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李商隱詩歌的陌生化

李商隱詩歌的陌生化

1.超常搭配,獨特的意象組合

意象是詩歌最具魅力的成份之壹,詩歌因為意象而變得充實豐滿。“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可見意象之於詩歌的重要性。李商隱的詩歌意象往往通過獨具個性的組合,從而使讀者獲得新的審美體驗如《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其中,“竹”、“塢”,“水”、“檻”,“枯荷”、“雨”的組合最具有特色。單列出“竹”和“塢”我們想到的只是竹子和小型的城堡,但當他們組合到了壹起時,詩意就濃了,試想壹個長滿竹林的小小村落,清水幽幽,詩人獨倚欄桿壹直到黃昏,這是壹個多麽富於詩情畫意的圖景。再看尾句“枯荷”,“雨聲”。單就荷花枯萎,我們往往把它看作正常的時令變化使然,而把“枯荷”和“雨聲”組合到壹起,就讓人心中升起無限的惆悵之情。李詩就是用這種簡單而又不尋常的意象組合使原本平淡無奇的意象突然變得情意綣綣,言有盡而意無窮。

2.詞性的變化

“詞性的變化,指的是壹個詞突破詞語固有的詞性,使其在具體的語言運用中臨時承擔另外壹種詞性的現象。”我們細讀李商隱的詩歌,不難發現在李商隱的詩歌中,不少詞的詞性也發生了變化。這些詞的詞性變化使詩歌產生了陌生化的`表達效果。如:

“衣帶無情有寬窄,春煙自碧秋霜白。”(《燕臺四首》)

“雲屏不動掩孤嚬,西樓壹夜風箏急” (《燕臺四首》)

“楚天暮短黃昏雨,宋玉無愁亦自愁”(《楚吟》)

“水仙欲上鯉魚去,壹夜芙蓉紅淚多”(《板橋曉別》)

以上這些詞大都是形容詞作動詞用,這樣不僅使詩歌語言在形式上顯得簡練,更使詩歌在意境的傳達上更顯精妙得當。如“宋玉無愁亦自愁”兩個“愁”字,前面壹個是作名詞用,而後面壹個卻變成了動詞。這種無法言說的惆悵之感,詩人僅用兩個“愁”字便酣暢淋漓地表達出來了,看似簡單重復卻又回味無窮。最高明的技巧往往是在最平凡、最簡單處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