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關於保持壹顆平常心的詩句

關於保持壹顆平常心的詩句

1.關於平常心的古詩 古句

1、《竹裏館》

[ 唐 ] 王維

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譯文

獨自閑坐幽靜竹林,時而彈琴時而長嘯。

密林之中何人知曉我在這裏?只有壹輪明月靜靜與我相伴。

2、《雜詩》

[ 魏晉 ] 陶淵明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壹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譯文

人生在世沒有根蒂,飄泊如路上的塵土。

生命隨風飄轉,此身歷盡了艱難,已經不是原來的樣子了。

世人都應當視同兄弟,何必親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親呢?

遇到高興的事就應當作樂,有酒就要邀請近鄰***飲。

青春壹旦過去便不可能重來,壹天之中永遠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應當趁年富力強之時勉勵自己,光陰流逝,並不等待人。

3、《飲酒(其五)》

[ 魏晉 ]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誌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裏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4、《歸園田居(其壹)》

[ 魏晉 ]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壹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裏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

譯文

少小時就沒有隨俗氣韻,自己的天性是熱愛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羅網,轉眼間離田園已十余年。

籠中鳥常依戀往日山林,池裏魚向往著從前深淵。

我願在南野際開墾荒地,保持著拙樸性歸耕田園。

繞房宅方圓有十余畝地,還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間。

榆柳樹蔭蓋著房屋後檐,爭春的桃與李列滿院前。

遠處的鄰村舍依稀可見,村落裏飄蕩著裊裊炊煙。

深巷中傳來了幾聲狗吠,桑樹頂有雄雞不停啼喚。

庭院內沒有那塵雜幹擾,靜室裏有的是安適悠閑。

久困於樊籠裏毫無自由,我今日總算又歸返林山。

5、《歸園田居·其三》

[ 魏晉 ] 陶淵明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裏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上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2.讓人保持冷靜的詩句

讓人冷靜是詩句有以下幾句,並附上出處和釋義。

1、"心外無物,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出處《幽窗小記》明陳繼儒

意思:心中能做到淡泊明靜,寵辱不驚。心中只是守著壹顆平常心,不羨慕榮華富貴,不依賴權勢。心中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純真善良的。總之像是看透了這塵世,心中像是平靜的湖面,去留無意對什麽事都放開來看,胸懷浩渺,心境開闊,心中是水波不興。真是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轉雲舒。

2、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此偈出自《六祖壇經》。乃六祖慧能的禪悟之言,《六祖壇經》是後人根據禪宗六祖惠能的話編著而成。

意思:其實塵在外,心在內,常拂之,心凈無塵; 塵在內,心在外,常剝之,無塵無心; 心中有塵,塵本是心, 何畏心中塵,無塵亦無心?正如慧能所說的 仁者心動 ,又如道家所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它們的道理是壹樣的 ,佛家講究萬物在心, 追求修世 ,道家講究無牽無掛,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脫今世 ,道家則是修行今世, 而追究其原理來說都是壹種修行。是壹種超脫,卻不是刻意的尋求。主旨在心:世間人,法無定法,然後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3、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船夜援琴》唐白居易

意思:心中平靜琴聲自然淡雅,我們聽起來就不分古代現代了,強調自然淡雅是彈琴的最高境界。

4、天清江月白,心靜海鷗知——《贈漢陽輔錄事其壹》唐李白

意思:天色清明的時候,江上明月就很會亮;人的心態平和淡定的時候,海鷗也會感知的。說的是萬事萬物都有因果,都有條件,還說人的內心活動會折射到外在物質世界。

5、石室人心靜,冰潭月影殘。——《寄白閣默公》唐賈島

意思:在石屋裏邊帶著,人的心很容易安靜,結冰的水潭裏邊,月亮的倒影都殘缺了。就是形容心靜,形容景色安靜。

3.保持壹顆平常心作文

保持壹顆平常心

人的壹生要面對的事情實在太多,人們常感嘆最近又有多少不如意、不順心。是的,面對工作的困擾,家庭的瑣碎之事,人情事故朋友間的矛盾如何處理等等。要面對這麽多事情,如何去面對、去解決,我想對任何事保持壹顆平常心去對待,不帶任何私心和奢求,往往就會迎刃而解,矛盾和心結自然就打開。

