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古人借物抒情的文言文

古人借物抒情的文言文

1. 借物抒情的文言文 讀後感

原文: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壹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註;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壹。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 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壹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 余泣,嫗亦泣。

余自束發讀書軒中,壹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壹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壹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余既為此誌,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讀後感:

高中時讀歸有光先生的《項脊軒誌》,覺得真是壹篇情真意切,淒婉動人的好文章。如今重讀此文,又不免心生戚戚,不勝淒惶,令人“長號不自禁”!

先生初寫此文時大概在19歲左右,正是躊躇滿誌,為博取功名、實現平生抱負、光宗耀祖而發憤讀書的時候。盡管身處“室僅方丈,可容壹人居”的“百年老屋”,且下雨的時候還“塵泥滲漉,雨澤下註;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然而心中的理想平生的抱負讓他苦中有樂:“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壹個充滿 *** 、奮發向上的讀書郎的形象躍然紙上,讓人為之心潮澎湃;盡管讀書的生活是那樣清苦,陪伴他的只有寂寂的庭階和時來啄食的小鳥,但只要有書作伴,即使是半墻的明月,斑駁的桂影,也讓他覺得“珊珊可愛”。家族的敗落離析、祖上的諄諄教導、祖母和母親的殷切期望,更加激起他立誌於學、學有所成的決心,所以當憶起祖母當年對他說的“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和“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這些話語時,怎能不令他“長號不自禁”!這長號是奮起的長號,這淚水是堅忍的淚水。在先生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眾多讀書人的影子,特別是那種落拓讀書人的影子,而不是那種吊兒郎當掛羊頭賣狗肉紈絝子弟讀書人的影子。

先生補記《項脊軒誌》當在二十多年之後。此時的先生已年屆不惑,這樣的年齡,本應該是功成名就家庭幸福的時候。然而,英雄有失路之悲,誌士有壯誌難酬之苦。這二十多年來,先生命運卻是困蹇不堪。科舉上,慘淡經營,三年壹次的會試,壹連八次都是落第而歸;四十三歲時,失去了最心愛的長子;時隔壹年,又失去了任勞任怨、與己分憂的妻子王氏。先生對妻子有著很深的感情,所以後壹部分的補記全是記自己的妻子。回想起與妻子“憑幾學書”的歲月,物在人亡,睹物思人,怎能不潸然淚下!“吾妻死,室壞不修”,“臥病無聊”,“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看似平淡的敘述,卻隱含著先生撕心裂肺的痛,尤其是那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實乃悲中之至悲,讀文至此,雖不流涕,誰不流涕!

林黛玉的《葬花吟》詩中有這麽兩句:“獨倚花鋤淚暗灑,灑向空枝見血痕。”《項脊軒誌》中的描述看似平實冷靜,實際上卻是歸有光先生面對無花的空枝灑淚而成的文字,此等文字只能壹個人在深夜裏靜讀。

2. 借物抒情的文言文還要有評論

後記 詩潮澎湃 有涯滄海,無涯胸懷。

亂世詩狂,盛世英才。 歷經蒙古鐵騎的瘋狂踐踏;飽嘗滿清胡虜的野蠻奴役;殘遭八國聯軍的槍炮轟擊;忍受日本強盜的燒殺搶掠……壓抑了幾十年,幾百年。

今天,在華夏大地上,終於爆發出壹股強大的生命力,激發出壹種令天下所有炎黃子孫的心靈都為之震撼的東西——這,就是《詩詞三百首》! 讀了《詩詞三百首》,頗有壹種痛快淋漓的感覺,書中有雷鳴,有號角,有虎嘯,有龍吟。好似驚濤駭浪,以波瀾壯闊的氣勢,揭天掀地,席卷而來。

大筆揮舞,鏗鏘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聲,振聾發聵。

自然流露出處在變革時期的求索者“胸懷萬裏世界,放眼無限未來,閱盡千古風流,獨占萬世瀟灑”的豪邁、奔放、樂觀、曠達。 偉哉!《詩詞三百首》。

讀了妳,我們可以觸摸到詩人的高風亮節! 壯哉!《詩詞三百首》。讀了妳,我們可以呼吸到詩人的浩然正氣! ——孫培軍 跋 詩韻悠悠 天地之道,恒久不已。

利有攸往,終則有始。 ——《周易》 《詩詞三百首》真真寫煞,真真寫絕。

不能不讓人們引為知己,嘆為觀止。與其說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壹支前奏曲,倒不如說是炎黃子孫從此走向繁榮昌盛的重要標誌。

