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的意思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的意思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意思是: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沒有寇盜橫行,路無豺虎,旅途平安,隨時可以出門遠行,自然不必選什麽好日子。

出自唐代杜甫的《憶昔二首》中的第二首。

原文: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豈聞壹絹直萬錢,有田種谷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

周宣中興望我皇,灑淚江漢身衰疾。

譯文:

想當年開元盛世時,小城市就有萬家人口,農業豐收,糧食儲備充足,儲藏米谷的倉庫也裝的滿滿的。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沒有寇盜橫行,路無豺虎,旅途平安,隨時可以出門遠行,自然不必選什麽好日子。當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到處是貿易往來的商賈的車輛,絡繹不絕於道。男耕女桑,各安其業,各得其所。

宮中天子奏響祭祀天地的樂曲,壹派太平祥和。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系融洽,百餘年間,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國家昌盛,政治清明。誰知安史亂後,田園荒蕪,物價昂貴,壹絹布匹要賣萬貫錢。洛陽的宮殿被焚燒殆盡,吐蕃也攻陷長安,盤踞了半月,代宗不久之後收復兩京。

不敢跟年高望重的人絮叨舊事,怕他們又從安祿山陷兩京說起,惹得彼此傷起心來。小臣我愚鈍無所能,承蒙當初朝廷授檢校工部員外郎官職給我。希望當代皇上能像周宣王恢復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興那樣恢復江山社稷,我在江漢流經的巴蜀地區也會激動涕零的。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作於廣德二年(764年)。廣德二年春,杜甫寄居閬中。杜甫感於今昔變化,借憶昔表示對現實的憂慮和哀嘆。

詩詞賞析

題目雖說是《憶昔》,其實是諷今之作。第二首回憶的是唐玄宗是開元盛世,目的在於鼓舞代宗恢復往日繁榮,並不是為憶昔而憶昔。

第二首上段十二句追思開元盛世。當時國盛民富,盜亂息止人民安定,政治通和清明,民風淳厚,禮儀等方面也秩序井然,勝於貞觀之治。這裏便是惜唐明皇疏於政事,所以又極盛轉至衰敗。

下段十句悲痛亂離而思盼興復。自開元至作此詩,戰火不斷,民不聊生,亂後景象,是不忍直視的。所以作者在此概嘆,中興事業只能期望於後世之君了。

雖然杜甫是從地主階級的立場和理想來觀察現實,第二首詩中所描述的人丁興旺、和平環境、豐衣足食,卻也是勞動人民所祈望的。因而杜甫的政治理想對廣大人民是有利的。

詩人素來就有“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崇高理想、“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精神境界,身處亂世、顛沛流離,仍抱憂國憂民之心,甘願“灑血江漢”、再圖中興。

杜甫與閬中的淵源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杜甫原在長安任職,後因安史之亂陷於叛軍之中,同年7月,杜甫被叛軍俘虜於長安後。正德二年(757)五月,杜甫從長安逃脫,投奔肅宗皇帝,於鳳翔(今陜西鳳翔縣)被任命“左拾遺”。

同年秋天,因房琯軍隊大敗於叛軍被罷,杜甫為之上書救援並為其辯護,觸怒了肅宗帝,便將杜甫流放。他雖遭受了壹連串的坎坷和不幸遭遇,然而,他很自信,更為堅強。借避戰亂之際,杜甫得以深入民間體察民生疾苦和遊歷祖國大好河山的機會。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杜甫攜家寓居成都草堂。

廣德元年(763)的秋天,寓居在梓州(今三臺縣)的杜甫突然得到摯友房琯客死在閬中古城的噩耗,便星夜兼程趕赴閬中,吊唁並料理朋友的後事,並就此迷戀上了閬中的山光水色。

此時正值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岌岌可危。家國不幸、朋友早逝,加之自己長期流離不定,種種不快使得杜甫百感交集,憂心如焚。初到閬中,杜甫所寫的20多首詩歌,無論是山水詩、送別詩,還是遣懷詩,字裏行間都浸潤著深深的憂國憂民之情。諸如《征夫》、《警急》、《王命》等,都是帶淚沾血之作。

廣德二年(764)早春,杜甫再次來閬中時,喜聞好友嚴武任劍南道節度使,隨後朝廷軍隊收復京畿的好消息又接踵而來。杜甫心中喜悅,為閬中美景盡情揮毫潑墨,寫下 《閬山歌》《閬水歌》《南池》《玉臺觀二首》《滕王亭子二首》等詩篇。

在《閬山歌》中,杜甫記敘了閬中清明祭祖的盛況,專詠閬山之勝,結構嚴謹、語言精練;在《閬水歌》中,日破浪花、巴童蕩槳、水雞銜魚等極富地域特色的情景躍然紙上,文末更盛贊“閬州城南天下稀”。兩首詩各自獨立又互相照應,成為千古名篇。清乾隆皇帝曾贊“兩詩著語奇秀,覺空翠撲人,沖襟相照。”

《閬山歌》原文是:閬州城東靈山白,閬州城北玉臺碧。松浮欲盡不盡雲,江動將崩未崩石。那知根無鬼神會?已覺氣與嵩華敵。中原格鬥且未歸,應結茅齋著青壁。

譯文是:閬州城東的靈山呈現壹片白色,而閬州城北的玉臺山則壹片碧綠。松樹上浮著欲盡不盡的雲彩,江浪搖動著將崩未崩的石頭。雖然這裏人也祭拜祖先,可當地的子孫後代卻從來沒有與祖先靈魂或相會。雖然世界上沒有鬼神與人能真正相會,但這裏的祭拜盛況可與嵩山、華山的清明活動相匹敵。中原地區的戰爭尚未結束,應建個茅屋來把青紗幔掛於屋址的墻壁上。

這是詩人描繪閬州名山極其高峻,可與中嶽嵩山、西嶽華山相媲美,這時他就想到中原還處於混戰之中,何時才能平定,他心中的愛國情懷,溢於言表。

當杜甫漫步林蔭小道,俯瞰閬州城,掃視著美麗的城廓,清沏的江水,嘉陵江繞城大半圈,猶如少女的銀項鏈陪襯得更加嬌妍,他觸景生情,很快又寫出了《閬水歌》。

原文是: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正憐日破浪花出,更復春從沙際歸。巴童蕩槳欹側過,水雞銜魚來去飛。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

譯文是:嘉陵江水色像什麽?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錯的感覺。可愛的紅日正沖破浪花出來,更有春色從沙海那邊歸來。巴地的孩童蕩著槳從旁邊經過,水雞銜著小魚來去飛翔。閬中勝事美景令人愛殺,閬州城南的勝景真是天下稀有!

這首詩是形容江水的青綠景色,反映在春天,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更加嫵媚多姿,錦秀的錦屏山景,雄偉壯觀,美麗可愛,故有“閬州城南天下稀”詩句,用現代語言就可堪稱閬州城南天下第壹了。

為紀念杜甫,1986年,當地在錦屏山修建杜少陵祠堂。祠堂正對閬中古城,步入前廳,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閬水歌》詩匾。在祠堂各展廳,都掛有杜甫詠閬中的詩歌名篇。閬中本土音樂家還為《閬山歌》《閬水歌》譜曲,被收入閬中民歌名錄。

百度百科--憶昔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