生活是壹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壹葉小舟。大海沒有風平浪靜的時候,所以,人也總是有歡樂也有憂愁。當無名的煩惱襲來,失意與仿徨燃燒著每壹根神經。但是,朋友,別忘了保持壹顆平常心,痛苦將不再有。

每個人前面都有壹條通向遠方的路,崎嶇但充滿希望,不是人人都能走到遠方,因為總有人因為沒倒掉鞋裏的沙子而疲憊不堪半途而廢。所以,主宰人的感覺的並非歡樂和痛苦本身,而是心情。

當生活的困擾襲來,請丟下負荷,仰望明麗、湛藍的天空,讓溫柔的藍色映入心田,就像兒時玩得疲倦了,找壹塊青青的軟軟的草地躺下,任陽光在臉上跳躍,讓微風拂過沒有褶皺的心。

當層層的失意包圍,請打開窗戶,讓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走進來。在芬芳甘甜的泥土氣息中尋找壹絲的平靜。於是,心中便多了壹份慰藉與欣喜。

保持壹顆平常的心,妳會由衷的感嘆:即使我不夠快樂,也不要眉頭緊鎖,人生本短暫,為什麽還要栽培苦澀?

保持壹顆平常心,妳會明月白博大可以稀釋憂愁,寧靜能夠驅散困惑。是的,沒有人知道以後有多遠,但是打開心靈之窗,讓快樂的陽光和月光湧進來,平常之心便有了壹支永不熄滅的快樂之歌。

保持壹顆平常的心,妳便可以不斷超越,不斷向自我挑戰,即使遠方是永遠的遠方,也會誕生壹種東西--奇跡和力量!

保持壹顆平常心,就是要有視名利淡如水、視事業重如山,在物質利誘面前不動心、思想上不糊塗、政治上不動搖的良好心態和為官之德。

保持壹顆平常心,必須堅定地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各種誘惑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經受住考驗。

4.有壹顆平常心的名人事例

1、默克爾

德國女總理默克爾,原是社會主義東德的化學工程師,她依然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訪問北京,她拒絕住總統套間,早餐與大家壹起吃自助餐。而她夾面包片時,不小心掉落了壹片,她很自然的蹲下拾回自己的盤子。

2、蘇東坡

壹代文豪蘇東坡,曾壹度被貶到遍地是瘴氣蚊蟲的嶺南,對於壹心要兼濟天下的蘇大學士可謂是大不如意,但蘇東坡並未因之愁苦郁悶,而是用平常心看待這件事情,還吟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蘇東坡是何等的曠達啊,他的嶺南生活可以說是有滋有味啊。

3、藺相如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廉頗因對藺相如的功勞不屑,對於藺相如能立他廉頗為上,很是不解,因而處處侮辱藺相如。但藺相如處處保持著壹顆平常心,對於廉頗的侮辱平平常常。廉頗擋路,藺相如繞路。

人家問藺相如為何不與廉頗發生沖突,他說:?“秦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畏吾兩者也。今若因私而鬥,何以安國?”廉頗聽後,愴然淚下。此後,便上演了壹場流芳百世的“將相和”。

4、林肯

他的壹生歷經坎坷,卻依然保持著壹顆平常心。他對打擊不屑壹?顧,最終成功地當選了總統。林肯可謂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當他人問其成功秘訣時,他說:“是平常心讓我在落選時不至於?被擊垮,而讓我在競爭中平穩淡定。“

5、袁隆平

袁隆平是著名的科學家。但他壹直衣著樸素,和許許多多的農民兄弟壹起幾十年如壹日地躬耕於南國水田之中。他不求聞達,不矜名節,試種水稻千萬株。就在他日復壹日,年復壹年地耕耘中促進了我國水稻種植的高產、穩產和大豐收。

