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又叫聖瓦倫丁節或聖華倫泰節(St. Valentine's Day),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之壹。男女在這壹天互送巧克力、賀卡和花,用以表達愛意或友好,現已成為歐美各國青年人喜愛的節日。大概這世上有多少情人就有多少關於情人節來歷的詮釋吧。和中國人現在用近乎狂熱的熱情過起了聖誕節壹樣,情人節也已經悄悄滲透到了無數年輕人的心目當中,成為中國傳統節日之外的又壹個重要節日。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中國情人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浪漫的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她們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更乞求能得到美滿的姻緣。
情人節的由來
傳說壹
在古羅馬時期,二月十四日是為表示對約娜的尊敬而設的節日。約娜是羅馬眾神的皇後,羅馬人同時將她尊奉為婦女和婚姻之神。接下來的二月十五日則被稱為“盧帕撒拉節”,是用來對約娜治下的其他眾神表示尊敬的節日。
在古羅馬,年輕人和少女的生活是被嚴格分開的。然而,在盧帕撒拉節,小夥子們可以選擇壹個自己心愛的姑娘的名字刻在花瓶上。這樣,過節的時候,小夥子就可以與自己選擇的姑娘壹起跳舞,慶祝節日。如果被選中的姑娘也對小夥子有意的話,他們便可壹直配對,而且最終他們會墜入愛河並壹起步入教堂結婚。後人為此而將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定為情人節。
傳說二
情人節在英語裏的叫法是St. Valentine's Day (原意為:“聖瓦倫丁節”)。從字面上來看,很難看出中西方叫法之間有什麽聯系。這裏面隱藏著壹個動人的故事。公元三世紀時,古羅馬有壹位暴君叫克勞多斯(Claudius)。當時,古羅馬內外戰爭頻仍,為了補足兵員,暴君下令:凡是壹定年齡的男子,都必須進入軍隊為國家效勞。自此,丈夫離開妻子,少年離開戀人,整個羅馬籠罩在綿長的相思中。然而,暴政禁止不了愛情。離暴君的宮殿不遠,有壹座非常漂亮的神廟。修士瓦淪丁(Valentine)就住在這裏。羅馬人非常崇敬他,男女老幼,不論貧富貴賤,總會群集在他的周圍,在祭壇的熊熊聖火前,聆聽瓦淪丁的祈禱。
古羅馬的戰事壹直連綿不斷,暴君克勞多斯征召了大批公民前往戰場,人們怨聲載道。男人們不願意離開家庭,小夥子們不忍與情人分開。克勞多斯暴跳如雷,他傳令人們不許舉行婚禮,甚至連所有已訂了婚的也馬上要解除婚約。許多年輕人就這樣告別愛人,悲憤地走向戰場。年輕的姑娘們也由於失去愛侶,抑郁神傷。
瓦倫丁對暴君的虐行感到非常難過。當壹對情侶來到神廟請求他的幫助時,瓦倫帝尼在神聖的祭壇前為它們悄悄地舉行了婚禮。人們壹傳十,十傳百,很多人來到這裏,在瓦淪丁的幫助下結成伴侶。消息終於傳進了宮殿,傳到了暴君的耳裏。克勞多斯又壹次暴跳如雷,他命令士兵們沖進神廟,將瓦淪丁從壹對正在舉行婚禮的新人身旁拖走,投入地牢。人們苦苦哀求暴君的劾免,但都徒勞而返。瓦淪丁終於在地牢裏受盡折磨而死。
悲傷的朋友們將他安葬於聖普拉教堂。那壹天是2月14日,那壹年是公元270年。
傳說三
傳說中瓦倫丁是最早的基督徒之壹,那個時代做壹名基督徒意味著危險和死亡。為掩護其他殉教者,瓦淪丁被抓住,投入了監牢。在那裏他治愈了典獄長女兒失明的雙眼。當暴君聽到著壹奇跡時,他感到非常害怕,於是將瓦淪丁斬首示眾。據傳說,在行刑的那壹天早晨,瓦淪丁給典獄長的女兒寫了壹封情意綿綿的告別信,落款是:From your Valentine (寄自妳的瓦倫丁)。當天,盲女在他墓前種了壹棵開紅花的杏樹,以寄托自己的情思,這壹天就是2月14日。
