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黎民百姓們像黑瘦的囚徒,流離失所於荒野,哪還敢有慷慨悲歌,引發動地的哀聲。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兩句詩,以高度的藝術概括力,勾畫出壹幅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期災難深重而又默默無言的舊中國的悲涼圖景,揭示了中國人民同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統治者的尖銳矛盾,為全詩高潮的湧起作了鋪墊。
出自《無題·萬家墨面沒蒿萊》,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34年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作者通過描寫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的苦難生活,表達了作者對於抗戰勝利的向往之情。
原文如下: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譯文如下:
黎民百姓們像黑瘦的囚徒,流離失所於荒野,哪還敢有慷慨悲歌,引發動地的哀聲。
我心裏想的事很多、很遠,連通著廣大國土上的人民,從表面沈寂中,聽到革命春雷的萌動。
擴展資料:
首句“萬家墨面沒蒿萊”,用悲憤感人的筆觸,描寫中國人民的苦難生活。國民黨的統治和日本的侵略,使無數城鄉化為廢墟,千家萬戶流離失所。
“萬家”言受害者之多,“墨面”狀悲苦的形象;“蒿萊”形容破敗荒涼的社會環境。壹個“沒”字,融形象與環境為壹體,活畫出廣大人民饑寒交迫,蓬頭垢面,輾轉荒野,出沒蔓草之中的悲慘生活畫面。詩人對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懷滲透於字裏行間。
“敢有歌吟動地哀”,深入壹層寫人民精神上的哀痛和怨憤。詩言誌,歌詠言,“故哀樂之心感,而歌吟之聲發。”人民受深重的階級壓迫和民族壓迫,必然要唱出震天動地的哀歌。
但在那樣的年代,卻因橫遭當局壓抑而鉗口結舌,啞了聲音。壹個“敢”字領出全句,又以反詰的語氣抑住下文,把人民這種欲吐不能,只有把仇恨積壓在心底的憤激感情,表達得十分含蓄,深沈,有力。這悲憤的詩句,燃燒著被壓迫人民對反動派的深仇大恨。
百度百科——無題·萬家墨面沒蒿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