也正是他這看似平凡的舉動,解決了世界水稻種植產量不高的難題,解決了千千萬萬人的口糧問題。他因此獲得中國科學技術進步獎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大獎。

獲獎後的袁隆平並沒有坐進高檔的寫字樓或住進高級的科研院所,而是壹如既往地躬耕水田,孜孜不倦地試驗著,致力於雜交水稻產量更高、更穩的研究中。

5.如何保持壹顆平常心

1.保持壹顆平常心,意味著不驕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壹顆平常心,意味著在現代緊 張生活的壓力下,仍有心情去感受那份龍辱不驚。

閑著庭前花開花落,望天外雲卷雲舒的那份自在! 2.所謂平常心,不過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周圍事情的壹種心態。平常心應該是壹種“常態”,是有壹定修養後方可具有的,它屬於壹種維系終身的“處世哲學”。

如孟子所說的:“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 說到底,平常心不過是“無為、無爭、不貪、知足”等等觀念的匯合而已。

作為壹種處世態度,亦可進壹步解釋為: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愛之心……但是,“無為”並不等於提倡無所作為,“無爭”並不等於不同惡勢力抗爭……至於有些人所奉行的醉生夢死,更不能算為壹種人生境界,正如作者所評論的:“當他們到了純粹只顧自己醉生夢死的境界時,道德的評價就蒼白無力了。”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簡單化,都是對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3.經典形容我們的心有如瀑流,念念相續,又如波濤洶湧,上下起伏,實在難以維持壹顆平靜、平常的心。什麽是平常心?是壹種心境,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環境的變化而喜憂;平常心,是壹種境界,慧能大師雲:「本來無壹物,何處染塵埃」,它超脫物外、超越自我。

這裏再談四種平常心: 第壹、為善不執是平常心:無論付出、行善,妳有了執著,就會有所罣礙;有了執著,就會有所期待。當期待落空,不免失望,甚至反而惱怒不安,內心就無法平靜了。

如果能夠行善施恩於人,無求回饋,不執於心,體達「三輪體空」,無施者、受者以及無施物的清凈平等心,就是平常心。 第二、老死不懼是平常心:生死輪回是宇宙運轉的常道,人總難免生病,面臨衰老,甚至死亡的來到,能夠心無懼怕、意不顛倒、無所罣礙、安然自在,所謂:「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準備;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

」這就叫平常心。 第三、吃虧不計是平常心:有句話說:「學習吃虧能養德。

」有時吃點虧,並不是壞事,妳從吃虧中,可以累積人生的經驗,從吃虧中,可以學會處世的退讓。尤其人與人相處,難免有所不公與虧欠。

能夠在吃虧時不計較、不比較,這就是平常心。 第四、逆境不煩是平常心:所謂:「月無日日圓,人無日日順。

」當我們遇到忤逆的境界,要能看清憂慮,放下憂慮,不隨煩惱起舞,泰然處之。好比競賽的時候,總想戰勝對手,其實要戰勝對手,要先戰勝自己,戰勝自己就是不為環境所擾,不為雜念所困,不為順逆所動,忘掉對手,忘掉勝負,以自然的心態對待,這便是平常心。

「人若無求,心自無事;心若無求,人自平安。」其實「平常心」,就是日常用事中無取、無舍、無驕、無求、無執著的心行。

所謂:「最平常事最神奇,種種玄奇不知,好笑紛紛求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前偈無非揭示平常心即是道,道即在平常生活中。

以上平常心,可為吾人生活的參考。 第壹、為善不執是平常心, 第二、老死不懼是平常心, 第三、吃虧不計是平常心, 第四、逆境不煩是平常心。

6.如何經常保持壹顆平常心

平常心。

壹是能力,具體表現為對壹是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自己做任何事的成功和失敗的概率有準確的預測。二是既積極主動,要盡力而為,又順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

