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求壹好詩及其賞析

求壹好詩及其賞析

名稱:《月下獨酌(zhuó)》 年代:盛唐中期 作者:李白 體裁:五言律詩 原文:花間壹壺酒⑴,獨酌無相親⑵。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⑶。 月既不解飲⑷,影徒隨我身⑸。 暫伴月將影⑹,行樂須及春⑺。 我歌月徘徊⑻,我舞影零亂。 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⑼,相期邈雲漢⑽。 註釋:⑴花間壹壺酒:“間”壹作“下”, 壹作“前”。 ⑵獨酌(zhuó):酌,飲酒。指獨自飲酒。 ⑶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陶淵明《雜詩》:“欲言無余和,揮杯勸孤影。”對:朝著。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⑷不解飲:不懂得喝酒。 ⑸徒:徒然,白白地。 ⑹暫:暫時。 伴:伴隨。將:和。 ⑺行樂須及春:意謂趁著春天好時光及時行樂。 及春:趁著陽光明媚之時。 ⑻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進。徘徊:來回走動。 ⑼無情遊:不是壹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誼。指忘卻世情的交遊。 ⑽相期邈雲漢:“邈雲漢”壹作“碧巖畔”。相期:相約會。邈(miǎo):遙遠。雲漢:銀河。 ⑾三月鹹陽城:“城”壹作“時”。 三月鹹陽城,千花晝如錦:壹作“好鳥吟清風,落花散如錦”,又壹作“園鳥語成歌,庭花笑如錦”。 ⑿窮愁千萬端:“千萬”壹作“有千”。 ⒀美酒三百杯:“三百”壹作“唯數”。 ⒁辭粟臥首陽:“臥首陽”壹作“餓伯夷”。譯文:我準備壹壺美酒,擺在花叢之間,自斟自酌無親無友,孤獨壹人。 我舉起酒杯邀請媚人的明月,低頭窺見身影,***飲已有三人。 月兒,妳既不會喝酒?影兒,妳徒然隨偎我這個孤身!暫且伴隨月和影,這無情瘦影吧,我應及時行樂,趁著春宵良辰。 我唱歌的時候月亮在我身邊徘徊,我跳舞時影子隨著我壹起跳舞。  清醒之時,咱們盡管作樂尋歡,醉了之後,免不了要各自離散。 月呀,願和您永遠忘卻世情的交遊,相約在天上見面!寫作背景:這首詩約作於公元744年(天寶三載),時李白在長安。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沈淪,沒有同流合汙,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所以在他的詩篇中多歌頌太陽和詠月之作。在這首詩中,詩人寫自己在花間月下獨酌的情景。“對影成三人”句構思奇妙,表現了他孤獨而豪放的情懷。《李詩直解》:“此對月獨飲,放懷達觀以自樂也。”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花間有酒,獨酌無親;雖則無親,邀月與影,乃如三人;雖如三人,月不解飲,影徒隨身;雖不解飲,聊可為伴,雖徒隨身,亦得相將。及時行樂,春光幾何?月徘徊,如聽歌;影零亂,如伴舞。醒時雖同歡,醉後各分散;聚時似無情,情深得永結;雲漢邈相期,相親慰獨酌。此詩壹步壹轉,愈轉愈奇,雖奇而不離其宗。青蓮奇才,故能爾爾,恐未必苦修能接耳。”分段概括:§1~§2 花間獨飲(苦悶) §3~§4 邀月約影(看似熱鬧) §5~§6 皆不解飲(實則仍然孤獨) §7~§8 暫伴行樂(無奈之舉) §9~§10 歌舞相伴(醉態) §11~§12 醒後離散 §13~§14 相約仙遊分句分析: 佛教中有所謂“立壹義”,隨即“破壹義”,“破”後又“立”,“立”後又“破”,最後得到究竟辯析方法。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先講壹番道理,經駁斥後又建立新的理論,再駁再建,最後得到正確的結論。關於這樣的論證,壹般總有雙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這首詩,就只壹個人,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所以壹直為後人傳誦。 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壹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壹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酌,冷清清的場面,就熱鬧起來了。這是“立”。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於那影子呢,雖則如陶潛所謂“與子相遇來,未嘗異悲悅,憩蔭若暫乖,止日終不別”,但畢竟影子也不會喝酒;那麽又該怎麽辦呢?姑且暫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時行樂吧。“顧影獨盡,忽焉復醉。”(陶潛飲酒詩序中語)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說得虛無不可測,推翻了前案,這是“破”。 其時詩人已經淅入醉鄉了,酒興壹發,既歌且舞。歌時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傾聽佳音;舞時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轉動零亂,似與自己***舞。醒時相互歡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時,月光與身影,才無可奈何地分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這四句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自己壹往情深。這又是“立”。 最後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約:“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然而“月”和“影”畢竟還是無情之物,把無情之物,結為交遊,主要還是在於自己的有情,“永結無情遊”句中的“無情”是破,“永結”和“遊”是立,又破又立,構成了最後的結論。賞析: 詩篇描寫月下獨酌情景。月下獨酌,本是寂寞的,但詩人卻運用豐富的想像,把月亮和自己的身影湊合成了所謂的「三人」。又從「花」字想到「春」字,從「酌」到「歌」、「舞」,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 從表面上看,詩人好象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充滿著無限的淒涼。詩人孤獨到了邀月和影,可是還不止於此,甚至連今後的歲月,也不可能找到同飲之人了。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約好在天上仙境再見。 李白的五言古詩創作的題材非常廣泛,風格也是多姿多彩的,前面我們介紹了兩首他學習樂府民歌寫的《長相思》和《長幹行》,而這首《月下獨酌》則完全是李白飄逸風神和浪漫詩風以及個人精神世界的充分展示。全詩壹***十四句,前八句平聲韻,後六句仄聲韻。就五言古詩這壹體裁來說,《月下獨酌》的篇幅並不算長,但其中卻飽含了壹顆孤獨、寂寞心靈的追求與向往。這首詩通篇的出場人物只有李白自己壹個人,卻通過獨白的方式,在心靈的深處掀起了壹層又壹層的感情波瀾,既跌宕起伏又率性天然,歷來被認為是李白詩歌的激情代表之作。 酒與月,是李白壹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裏,身處何方,總會留下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如"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雲邊"(《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將進酒》)。