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普通話的主要來源是元朝時期以大都(北京)話為基礎所編制的《中原音韻》,前身是明清官話,到了雍正年間,清朝正式確立北京話為標準官話。現代普通話跟東南地區方言相比,保留的古音比較少,並且消失了“入聲”。
1909年清政府將北平語音命名為國語。民國時多次制定標準,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壹套國家認可的國音註音字母,1920年爆發“京國之爭”,1932年經國民政府教育部頒布《國音常用字匯》後,確定國語標準。
推廣過程:
中國地域廣闊方言眾多。由於不同方言在溝通上存在壹定的障礙,不利於各地經濟文化的溝通交流,因此存在“區域文化島”的現象,這些“區域文化島”保留了不同地區的先進文化和民間智慧的精華,但是由於語言障礙無法很好的交流和互相取補。
因此,需要有壹種***同語來消除“區域文化島”,將中國廣袤土地上所有的智慧黏合起來。不過推廣壹門語言是壹個漫長的過程,不宜操之過急,要恰當處理好地方語言的發展和普通話推廣之間的協調性。
北京話、大陸普通話、臺灣國語、新加坡華語、馬來西亞華語等在語音、詞匯等方面有少許差異。要註意的是北京話並不屬於壹種標準語,因為它是未經整理和標準化的北京城區方言。以上的幾種標準語都是以北京話這種方言為基礎來進行標準化的產物。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