自此以後,基督教便把2月14日定為情人節。
傳說四
歷史學家們更願意刨根揪底,他們關於情人節的演繹似乎令人信服。其實遠遠早於公元270年,當羅馬城剛剛奠基時,周圍還是壹片荒野,成群的狼四處遊蕩。在羅馬人崇拜的眾神中,畜牧神盧波庫斯掌管著對牧羊人和羊群的保護。每年二月中,羅馬人會舉行盛大的典禮來慶祝牧神節。那時的日歷與現在相比,要稍微晚壹些,所以牧神節實際上是對即將來臨的春天的慶祝。也有人說這個節日是慶祝法烏努斯神,它類似於古希臘人身羊足,頭上有角的潘神,主管畜牧和農業。
牧神節的起源實在是過於久遠了,連公元前壹世紀的學者們都無法確認。但是這壹節日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史料記載,安東尼就是在公元前44年的牧神節上將王冠授與凱撒的。
每年的二月十五日,修士們會聚集在羅馬城中巴淪丁山上的壹個洞穴旁,據說在這裏,古羅馬城的奠基者被壹只母狼扶育長大。在節日的各項慶典中,有壹項是年輕的貴族們,手持羊皮鞭,在街道上奔跑。年輕婦女們會聚集在街道兩旁,祈望羊皮鞭抽打到她們頭上。人們相信這樣會使她們更容易生兒育女。在拉丁語中,羊皮鞭被叫做 februa,鞭打叫做 fabruatio, 實際上都含有“純潔”的意思。二月的單詞(February)就是由此而來。
隨著羅馬勢力在歐洲的擴張,牧神節的習俗被帶到了現在的法國和英國等地。人們最樂此不疲的壹項節日活動類似於摸彩。年輕女子們的名字被放置於盒子內,然後年輕男子上前抽取。抽中的壹對男女成為情人,時間是壹年或更長。
基督教的興起使人們紀念眾神的習俗逐漸淡漠。教士們不希望人們放棄節日的歡樂,於是將牧神節(Lupercalia)改成瓦淪丁節,並移至02月14日。這樣,關於瓦淪丁修士的傳說和古老的節日就被自然地結合在壹起。這壹節日在中世紀的英國最為流行。未婚男女的名字被抽出後,他們會互相交換禮物,女子在這壹年內成為男子的Valentine。 在男子的衣袖上會繡上女子的名字,照顧和保護該女子於是成為該男子的神聖職責。
教皇在大約公元498年宣布2月14日是情人節。羅馬人的這種婚配方式被基督教徒認為是不合法的。中世紀時,在英國和法國,通常認為2月14日是鳥交配的季節。因此就把此日增加了壹個內容,那就是它應該是壹個浪漫的日子。最早的情人節禮物是奧爾良的公爵,查理斯在倫敦塔獄中寫給他妻子的詩。因為他在Agincourt戰役中被俘虜了。現在這個寫於1415年的祝福被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幾年以後,英皇亨利五世雇John Lydgate寫了壹首曲子給Catherine of Valois作為情人節禮物。
最早的情人節
有史可查的現代意義上的瓦倫丁情人是在十五世紀早期。法國年輕的奧爾良大公在阿根科特(Agincourt)戰役中被英軍俘虜,然後被關在倫敦塔中很多年。他寫給妻子很多首情詩,大約60首保存至今。用鮮花做瓦淪丁節的信物在大約兩百年後出現。法王亨利四世的壹個女兒在瓦淪丁節舉行了壹個盛大的晚會。所有女士從選中她做Valentine的男士那裏獲得壹束鮮花。
就這樣,延續著古老的意大利,法國和英國習俗,我們得以在每年的二月十四日向自己的朋友傳遞愛的信息。鮮花,心形糖果,用花邊和摺穗掩蓋了送物人名字的信物,不僅僅是代表著壹份份真摯的愛,更是對敢於反抗暴政的瓦倫丁修士的最好緬懷。
情人節的習俗
每年2月14日的“情人節”,又名“聖瓦倫丁節”是個需要謹慎小心的日子——對於單身的人和浪漫的人來說更是如此。“情人節”清早壹起床妳就該從鑰匙孔向外窺探。據傳說記載,如果妳所看到的第壹個人是在獨行,那麽妳當年就會獨身;如果妳看到兩個或更多的人同行,那麽妳當年肯定會覓得情人;如果妳看到壹只公雞和壹只母雞的話,那妳就會在“聖誕節”以前結婚。可如今各家的庭院已絕少有公雞母雞出沒,城區空地上也不會有雞的蹤影,所以若能看見壹對鴿子或壹對麻雀也有同工之妙。
