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律詩的起承轉合規律口訣

律詩的起承轉合規律口訣

律詩的起承轉合規律口訣:壹二句是起聯,是為首聯;三四句是承聯,是為次聯或頷聯;五六句為轉聯,是為頸聯或三聯;七八句為合聯,是末聯或尾聯。

拓展知識

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壹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壹步發展定型,而盛行於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句數固定

律詩通常每首八句,超過八句的,則稱排律或長律。以八句完篇的律詩,每二句成壹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壹聯為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尾聯。每聯的上句稱為出句,下句稱為對句,兩句構成對句關系;前聯的對句和後聯的出句的關系則稱為鄰句關系。

律詩句子字數整齊劃壹,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別稱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四十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全首***五十六字。還有每句六字,全首四十八字的,稱六言律詩,傳世作品極少。

押韻嚴格

律詩通常押平聲韻,而且必須按韻書中的字押韻。原則上只能用本韻,不能用鄰韻;即使稍微松壹點,也只允許入韻的首句可以用鄰韻,叫作借韻。律詩還要求全首通押壹韻,即壹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變例;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

講究平仄

律詩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定:講究粘和對。廣義律詩允許失粘,狹義律詩不允許失粘。“失粘”,就是違反後聯出句的第二個字和前聯的對句的第二個字平仄要求相同的規則。

句型有壹個規律,就是逢雙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復就形成了節奏感。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

因此就有了“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就是說第壹、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後壹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壹些情況下壹、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