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詩名。南朝梁蕭統從傳世無名氏“古詩”中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題為《古詩十九首》,列在“雜詩”類之首,後世遂作為組詩看待。其中八首《玉臺新詠》題為漢枚乘作,後人多疑其不確。現在壹般認為大抵出於東漢末年,然亦非壹時壹人之作。內容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人的仿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辭海》1999年版)
壹、來源作者
《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文選》,編者把這些亡失主名的無言詩匯集起來,冠以此名。關於《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和時代,有多種說法,有說其中有枚乘、傅毅、曹植、王粲等人的創作。今人綜合考察《古詩十九首》所表現的情感傾向、所折射的社會生活情狀以及它純熟的藝術技巧,壹般認為,它並不是壹時壹人之作,它產生的年代,應當在東漢順帝末到獻帝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間。
二、文學性質
《古詩十九首》,是樂府古詩文人化的顯著標誌。漢末文人對個體生存價值的關註,使他們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建立起更為廣泛而深刻的情感聯系。過去與外在事功相關聯的,諸如帝王、諸侯的宗廟祭祀、文治武功、畋獵遊樂乃至都城官室等,曾壹度霸踞文學的題材領域,現在讓位於與詩人的現實生活、精神生活患患相關的進退出處、友誼愛情乃至街衢田疇、物候節氣,文學的題材、風格、技巧,因之發生巨大的變化。
三、思想內容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政治混亂。下層文士漂泊蹉跎,遊宦無門。《古詩十九首》就產生於這樣的時代,表述著同類的境遇和感受。這十九首詩歌,基本是遊子思婦之辭。具體而言,離情別緒、人生的失意和無常之感,是《古詩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內容。
清人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對此有壹段非常準確的評價說:“《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誌,而得誌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乎?誌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於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以我之懷思,猜彼之見棄,亦其常也。失終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復不知其樂,咋壹別離,則此愁難已。逐臣棄妻與朋友闊絕,皆同此旨。故《十九首》雖此二意,而低回反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者,此詩所以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則人人本自有詩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盡,故特推《十九首》以為至極。”這段話指出了《古詩十九首》所表達的情感,是人生來***有的體驗和感受。如:
表現思念故鄉懷念親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
表現思婦對遊子深切思念和真摯愛戀的《凜凜歲雲暮》、《客從遠方來》和《迢迢牽牛星》;
表現遊士對生存狀態的感受和他們對人生的某些觀念:《回車駕言邁》《明月皎夜光》。
總之,《古詩十九首》所抒發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幾種情感和思緒,是“人同有之情”。因而,這些詩歌能夠永久地感動人,千古常新。同時,它以藝術的方式,表現士子的社會境遇、精神生活與人格氣質,並由此透視出漢末社會生活的壹個側面,有相當重要的認識意義。
四、藝術特色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從樂府民歌汲取養料,滋養自己的創作。他們有感而發,決無虛情與矯飾,更無著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渾成的藝術風格。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中就這樣概括《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色:“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
1、意味無窮。遣詞用語非常淺近明白,“平平道出,且無用功字面,若秀才對朋友說家常話”,卻涵詠不盡,意味無窮;
2、質樸自然。從情感說,《古詩十九首》感情純真誠摯,沒有矯揉造作;從藝術表現說,它的寫境用語好像都是信手拈來,沒有錯采鏤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詩境。
3、情景交融。《古詩十九首》所描寫的景物、情境與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過或白描、或比興、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渾然圓融的藝術境界。
4、語言精練。《古詩十九首》語言淺近自然,卻又極為精煉準確。傳神達意,意味雋永。
此外,《古詩十九首》還較多使用疊字,或描繪景物,或刻畫形象,或敘述情境,無不生動傳神,也增加了詩歌的節奏美和韻律美。
《古詩十九首》的出現,在中國詩史上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的超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為後人師法,幾至形成模式。它的藝術風格,也影響到後世詩歌的創作與批評。就古代詩歌發展的實際情況而言,稱它為“五言之冠冕”、“千古五言之祖”是並不過分的。
五、《古詩十九首》的時代特點
《古詩十九首》壹身而兼有“風余”與“詩母”這兩個特點,實際上說明了它在古典詩歌從前古至中古(以漢末建安年間為分界)的重大轉換中處於樞紐地位。
前古時期詩歌,從審美角度考察,無論是《詩經》、《楚辭》、漢樂府詩,都是壹種樸厚的自然美,是作者心聲的自然表達,較少修飾雕鑿,作為文學作品,它們可以稱作不自覺的文學作品。用唐代釋皎然的話來說就是“天予真性,發言自高”,在這十九首詩中已經可以看到煉字鍛句,謀篇布局的種種跡象,用皎然的話來說是“始見作用之功”;另壹方面,又不同於漢賦之雕琢鋪張,膚廓無真意,而始終如詩、騷壹樣以情意之表抒創作的中心。這樣它就在實際上開創的中古詩才情並重,以氣馭才,以才達氣的優秀傳統。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無名氏古詩越來越為詩人與論詩家說重視,陸機始擬之,劉勰、鐘嶸復倡之,以為“實為五言之冠冕”(劉勰語),而至昭明太子蕭統,取其文學性尤著之十九首,集為壹組,成為後世五言古詩之楷法。
相關資料2:
壹、《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征
《古詩十九首》的作者為中下層文人,有著較高的文化素養和實際生活的深切感受,藝術上汲取了樂府民歌的營養,又在表現方法上接受了《詩經》、《離騷》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在作品中形成了平易淡遠的獨特藝術風格,使之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早期抒情詩的典範。不少論文從藝術形式、創作態度、抒情方式、修辭技巧等方面總結《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征。倪其心將《古詩十九首》的風格概括為:深入淺出的藝術構思,富於想象的比喻手法,情景相襯的描寫技巧,如話家常的平淡語言,融合在壹種直抒感興、曲盡衷情而委婉動人的獨特風格之中.