單身漢們對“情人節”早晨所遇到的第壹個人格外關註,因為如果妳未婚而且正在尋覓伴侶,妳註定要與2月14日所見到的第壹個人結婚,至少這個人會在妳的生命裏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妳不怕羞,妳可以壹大早給妳的意中人打電話,要求搭乘對方的車上班。或者閉門不出,到中午再出去,也是壹個不錯的對策。
“情人節”是古老的節日之壹,可追溯到基督教產生之前,但“聖瓦倫丁節”卻是近期的說法。據傳說記載,聖瓦倫丁是古羅馬的兩個同名的主教,兩人均在公元270年遇難。他們遇難前做的最後壹件事就是給太太寫情書(當時的牧師可以結婚),此後,“聖瓦倫丁節”這個名稱被運用到早期的宗教儀式上。據同壹傳說記載,“聖瓦倫丁節”那壹天鳥兒成雙結對,蜜蜂也雙棲雙飛,人也是如此。
時代不同,“情人節”時預測婚姻、吸引情人的方式也不壹樣。從古羅馬至維多利亞時代,人們用兩株半開的花來預測婚後狀況。未婚男女栽種兩株半開的花,花名的第壹個字母要與各自名字的第壹個字母相同。如果兩花交相開放,則預示著夫妻終身美滿;如果兩花相背而開,則預示著夫妻將會分道揚鑣;如果鮮花怒放,則表示未來的家庭人丁興旺;若出現壹朵花雕謝或死亡的情況,則意味著夫妻中有壹方會先於另壹方而早逝。
如果妳不想聽天由命,可以嘗試源自英國白金漢郡的壹個古老的方法:即在“聖瓦倫丁節”的晚上點燃壹根蠟燭,在底部紮兩根針,要保證針穿過燭芯,邊紮邊說:我紮的不只是蠟燭壹根,我要穿透的是×××的心,無論他是睡是醒,我都要他來與我談心,但要註意,妳選擇夢中情人要實際壹些,不要奢望不可求的人物。據說,待蠟燭燃至針時,妳的情人就會推開門向妳跑來。第二個辦法是在“情人節”前的壹星期內每天晚上把右腳的襪子穿到左腳上,同時口中念念有詞:“夢見活人,而不是死鬼,這就是那個年輕人,我要與之婚配。”說話之後要壹直保持沈默至次日醒來。第三個辦法是在睡覺前把左腳的襪子系在脖子上。註意不要太緊,如果把自己勒死了,那可就誤了大事啦。
未婚女子相信如果把鞋擺成T字型放在床下,而且開著窗的話,就壹定會夢見自己的心上人或者發現他站在床前。這在農村的成功率更高,因為她的追求者可以從窗口窺見特地擺放的鞋子。
雖然自維多利亞時代以後,“情人節”衰落了100多年。而今天,這個節日卻愈來愈受歡迎。“聖瓦倫丁節”是關於愛、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賀卡的節日,對我們的心靈來說彌足珍貴。
不同時代,過情人節的習俗有所不同。其中從1837-1901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的情人節習俗最為獨特:2月14日這壹天,壹對對情人,將壹株生有兩朵含苞待放花蕾的春枝移植在特制的盆內。花名的第壹個字母必須與這對情人壹姓名的第壹個字母吻合。幾天後,如果這春枝上的雙蕾怒放,交相輝映,便預示這對情人白首偕老;如果雙蕾各分西東,相北吐蕊,這對情、人終將勞燕分飛;如果花開得碩大、燦爛,表示以後子孫滿堂,合家歡樂;倘若壹花枯萎雕謝,情人中的壹人有早夭之險。在白金漢郡還曾盛行在情人節之夜祈禱的風習:點燃壹支蠟燭,插入兩枚細針,從燭底插到燭心,默念自己的愛人的名字,祈禱相愛始終,待蠟燭燃至針尖,據說所愛之人便會及時叩扉而至。還有個情人節的習俗:在情人節前壹周內,連續7夜,將左腳上襪子脫下穿到右腳上,反復祝願:“願我的心愛人兒能進入今宵夢境。”據說,這時月下老就會拋下壹根吉利的大紅絲線。還有將襪子脫下繞在頸項祈愛的。
維多利亞時代之後,情人節風俗漸漸淡化,20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賀卡的盛行,情人節又復熱火重燃。在有的國家內,情人節已有演變為女性向男人表達情誼的趨勢,於是,3月14日又成為“還情節”,即男子向女子饋贈禮物以示 “還情”。
情人節是壹個屬於朋友的日子,屬於家人的日子,屬於情人的日子。在西方,情人節不但是表達情意的最佳時刻,也是向自己心愛的人求婚的最佳時刻。在這壹點上,情人節體現出的,不正是古羅馬人設計這個節日的本意嗎?
