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暖的壹首好詩,想必出自真情,她心中含有真切的感情,才會將心緒化作優美的詩篇。
在“民國四大美女”中,林徽因不僅時尚清麗,還是最有才情的壹位。蕭乾的夫人文潔若曾絲毫不掩飾對她的欣賞和贊美,稱她配得上“才貌雙全”。
“才情”對於壹個女子來說,更重要的是壹個“情”字,“情”到了,“才”才能自然流露,不刻意、不做作。
誠如林徽因自己說:
“我的主義是要生活,沒有情感的生活簡直是死。必須體驗豐富的情感,把自己變得豐富、寬大,能包容、能了解、能同情各種人性。能懂得自己,能懂得他人,不苛責自己,不苛責他人……”
從她的文字可以看出,她是壹個用情至真,用情至深的人。生活中,她也的確如此,不管對感情,還是事業,都付以赤誠的熱忱,坦蕩通透。
最近,有幸讀到90後才女羽川的《林徽因:做壹個有才情的女子》,作者用散文的筆法,對她的才與情做了細致地敘述和分析,使我對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 伉儷情深,琴瑟和鳴,奏響人間最美的愛情樂章
世間最難得的,是有人懂妳。
林徽因才華橫溢,思維活躍,活潑善交際。梁思成踏實勤勞,沈著篤定,也顯得有點沈悶,少了些浪漫。可是,梁思成卻是最懂她心思的人。
他們***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期間,每當教授布置了別出心裁的設計任務時,林徽因思維奇巧,總能很快形成構思,將壹張張草圖繪成,卻沒有逐個完善的耐心。
而梁思成便發揮他充分的耐力,以精準、細致的繪畫,將林徽因腦海中的構思變成壹張張精細的圖紙。
他們二人配合起來,相得益彰。因為他懂她,所以他能準確描繪出存在於她腦海中的建築形象。
1940年,他們壹家逃亡到四川宜賓的小鎮李莊,無論多麽艱難困苦,他們都把戰前搜集到的珍貴建築材料完好地保存下來,而他們的私人物品丟的丟,當的當。
在李莊這段日子,貧困、病痛、戰亂、前途未蔔……他們卻相扶相持,以堅強的毅力著手撰寫《中國建築史》。
他們在房間點著油燈,用長板當桌子,用最原始的石印當印刷工具。林徽因臥病不起時,就在床上校閱書稿,整理上千張照片,測繪草圖。
梁思成疼愛地稱她為“迷人的病妻”:
“我的薪水只夠我家吃的,但我們為能過這樣的日子而很滿意。我迷人的病妻因為我們仍能不動搖地幹我們的工作而感到高興。”
兩年後,他們終於完成了11萬字的《中國建築史》,第壹次把中國建築史納入了系統科學研究的領域,向世人展示了壹片嶄新的學術天地。
《中國建築史》雖然署名為“梁思成”,但他說:“我擅畫圖,徽因擅為文。我的文章都是林先生潤筆過的。”
梁思成穩重成熟,更是最懂她的人。林徽因與梁思成鶼鰈情深,壹直攜手走到最後,足見他們性格互補,內心也是始終相通的。
梁思成曾經說:“林徽因是個很特別的人,她的才華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學、藝術、建築乃至哲學,她都有很深的修養。”
言語中充滿欣賞和贊譽,這是壹個丈夫對妻子的最誠摯的評價,也是壹個女人能得到的最高褒獎。
就像金嶽霖說的那樣,他們是“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是壹對絕配。
2. 壹片飛機殘骸,不僅僅是紀念徐誌摩因飛機失事
徐誌摩在去看林徽因演講的旅程中,不幸遇難。徐誌摩的意外去世,對於林徽因來說打擊巨大。她讓梁思成撿回壹塊飛機失事的殘骸,掛在家裏的床頭,每天相伴。世人都說,這是林徽因為了紀念徐誌摩。
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還有另外壹個他。
