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南北地域文化對唐代詩歌的影響??

南北地域文化對唐代詩歌的影響??

唐代南北地緣美學的互融是壹個逐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唐代詩歌受到了巨大的影響。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壹、對唐代詩歌主旋律的影響。

譬如人的壹生有少年、壯年、中年、老年,唐代詩歌也可以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在少年時期的唐詩,就如“少年心事當拿雲”的少年,誌高氣盛。到了壯年,則有著壹種揮斥方遒的書生意氣。中年的時候,直面慘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鮮血有著壹種現實主義的精神。到了晚年,國家已衰,亡國之音風起雲湧。

首先來看壹下初唐時期。這壹時期,雖然南方美學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氣勢,但是還沒有和北方美學平起平坐。尚定先生在《走向盛唐》中寫到:“初唐時期關中地域繼續受到南朝文學風氣的影響,註重聲律詞采,但是由於關隴文化居於主體地位,所以貞觀詩風呈現出北方化傾向”⑺。所以這個時期的詩歌中的北方氣息相當的濃,其中以“雄渾”、“悲慨”為主,而南方味則要淡以“沖淡”之味而輔之。這個時期出現了如“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壹樣的詩人。他們的詩歌以“尚武”精神為主,氣勢宏大,感情豪邁悲愴。這可以從他們的詩歌中略見壹斑。如楊炯在《從軍行》中寫到:“寧為百夫長,勝作壹書生。”又如王勃的《滕王閣序》,自然天成,氣勢相當的宏偉磅礴。再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就是壹名寂寞英雄在哭泣,表現的雄邁悲愴。而與之同時的,如上官儀等人,他們繼梁陳之余風,希望再走南朝老路,但是沒有什麽大的成就。

到了盛唐,南方美學地位得到了提高,所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唐代詩人之中開始了學習東晉南朝的文風之浪潮。如王維學習謝靈運,李白向鮑照、謝朓學習,杜甫從何遜、陰鏗那吸取精化。如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中寫到:“中間小謝又清發”,把自己與謝朓相比。而北方則出現了如高適、岑參壹樣的邊塞詩人。這個時期還是北方美學為主,但是南方美學的影響與初唐相比則有了很大的發展。詩歌的主旋律也呈現出多樣化,有“尚武”的邊塞詩,也有言情寫境的抒情詩,有雄邁宏偉的,也有柔情似水的。總之說來具有“勁健”、“豪放”、“飄逸”、“自然”、“典雅”等特征。

到了中晚唐,特別是安史之亂使得中原再度陷入戰亂之中,從此以後,唐王朝壹蹶不振,政治日逐於黑暗。於是許多文人詩客為了避難紛紛南遷,他們不僅帶來了北方的許多文化思想觀念,同時他們也從南方思想文化之中吸取營養,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南北兩種美學雜揉並濟推進了南方美學與北方美學的進壹步融合,與之同時也使這個時期的詩歌旋律發生了大變。其中如李嘉祐,韋應物,柳宗元等人就是從北方到南方並將南方美學思想用之於詩歌創作之中的詩人。他們的詩歌大多“纖秾”、“縝密”、“實境”。在大歷年間形成的南北兩個不同的創作群體:壹是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如錢起、盧綸、韓雄等大歷十才子;壹是以江南吳越為中心,如劉長卿,李嘉祐等,這就表明南北方已經處於同壹個水平層次了。同時也說明了南北地緣美學的互融已經相當有火候。這個時期的詩歌南方味明顯加強,而略少了北方那種鏗鏘有力的感覺了。

(網上查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