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與朗誦,是兩種不同的口頭表達樣式或者說不同的表達語體。
演講是口頭知識性語體或政論語體,是論述社會政治問題、政治事件、社會文化現象、社會道德等的評論性語體。語言上多用陳述句、祈使句、復句。
朗誦是口頭文藝語體。是虛構和想象中的情境和情感的再現和表現。
2、目的、功用的區別:
演講是社會政治、經濟、道德、教育領域活動的需要。是用語言說服聽眾接受壹定的觀念、思想, “是說聽眾認識真實的情況”(伊索克拉底語),演講是為了讓聽眾信服妳闡述的道理。改變或形成受眾的態度、激發受眾的行動欲望。
朗誦是藝術審美活動的需要。朗誦目的是帶給受眾藝術欣賞 。主要以形象性、抒情性、美感性為其基本特征。
3、受眾期待的區別:
演講接受過程中,受眾心理是對演講者所說的內容“真實” “對演講者表現的“真誠”的期待。
朗誦接受過程中。受眾心理是對朗誦內容形式的“審美的”、“趣味”的期待。
這種受眾期待的差異,規範著表達者的感覺、思維、和表達。所以,演講追求生活或邏輯的真實或真實感,朗誦則允許和需要想象和虛構。
4、身份和身份感區別:
演講的表達是非表演性的,演講不能扮演角色,演講過程中只有壹個自我,演講者自己永遠是自己,即使是演講中在學某壹角色行為或說角色的語言,也是在以“我”即演講者的身份在“學”其樣子或轉述角色語言。
朗誦是表演:扮演角色,第二自我。不管即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主張演員與角色合壹。是在還是布萊希特 “間離方法”要求演員與角色保持壹定的距離,不要把二者融合為壹,演員要高於角色,駕馭角色,表演角色。 朗誦是為作品感動,進入角色、抒發角色的感情,進而感染受眾。
5、表達者狀態區別:
演講人是在自己的身份中,始終在思考、在與受眾直接交流。
朗誦者扮成角色。在角色的身份、角色性格和行為中,抒情、思考、自語、註視等。藝術感 情境感
6、思維方式的差別:
演講主導思維是邏輯思維。
朗誦主導思維是形象思維。
雖然朗誦也有邏輯思維的因素,演講也有形象思維的因素。
7、表達情境感的區別:
演講的情境感,主要是在現場的情境中。
朗誦的情境感,主要是在作品的情境中。
8、對象感的區別:
演講者直接和現場受眾直接交流。時刻要對受眾說的感覺。演講者需要心中時刻有受眾。
朗誦者以角色的身份和觀眾間接交流。而且這種交流只有在壹種“告訴”情境中才需要。更多的時候,朗誦者需要忘記受眾,心中只有作品情境和語言。
9、字音處理上的區別:從語言表達上區別朗誦和演講,最根本看字音:字尾後的拖音即靠音的波形 “靠音“形象的說就是字尾後便又有尾巴。(所謂“靠音“請參考十三轍開聲法的解釋)。演講的靠音相對來說是直線型的,壹拐彎就是朗誦腔了。朗誦的靠音是曲線型的,帶拐彎的。 所以,相對來說朗誦更具有音樂感和詠唱性。
10停連處理的區別:演講的停連以語意停頓、語法停頓為主,而朗誦則以情感停頓、樂律停頓為主。相對來說,在語句的整散關系上,朗誦要比演講變化更多更大。
11、重音處理的區別:演講的重音以語意重音、語法重音為主,而朗誦則以情感重音、樂感重音為主。
靠音。在唱字的拖長音時,必須使用“形似音”,它能制約字的歸音無法扣死,保證字的歸音能強,能弱,運用自如。它可以使演員的境界水平得到充分的發揮,“形似音”在漢字當中也是壹個字,如果在唱詞當中出現“形似音”的字時, 那它的“形似音”就是本字的歸音,也就是“閉聲字”。因為,它能使“開聲字”不至於跑掉,起著扣著“開聲字”的作用。因為“形似音”都是“開聲字”,而本字歸音是“閉聲字”,“形似音”是“開聲字”,喉部處於開聲狀態是松弛的,字音易跑,本字歸音喉部處於“關閉式”容易扣死,所以在演唱時,它們之間是相互制約的,誰也離不開誰。無論中國的戲曲,歌曲,還是外國歌曲,誰也離不開“靠音字”和“形似音”, 如果妳把“形似音”真正搞通,就是不懂外語,妳也能清楚的辨別出演唱者的聲音是否通,不管哪個國家的戲曲或歌曲,都是以聲音為主的,他們發出來的聲音按中國的十三道轍來套用,完全可以把他們的聲音按十三道轍清楚,準確的歸類,那他的聲音好壞也就明顯可見了 (這僅指“形似音”而言)。
“形似音”是漢字歸音的“靠音字”與十三道轍是緊密聯系的,“靠音字”和“形似音”是沒有國界的, 雖然國際上語言文字各異,但就發出來的音韻世界上全是壹樣的,哪國沒有阿音,依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