他就是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林恒是飛行員,死於空難,這塊飛機殘骸同樣也是為了紀念飛機失事的弟弟。後來,林徽因專門為弟弟寫了壹首祭詩《哭三弟恒》,這首詩情真意切,悲痛之情感人至深。
徐誌摩的飛機失事,對林徽因打擊很大。她將飛機殘骸掛在床頭紀念徐誌摩,也紀念弟弟林恒。
其實,林徽因對這塊飛機殘骸所包含的感情,不僅僅是這兩個人,還寄托著她對曾經結交的壹批年輕飛行員的懷念,而這些飛行員全部在執行任務時為國捐軀。
說起,林徽因跟這些飛行員的認識有些戲劇性。
1937年初冬,他們壹家趕往昆明逃難時,風雨交加,林徽因病倒在湘黔交界的晃縣,急性肺炎使她高燒達40度。小縣城到處是難民,他們無處容身。
就在他們走投無路時,聽到壹陣陣優美的小提琴曲。梁思成想,能奏出這樣樂曲的人,壹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說不定能夠為壹家人提供壹個暫時休息的地方。
於是,他們循著樂曲,敲開了壹扇客棧的門。原來是壹群去昆明練習飛行的飛行學員,年輕人熱情接待了他們,立刻給林徽因騰出壹間房間。
後來,林徽因壹家在昆明安居下來。他們與這群年輕人也壹直保持著友誼。
壹年後,這片年輕人從空軍正式畢業。
由於他們沒有親屬在昆明,林徽因和梁思成便被邀請以他們的“名譽家長”的身份出席畢業典禮。
他們壹畢業,就要飛向藍天參加戰爭。出征前,按照慣例,他們要留下親人的地址,以備身後之用。而所有飛行員,都留下了梁家的地址。
戰爭打響後,他們很快在慘烈的空戰中壹個壹個為國家捐軀。
從那時起,梁思成和林徽因壹次又壹次收到他們的陣亡通知書和各種各樣的遺物。本就病重的林徽因,幾乎是恐懼地顫抖著接下這些遺物,哭得撕心裂肺。
壹個又壹個年輕的飛行員為國捐軀,身為飛行員的弟弟林恒也在參加空戰時陣亡,後來,徐誌摩也因飛機失事遇難。
這麽多的親人朋友遇難,林徽因再也抑制不住心頭的悲痛,執意將飛機殘骸掛在床頭,紀念他們。
3. 支撐她不畏不懼堅定信念的,是壹顆滾燙的赤子心
林徽因曾擲地有聲地說:
“我跟隨父親走遍了歐洲,在旅途中我第壹次產生了學習建築的夢想。現代西方的古典建築啟發了我,使我充滿了要帶壹些回國的欲望。我們需要壹種能使建築物數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築理論。”
林徽因這樣說,並用壹生踐行諾言。
她在決定學習建築時,對這個學科幾乎壹無所知,國內也沒有任何專家、前輩的事跡可供參考。
支撐她不畏不懼堅定信念的,只有壹顆滾燙的赤子心,這也是她克服重重困難的重要源泉。
在林徽因的壹生中,建築事業是她永恒不變的人生主題。她的事業軌跡也是新中國建築行業的誕生與發展史、中國古建築的發掘與保護史。
她選擇了建築,並傾其壹生奉獻給她所愛的事業。
她的兒子梁從戒談起母親的真實形象時,這樣說:
“對於古建築,她和父親壹樣,壹開始就是當做壹種近乎神聖的事業來獻身。”
因為熱愛,所以喜歡,因為執著,所以璀璨。
至今,我們還能從老照片中看到,林徽因穿著旗袍,站在佛光寺高高的房梁上,自信而滿足地微笑著。她的嘴角絲毫不見苦難的印記,反而讓人覺得她很輕松愉悅。
在別人眼中灰塵滿布的古建築,破舊不堪,而在林徽因眼中卻是最美的景致,是最珍貴的。
她是個真性情的女子,歲月的苦難磨出了她壹顆鉆石般的心,璀璨而透明。
她的心傲驕如蓮,不畏艱難,壹身正氣。
正像她在《蓮燈》寫的那樣:
“如果我的心是壹朵蓮花,正中擎出壹支點亮的蠟,熒熒雖則單是那壹剪光,我也要它驕傲的捧出輝煌;不怕它只是我個人的蓮燈……”
林徽因又是壹位富有藝術氣息的女子,因為她有壹雙會發現美的眼睛,所以無論走到哪裏,都能將自己的生活變成壹幅圖畫,活出壹首詩,人在畫中,心在詩裏,日子怎能不美?
她的人生有許多面,不管哪壹面,都留下了耀眼的光輝。她最終活成了人們眼中最美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