情人節的禮物
通常在情人節中,以贈送壹支紅玫瑰來表達情人之間的感情。將壹支半開的紅玫瑰襯上壹片形色漂亮的綠葉,然後裝在壹個透明的單支花的膠袋中,在花柄的下半部用彩帶系上壹個漂亮的蝴蝶結,形成壹個精美秀麗的小型花束,以此作為情人節的最佳禮物。玫瑰是世界主要的禮品花之壹、表明專壹、情感和活力。玫瑰壹般有深紅、粉紅、黃色、白色等色彩。著名品種有伊裏莎白女王(紅色)、初戀(黃色)等。情人節以送紅玫瑰的最多。給情人送玫瑰以幾枝為宜?當然是越多越好,壹枝取情有獨鐘之意,三枝則代表“ 我愛妳”。送6枝、8枝代表吉祥數,送11枝,是將10枝送給最心愛的人,另壹枝代表自己。至於送24枝則是國際性的常例,12枝為壹打,代表壹年中的12個月,有追求圓滿,年年月月獻愛心之意。
情人節的巧克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巧克力自它誕生以來就於情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相愛的人們用甜蜜的巧克力表達對愛人的濃濃情誼。
美國在1980年代,鉆石商開始針對情人節做首飾的促銷活動,使得情人節的禮物類型由巧克力和鮮花兩大類中,又多了首飾珠寶這壹類。
情人節文化
情人節的晚餐約會通常代表了情侶關系的發展關鍵。
各國家(地區)文化:
·美國:男性在這壹天向他的女性朋友說“情人節快樂”已經沒有特別的感情關系,而逐漸演變為有如公開場合的打招呼的形式。但男性較少在公開場合對另壹位男性如此打招呼。
·英國:從17世紀開始,情人節變得普遍。
·日本:女性送巧克力給她喜歡的男性,而男性則在壹個月後的白色情人節(ホワイトデー,White Day)回禮表衷腸,這是日本商人於1965年炒作的結果。
·中國:改革開放後,隨著商業炒作的發展,不少年輕男女也開始慶祝這個節日。由於對“情人”壹詞的不同理解(在漢語中,“情人”有時包含“情婦”、“情夫”、即合法婚姻以外的男女關系的意味),遭到很多非議,另壹方面,由於擔心西方傳統節日不斷湧入中國文化,沖淡了對傳統節日的慶祝,這壹節日經常遭到保守人士的反對和抵制。直到現在,每年的這壹時候,仍在媒體上有著類似評論。
·香港:受到西方文化長期影響下,慶祝情人節已有多年歷史。男女會互贈禮物,男送女的標準禮物通常是鮮花、巧克力、首飾等,女送男的壹般是手表、領帶等男士服飾用品,並且常會到餐廳享用燭光晚餐。
·澳門:在情人節日,男送女鮮花,女則會送給男朱古力(巧克力)。男女情侶都非常重視這天的節日。
·臺灣:也慶祝這個節日,未有交往對象年輕男女常在這天向心上人告白,情侶亦會在這天約會。
各種情人節
1、“七夕”節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氣溫暖,草木飄香,這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因是牛郎織女壹年壹度相會的日子,又稱為中國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壹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七夕”節的來歷
七夕七月七,是傳說中牛郎織女從鵲橋渡天河相會的日子。人們心中的織女是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巧的天仙,所以七月七這天晚上,年輕的姑娘和少婦都要出來行拜祭的禮儀,並向織女乞巧,希望自己也能象織女壹樣有雙靈巧的手,有顆聰慧的心,會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2、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 也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此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也是壹個浪漫的節日, 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都是“三步不出閨門” ,只有到了元宵節,才可以出來夜遊觀燈.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壹個機會,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壹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所以元宵節在民間是象征著愛情的節日。
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裏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裏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生動地表現出了古代情侶元宵約會的情景。 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壹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