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1788~1824)是歐洲積極浪漫主義的代表作家。他出生於倫敦壹個沒落的貴族之家。父母感情不和,幼小的拜倫成了他們發泄怒氣的對象,因而,養成了拜倫憂郁、孤獨、反抗的性格。他在劍橋大學接受了啟蒙思想,並開始發表詩集及評論,初露鋒芒。
拜倫
1809~1811年,拜倫第壹次進行漫長的國外旅行,這次旅行,使他了解到南歐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對他的思想和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著名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就是依據這次旅途日記寫成,長詩的出版使拜倫成了英國的風雲人物。他回英國後,集中精力寫政治諷刺詩,攻擊保守黨和英國的貴族資產階級。然而,政治氣候的惡劣和個人生活的不幸,壹方面使拜倫的憂郁、孤獨感和反抗精神增強,壹方面也產生了悲觀情緒。這壹時期的主要作品有《東方敘事詩》、《希伯來敘事詩》等。這些詩以東歐、西亞為背景,塑造了壹些富有叛逆精神,與命運作鬥爭的“拜倫式的英雄”形象:他們同社會尖銳對立而孤軍奮戰,進行個人反抗;他們蔑視社會“文明”,傲世獨立,對前途失望;他們為個人自由和愛情幸福奮鬥的結局往往不是失敗,便是死亡。
1816年,拜倫在英國上流社會的誹謗與打擊下,憤然離國,從此僑居異鄉。在瑞士時,拜倫結識了雪萊,並受到他的樂觀積極的思想影響。拜倫這時創作的《普羅米修斯》、《路德分子之歌》,表現了革命者堅毅的鬥爭精神。在意大利期間,拜倫積極參加燒炭黨人的革命活動,為革命活動提供經費,購買武器彈藥,被推舉為該組織的領導人。詩人從意大利的革命鬥爭中吸取力量,進入了他的創作高峰時期,如哲理詩劇《曼夫萊德》、神秘劇《該隱》和長篇詩體小說《唐璜》都完成於此時。1823年拜倫到希臘參加民族起義軍的活動。他賣掉自己的莊園,毫無保留地用於希臘革命。他親自參加勞動和訓練,總是置身於最危險的地方。長期的奔波和操勞,損壞了他的身體,1824年逝世。他把自己的財產、精力和生命都獻給了希臘的獨立事業。
拜倫以他巨大的文學成就成為歐洲19世紀最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篇洋溢著民主理想和民族解放鬥爭的激情。他是無畏的戰士,也是壹個個人主義者。他的成就對歐洲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