抒情方式。《古詩十九首》用淺貌表現深衷,用短語表現長情。潘嘯龍結合具體篇章,論述了《古詩十九首》“婉轉附物,怊悵切情”,並加以延伸和具體化,認為“外在的抒寫方式如長期托擬、遙映、交鳴、正筆反用手法取得“喚得醒、點得透”的藝術效果。劉躍進從抒情方式的轉變、獨立精神的尋求上,指出《古詩十九首》呈現壹種低回要眇的美學風貌,它按情感起伏的節奏剪裁詩思,讓讀者從各個側面去領悟詩人的情思。抒情方式是網狀的復合的,給讀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間。總之,真情是抒情詩的靈魂,不少作者從抒發真情實感的盡度審視《古詩十九首》的“愛情篇”、“友情篇”、“人生篇”,認為詩人向往真摯的愛情,渴望真摯的友情,追求真實的人生,在清新優美的詩句裏,在低沈感傷的情調中,回蕩著人間真情美的主旋律,閃動著詩人坦誠純真的心靈。
二、美學風格。
探討《古詩十九首》的美學思想、審美特征和審美意象成為壹個研究的熱點。鄧喬彬先後發表兩篇從美學的角度研究《古詩十九首》論文,他認為《古詩十九首》對生活現象作了準確深刻的本質概括,體現出“美是生活”的精神。它不同於漢大賦對生活的遊離,而是與生活的統壹,且在表現生活美之中,創造了藝術美,達到了生活美與藝術美的統壹。並總結出了《古詩十九首》驚心動魄的真情美、渾厚樸實的自然美、意境渾融的整體美,對我國詩歌美學的積極作用是不可置疑的。盛樹屏又總結出了《古詩十九首》的重復變化的節奏美、整齊規範的形式美。此“五美”是對《古詩十九首》美學意蘊的比較全面地概括。劉迪才對詩中動物、人物、時間、空間等九種典型的意象加以審美觀照,發現詩人目前之象無不成為詩人心中之意投射的對象而深深烙上詩人主觀情感的痕跡。從意象與詩中呈現的情感氛圍中透視出詩人的靈魂。
三、語言特征。
《古詩十九首》深衷淺貌的語言風格,體現在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豐富的表現力的爐火純青的語言上。它具有樂府民歌樸素自然的優點,質而不野,淺而不露。不虛矯晦澀,不閃爍其辭的情感表達方式等等,是許多論文反復重復、極力稱道之處。趙敏俐的觀點具有代表性,他把《古詩十九首》的獨特的藝術風格總結為:是情真意切的藝術,是文人抒情詩的典範。既有樂府歌謠的純真,又有文人詩的文雅,不過於粗野,也不過於雕琢,質樸而自然,純真而高妙,在追求思想表達的暢通無阻中,自然把自己的文化修養融入全部情感之中。
四、《古詩十九首》在文學史上地位
近20年的中國文學史在論及這壹問題時,大多是把它和《詩經》、《楚辭》、《漢樂府民歌》等進行比較研究,或側重比較它們反映社會生活的深刻程度,或分析它們產生的社會基礎、政治思想、文化氛圍;或評論它們的創作態勢、語言特色、藝術風格等。概括起來,《古詩十九首》在以下四個方面奠定了在我國詩歌史上的地位:壹是它繼承了《詩經》以來的優良傳統,為建安詩風的出現作了準備。二是它是漢代詩歌由民間文學過渡到文人創作出並現繁榮局面的壹個重要轉折點。三是它將五言抒情古詩發展成為壹個獨立的體系。四是它為五言詩的進壹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的出現,標誌著文人五言詩的成熟。它嶄新的詩歌形式及圓熟的藝術技巧,為五言詩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我國詩歌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葉幼明得出的結論是:《古詩十九首》是我國詩歌由“言誌”向“緣情”的方向發展的開端,由敘事向抒情方向轉變的伊始。《古詩十九首》盡情地毫不掩飾地抒寫個人情懷,為我國古典詩歌開拓了新的描寫領域。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開創的比興系統。[38]趙敏俐認為《古詩十九首》在藝術形式上為文人五言詩的創作開辟了壹條新路,也創作了壹種雅俗相間的文人五言新詩體。這壹抒情詩的藝術典範為魏晉六朝詩歌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張亞新則專門論述了《古詩十九首》為建安詩歌的繁榮所起的啟示、示範、和推動作用。它在體裁方面為彬彬之盛的五言詩黃金時代建安文學的到來做好了準備,它直面人生的現實主義創作也直接開了魏晉文學的先河。
綜上所述,20世紀《古詩十九首》研究有繼承,有發展,有創新。但是也可以看出,交叉重復研究多,獨具特色、有重大突破的少。關於《古詩十九首》作者及寫作年代、思想內容、表現主題、藝術特征,盡管經過了近壹個世紀的探索,仍有很多研究課題。如對《古詩十九首》的人性復歸、生命意蘊、時間意識、時空感悟的研究正成方興未艾之勢。對21世紀《古詩十九首》研究,曹旭提出了較為明確具體的意見:壹是材料的收集,將隋樹森未收集到的資料(各種古詩選本、後人擬詩、歷代詩話評論、各種專著中等)盡量搜羅完備;二是資料的整合工作,把詩歌的意象的層面、意義的層面、體式的層面、風格的層面結合起來研究;三是更新觀念,豐富研究方法,拓寬視野。我們相信21世紀的研究者會繼往開來,使《古詩十九首》研究呈現出新的氣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