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上的散文《山中訪友》、入選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2001年審定通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學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07年後又編入六年級語文上冊的第壹篇文章),該文又入選上海市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發表於人民日報的散文《外婆的手紋》入選上海市語文教科書八年級下冊,發表於《散文》月刊的散文《與天地精神往來(含《星空》,《登高》兩篇)入選山東省高中語文教科書第三冊,詩歌《生日》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學中文系編著的高中語文教科書《語文,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並有《越來越接近精神的天空》《采藥人》《品茶》《溪水》《詩意和美感的源泉》《月光下的探訪》《轉身》等多篇文章被作為高考及中考現代文閱讀題料。 其中《山中訪友》選入被六年級新教材第壹學期語文第壹課。 [編輯本段]他人評價 推薦大家看該作者更多的文章。相信在閱讀的過程中會有壹些不曾有過的思考。而這種思考正是目前我們所需要的。看到那洪水滔滔,氣候異常嗎?人類變異的思想使這個脆弱的地球無以再繼續正常地承載下去。它在發燒。讓我們的心靈回歸吧!回歸到純和中去!
李漢榮主張回歸到生命的本質當中去,與山河自然、生靈萬物***呼吸。他說:“每次寫作,我總是打開窗子,眺望壹會兒朦朧的遠山,如果恰逢壹聲鳥叫,我的詩文便有了清脆生動的開頭;如果在夜晚寫作,我就先在空曠寧靜的地方,仰望頭頂的星空,聆聽銀河無聲的波濤,宇宙無窮的黑暗和光芒滔滔地向我的內心傾瀉,我靜靜地呼吸著那從無限裏彌漫而來的浩大氣息,然後,我開始訴說,向心靈訴說,向人群訴說,向時間和萬物訴說。語言被心中的激情和宇宙的浩氣激活,語言行走和飛翔起來。語言有了只有在這個時刻才有的動人表情和語調,就這樣,我的心,在語言的原野上走向遠處和深處。每當這個時候,我感到,萬物和宇宙都參與了語言的運動。” 總的說來,解答李漢榮思想感情最重要的壹把鑰匙是對生命的熱愛、對自然的感悟以及濃郁的人文精神。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李漢榮作品的藝術特色十分鮮明,即奇特的想象和詩意的表達;而這也正是解答李漢榮作品藝術特色最重要的壹把鑰匙。李漢榮最早追隨泰戈爾,也受其影響。作品充滿哲理,抒情意味很濃,鐘情於對大自然最精彩的描述,筆下的春天、雨季純然壹幅幅清晰的畫面;想象奇特,意境深邃,韻律幽雅,語言精美,將悟性和思考融合在優美的文字之中,給人以清新明麗的藝術享受。海子死後的90年代末,李漢榮的詩和散文風格大變。他壹轉身致力於散文創作。李漢榮發揮散文家“材料紮實”、感悟深妙、語言清新縝密的長處,他的《南山》、《老屋》、《放牛》、《外婆的手紋》、《壹碗清水》、《回憶父親》、《對中醫的壹知半解》、《父親和他用過的農具》、《凝視:母親用過的......》、《感念祖先》、《對壹個垃圾堆的觀察》、《溪水》、《采藥人》、《野地》、《野河》、 《河床》、《地氣》、《橋》、《傾聽的夜晚》、《山中訪友》等散文系列組章於詩意的抒寫中顯出細節的明晰、充實,情思的深摯、感人。其中散文《山中訪友》還被選入了初中語文七年級第二學期的親近自然單元。李漢榮的語言非常富於韻致,清新、鮮活,很有張力,他用精妙的語言呈現深妙的悟性,在他的作品裏,讀者能充分感受漢語的無窮詩性魅力。
李漢榮的作品長於想象,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而流露於文中的童心和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與思想,更是李漢榮作品打動讀者、感染讀者的精神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