她的每壹個字,每壹句話,都是作者強烈感情的噴發。她不單純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後的知識發揮,而且是:作為壹個平民的血與淚的痛苦結晶;作為壹個戰士的生與死的真實寫照;作為壹個學者的靈與肉的慷慨獨白;作為壹個遊子的愛與恨的情感升華。

她叩響世紀之門,奏起時代弦律,歌唱美好生活。最貼切地道出了壹個群體的心靈之聲,最直接地反映了壹代人的精神風貌。

前世不忘,後世之師。讀了《詩詞三百首》,能夠使人想起壹段難忘的歲月。

是為跋。 ——胡莊 再版說明 詩風雋永 華夏文明,精彩紛呈。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詩詞三百首》能夠再版,又壹次向世界證明了神州神韻的源遠流長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無窮無盡,實現了多少人多少年的夢想。

最終使優秀的傳統得到繼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發揚,使偉大的人格得到尊重。簡而言之,是大勢所趨,是民心所向,是眾望所歸。

通過《詩詞三百首》,我們可以體會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艱辛;感受到“吾誌所向,壹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勵”的勇氣;領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裏”的 *** 。 《詩詞三百首》內涵豐富,簡古流暢;深入淺出,厚積薄發;易學易記,易吟易誦。

曾經產生過很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堅定過很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天,我們再壹次讀到她,除了可以盡情享受和驚嘆她的大氣之外,還能夠找回那種久違了的自豪與欣慰,其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是永遠無法預見、不可估量的。

——李正剛 《詩詞三百首》鑒賞: 詩姿妖嬈 太離譜了,太破格了。 太逍遙了,太超脫了。

能這樣無拘無束地釋放自己,是何等的幸福?詩人生活的時代,必然是崇尚人性和尊嚴的時代;詩人生活的空間,必然也是提倡寬松和自由的空間。中國的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中國的詩詞同樣也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詩詞三百首》也不例外。

她對欽定的東西向來就不感興趣,甚至於不屑壹顧。據說康熙欽定的詩律詞譜,執行得最好的是他的孫子乾隆,作過萬余首衙制詩詞,然而這麽“寶貴”的東西,早已被平民百姓和著五谷雜糧消化得壹幹二凈,豈不可惜?《詩詞三百首》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話,寫出了自己想寫的詩,作出了自己想作的詞,本無意標新立異,只是順其自然而已。

釋放也罷,發泄也罷,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有何不可?(雪松) 好詩多磨 天下大眾,和而不同。 童年讀之,童心不平。

壯年讀之,壯誌豪情。 老年讀之,老淚縱橫。

《詩詞三百首》是蹉跎歲月的積累;是豐厚歷史的沈澱;是多彩人生的濃縮;是天地精華的提煉。非智者不能窺其門徑,非仁者不能望其項背。

過去,她是壹座橋梁,壹條紐帶,壹種載體;現在,她是壹種主流,壹種方向,壹面旗幟;將來,她會變成壹段回憶,壹段歷史,壹個標誌。這是不以某個人、或者說某些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王懷軍) 詩心永駐 至柔動剛,至靜德方。 得主有常,萬物化光。

在妳的神韻中,我們獲得了永恒;在妳的聖律中,我們擁有了完美。妳的《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暗香、疏影》淺吟低唱;《日、月、星、辰》交相輝映;《風、霜、雨、雪》含情脈脈;《蘭、梅、竹、菊》嘲世譏俗;《詩、詞、歌、賦》神采飛揚……所有這壹切都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留下了終生難以抹滅的印象。