通過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李白營造出壹種獨特的既不乏浪漫又帶有些許悲涼的境界,而把這種酒月情結發揮到極致的,就是這首《月下獨酌》了。在詩的壹開始,我們的詩人是處在花間月下、壹個非常宜人的環境之中,"花間壹壺酒",花叢之中,壹壺美酒,開懷暢飲,壹醉方休。可是出乎意料的是,這花叢,這美酒,卻反而使得李白心情不暢,原因何在?是因為"獨酌無相親"!李白有壹句名言,可以作為此詩的註腳,"兩人對酌山花開,壹杯壹杯復壹杯"(《山中與幽人對酌》)。有了誌同道合的"幽人"相伴,方可在花間同赴醉鄉,盡情分享飲酒的無窮樂趣。可是眼下卻無人作伴,要獨自壹人喝了。但他靈機壹動,又為自己創造出壹個全新的境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從落落寡合的"無相親"到談笑風生的"成三人",李白是在壹舉手、壹投足間完成的,妳看他,壹舉杯,明月成伴,壹低頭,身影相陪。何其瀟灑,何其自在,活脫脫壹付天下難尋的"謫仙"面目,豈是他人可以效法、摹仿得來的?天上的月亮是李白在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他曾經回憶自己兒時對月亮的最初認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出門在外,月光勾起他遊子的鄉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秋月裏,他曾傾述過不盡的相思:"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玉階怨》);月光下,他能和古人結為知己:"月下沈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樓月下吟》)。所以在讀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時,我們壹點也不會驚訝與不解,反而認定這才是真正的李白,是那個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裏的純粹的、浪漫的、不食人間煙火的"詩仙"李白!只有他才做得出這樣匪夷所思的舉動,也只有他才寫得出如此飄逸風神的詩行。總體分析: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壹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淒涼。詩人曾有壹首《春日醉起言誌》的詩:“處世若大夢,胡為勞其生?所以終日醉,頹然臥前楹。覺來盼庭前,壹鳥花間鳴。借問此何時,春風語流鶯。感之欲嘆息,對酒還自傾。浩歌待明月,曲盡已忘情。”試看其中“壹鳥”、“自傾”、“待明月”等字眼,可見詩人是怎樣的孤獨了。孤獨到了邀月與影那還不算,甚至於以後的歲月,也休想找到***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身影永遠結遊,並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再見。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這首詩突出寫壹個“獨”字。李白有抱負,有才能,想做壹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徬徨。從他的詩裏,讀者可以聽到壹個孤獨的靈魂的呼喊,這喊聲裏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這首詩雖然說“對影成三人”,主要還是寄情於明月,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靈裏,明月已經是光明皎潔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熱切地追求她。《把酒問月》壹開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壹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這首詩裏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了他對於光明的向往。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汙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托了那麽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後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青年時代他在四川時曾遊歷過峨眉山,峨眉山月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寫過壹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為人所傳誦。他晚年在武昌又寫過壹首《峨眉山月歌》,是為壹位四川和尚到長安去而寫了送行的。詩裏說他在三峽時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萬裏相隨,陪伴他來到黃鶴樓;如今又遇到妳這峨眉來的客人,那輪峨眉山月壹定會送妳到長安的;最後他希望這位蜀僧“壹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鄉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靜夜思》中,才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壹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鄉四川來了。明月,對於李白又是壹個親密的朋友。《夢遊天姥吟留別》裏說:“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壹首題目叫《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裏,他又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簡直是以兒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當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消息後,寫了壹首詩寄給王昌齡,詩裏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裏,明月可以帶著他的愁心,跟隨王昌齡壹直走到邊遠的地方。 當讀者知道了明月對李白有這樣多的意義,也就容易理解為什麽在《月下獨酌》這首詩裏李白對明月寄予那樣深厚的情誼。“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李白從小就與之結為伴侶的,象征著光明、純潔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鄉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對她壹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偉大詩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寫作特色: 壹:想象力豐富,浪漫主義風格。 二:反襯:以鬧寫寂,以樂寫愁,以群寫獨。情感分析:獨→不獨→獨 看似自得其樂,實則內心因懷才不遇而淒涼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