有從容淡定的自信心。 如何保持壹顆平常心? 保持平常心,最重要的是對自己有全面的了解,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實力究竟有多少,越是了解自己,出現問題就越不慌,因為結果已經預料到了。

所以妳會發現,年紀大的人會更沈著壹些,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他們對自己更加了解,所以對於自己的成功與失敗就更看的開了。要想保持平常心,對事對人不要強求,不要完美主義,要順其自然,人生在事,不如意十之有八九,所以發生就發生了,順它而去,這樣才會有廣闊的胸懷,做大的事情。

常常與自己的心說話,保持與自己交流,妳將凡事冷靜,可以更平靜的處理問題。1.保持壹顆平常心,意味著不驕不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保持壹顆平常心,意味著在現代緊 張生活的壓力下,仍有心情去感受那份龍辱不驚。

閑著庭前花開花落,望天外雲卷雲舒的那份自在! 2.所謂平常心,不過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周圍事情的壹種心態。平常心應該是壹種“常態”,是有壹定修養後方可具有的,它屬於壹種維系終身的“處世哲學”。

如孟子所說的:“仁是人的心,義是人的路。” 說到底,平常心不過是“無為、無爭、不貪、知足”等等觀念的匯合而已。

作為壹種處世態度,亦可進壹步解釋為: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愛之心……但是,“無為”並不等於提倡無所作為,“無爭”並不等於不同惡勢力抗爭……至於有些人所奉行的醉生夢死,更不能算為壹種人生境界,正如作者所評論的:“當他們到了純粹只顧自己醉生夢死的境界時,道德的評價就蒼白無力了。”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簡單化,都是對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3.經典形容我們的心有如瀑流,念念相續,又如波濤洶湧,上下起伏,實在難以維持壹顆平靜、平常的心。什麽是平常心?是壹種心境,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為環境的變化而喜憂;平常心,是壹種境界,慧能大師雲:「本來無壹物,何處染塵埃」,它超脫物外、超越自我。

這裏再談四種平常心: 第壹、為善不執是平常心:無論付出、行善,妳有了執著,就會有所罣礙;有了執著,就會有所期待。當期待落空,不免失望,甚至反而惱怒不安,內心就無法平靜了。

如果能夠行善施恩於人,無求回饋,不執於心,體達「三輪體空」,無施者、受者以及無施物的清凈平等心,就是平常心。 第二、老死不懼是平常心:生死輪回是宇宙運轉的常道,人總難免生病,面臨衰老,甚至死亡的來到,能夠心無懼怕、意不顛倒、無所罣礙、安然自在,所謂:「死是生的開始,生是死的準備;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

」這就叫平常心。 第三、吃虧不計是平常心:有句話說:「學習吃虧能養德。

」有時吃點虧,並不是壞事,妳從吃虧中,可以累積人生的經驗,從吃虧中,可以學會處世的退讓。尤其人與人相處,難免有所不公與虧欠。

能夠在吃虧時不計較、不比較,這就是平常心。 第四、逆境不煩是平常心:所謂:「月無日日圓,人無日日順。

」當我們遇到忤逆的境界,要能看清憂慮,放下憂慮,不隨煩惱起舞,泰然處之。好比競賽的時候,總想戰勝對手,其實要戰勝對手,要先戰勝自己,戰勝自己就是不為環境所擾,不為雜念所困,不為順逆所動,忘掉對手,忘掉勝負,以自然的心態對待,這便是平常心。

「人若無求,心自無事;心若無求,人自平安。」其實「平常心」,就是日常用事中無取、無舍、無驕、無求、無執著的心行。

所謂:「最平常事最神奇,種種玄奇不知,好笑紛紛求道者,意中疑是又疑非。」前偈無非揭示平常心即是道,道即在平常生活中。

以上平常心,可為吾人生活的參考。 第壹、為善不執是平常心, 第二、老死不懼是平常心, 第三、吃虧不計是平常心, 第四、逆境不煩是平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