(徐曉東論《詩詞三百首》) 詩野開闊 獨立不懼,遁世無悶。 水流行險,不失其信。

《詩詞三百首》永遠是人們心目中的藍天、大地、高山、大海。因為妳象藍天壹樣胸懷寬廣;象大地壹樣包容萬物;象高山壹樣堅韌不撥;象大海壹樣吸納百川。

(翟奉勤) 詩境高遠 翩翩不富,皆失實也。 不戒以孚,中心願也。

如果把《詩詞三百首》比作大海,那麽其他各流派的詩則是縹緲在海平面上的壹層霧,盡管霧有著迷人的風姿,有著如夢如幻的意境。但大海自有她洶湧澎湃、浩瀚深邃、無邊無際、包羅萬象的壯觀。

(馬先。

3. 借物抒情文言文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壹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註;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於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

然余居於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壹。迨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 嘗居於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於中閨,先妣嘗壹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嫗又曰:“汝姊在吾懷,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語未畢, 余泣,嫗亦泣。

余自束發讀書軒中,壹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壹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後秦皇帝築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於壹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余既為此誌,後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 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後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後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於前。然自後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4. 類似項脊軒誌的借物抒情思人的古文有哪些

暫時想起六篇感情真摯的古文,但不壹定著重借物抒情。

《祭妹文》,是清代文學家袁枚的壹篇散文,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

《瀧岡阡表》是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代表作,被譽為中國古代三大祭文之壹。這篇文章是歐陽修在他父親死後六十年所作的墓表。

《與山巨源絕交書》是魏晉時期文學家嵇康寫給朋友山濤(字巨源)的壹封信,也是壹篇名傳千古的散文。

《東軒記》是蘇轍的壹篇文章。

《祭十二郎文》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壹篇對其侄十二郎所寫的祭文。文章既沒有鋪排,也沒有張揚,作者善於融抒情於敘事之中,在對身世、家常、生活遭際樸實的敘述中,表現出對兄嫂及侄兒深切的懷念和痛惜,壹往情深,感人肺腑。

《陳情表》是三國兩晉時期文學家李密寫給晉武帝的奏章。文章從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寫起,說明自己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感情,敘述祖母撫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應該報養祖母的大義;除了感謝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傾訴自己不能從命的苦衷,辭意懇切,真情流露,語言簡潔,委婉暢達。

5. 借物抒情有哪些古詩 借物言誌有哪些古詩 分別列舉2個 急用

抒情詩 《錦瑟》——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壹弦壹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萬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己亥雜詩》——清·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秋風清》——唐·李白 秋風清,秋月明。

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敘事詩 《石壕吏》——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

吏呼壹何怒,婦啼壹何苦。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壹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木蘭辭》——南北朝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賣炭翁》——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壹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壹車炭,千余斤,官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壹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送別詩 《別董大》——唐·高適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送元二使安西(壹作渭城曲)》——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思鄉詩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靜夜思》——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雜詩》——唐·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山水田園詩 《過故人莊》——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飲酒》其五 ——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懷古詩(詠史詩)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銷二喬。

《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過華清宮》——唐·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詠物詩 《詠石灰》——明·於謙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顧,要留清白在人間。

《題竹石》——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墨梅》其三 ——元·王冕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言誌。

6. 借物抒情的詩句:

石灰吟 於謙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竹石 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 任爾東西南北風。 比蛇 好向人間較短長, 截岡邀路出林塘 縱然身死尤遺直, 不是偷從背後量 贊梅 冬雪壓枝枝愈堅, 霜刀雕花花更妍; 歷盡三寒含清香; 苦中報春春滿圓。

松 沐風浴寒枝倍堅, 霜凍雪冷本性顯; 狂風摧吹腰不彎, 垂範高潔留人間。 賞竹 天生抱節誌向高, 若谷虛懷淩雲笑; 寒暑往來難改色, 縱有狂飆不屈撓。

柏 地凍風搖蟠龍根, 冰天磨礪鐵銅身; 三九嚴寒還本色, 狂雪霜刀豈奈何? 詠菊 百花雕霜我獨艷, 大誌自是抵風寒; 絲絲蕊蕊系根本, 苦雨淒風不改顏。 竹 素有淩雲誌, 堅韌節節高; 空心滅邪氣, 汗青丹心耀。

梅 嚴冬有春色, 寒中吐清馨; 朵朵抗風雪, 歲歲不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