浩蕩蕩開出榆關,旌旗連綿不斷行進在碣石山間。
校尉送緊急文書越過沙漠,單於打獵的篝火映照狼山。
山川蕭條已到邊境的盡頭,匈奴戰馬來勢象狂風暴雨。
士兵們浴血奮戰死生各半,將軍帳中美人仍輕歌曼舞。
深秋浩瀚的沙漠草木枯萎,落日下孤城鬥兵越來越少。
邊將受國恩卻常輕敵誤國,士兵們用盡力量未解關山之圍。
士兵們長期辛勤戍守邊地,家中思婦別後痛苦流淚。
*** 住在城南悲苦腸欲斷,征夫在薊北遙望空自回首。
邊境動蕩不安哪可度過,無人的邊地蒼茫毫無所有。
整天殺氣沈沈已化作陣雲,寒風中夜裏傳來刁鬥之聲。
短兵相接只見刀鋒鮮血淋漓,為國捐軀哪裏是為爭個人功勛?
妳不見沙場上戰爭殘酷,至今人們仍懷念著李將軍。
集評
沈痛語不堪多讀。(《網師園唐詩箋》)
常侍第壹大篇,與東川“白日登山望烽火”壹首,非但聲情高壯,其於守珪有微詞,蓋於國史相表裏也。(《唐百家詩選》趙熙批)
此述征戌之苦也。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余特破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於是鳴金鼓,建旌旆,以臨瀚海。適值單子之獵,憑陵我軍,我軍死者過半,主將方且擁美姬歌舞帳下,其不惜士卒乃爾。是以當防秋之際,鬥兵日稀,然主將不以為意者,以其恃恩而輕敵也。何為使士卒力盡關山未得罷歸乎?戍既久,家家相望之情極矣,則又述士卒之意曰:吾豈欲樹勛於白刃間耶?既苦征戰,則思古之李牧為將,守備為本,亦庶幾哉!(唐汝詢《唐詩解》卷十六)
詞淺意深,鋪排中即為誹刺,此道自《三百篇》來,至唐而微,至宋而絕。“ *** ”、“征人”壹聯,倒壹語乃是征人想他如此,聯上“應”字,神理不爽。結句亦苦平淡,然如壹匹衣著,寧令稍薄,不容有颣。(〔清〕王夫之《唐詩評選》卷壹)
達夫此篇,縱橫出沒如雲中龍,不以古文四賓主法制之,意難見也。……《燕歌行》之主中主,在憶將軍李牧善養士而能破敵。於達夫時,必有不恤士卒之邊將,故作此詩。而主中賓,則“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四語是也。(“豈顧勛”即“死是戰士死,功是將軍功”之意)其余皆是賓中主。自“漢家煙塵”至“未解圍”,言出師遇敵也。此下理當接以“邊庭”雲雲,但徑直無味,故橫間以“ *** ”、“征人”四語。“君不見”雲雲,乃出正意以結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須敘李牧善養士能破敵之功烈,以激勵此邊將。詩以興比出側面,故止舉“李將軍”,使 人深求而得,故曰:“言之者無罪,而聞之者足以戒”也。(〔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二)
句中含雙單字,此七古造句之要訣,蓋如此則頓跌多姿,而不傷於虛弱,杜工部《陂行》多用此句法。轉韻亦用對法。(〔清〕黃培芳語,見《唐賢三昧集箋註》卷下)
沈德潛雲: 刺邊將佚樂,不恤士卒。通首敘關塞之苦,只以“戰士”二句、“君不見”二句點睛。運意絕高。(〔清〕章燮《唐詩三百首註疏》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