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史論文參考範文篇1
淺析對中國古代文學史的理解
文學史壹詞的復雜性,是近年來學界每有討論的問題。就這個詞的全部含義來講是指文學自身的純客觀的生成與發展的歷史,壹些學者稱為文學史的?本體?,還有壹些學者稱為文學史的?原生態?。在我們對文學史進行直覺性的想象時,我們意識到這種文學史的?本體?或?原生態?是存在的,並且它有壹種純客觀的性質。科學的文學史研究,把向文學的真實的歷史逼近作為研究的壹個終極目標,並且也將此作為判斷某壹文學史研究成果的價值高下的壹個標準。但是,?原生態?和?本體?事實上只存在於直覺的想象與邏輯的思辨中,實際存在於人們的認識與闡述中的文學史,最直觀的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種種以?文學史?為題的著作,它們事實上是通過壹種認識體系構建出來的。
文學史的這種性質甚至在它處於史料狀態時就已經體現出來了,這些史料即保存至今的文學作品和壹些文學史的文獻,都是經過自然與人為的選擇的結果,都是經過敘述的。另外就產生文學的歷史文化背景來看,我們所依賴的也多是歷史學家的成果。所以,真正意義上的原生態,早已成為歷史的東西,無法復原。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所把握住的文學史,無淪是零星的還是系統的,無不是進入我們的自身的認識領域的東西,即構建出來的東西。文學史越系統、越宏觀,它的構建的性質也就越突出。
中國古代文學史理論的敘述首先得提及孔子。孔子的《春秋》是我國古代第壹部私人撰寫的史書,司馬遷認為《春秋》是孔子根據魯史舊文?約其辭文,去其煩重?整理而成,主要記載政治事件和人物活動。《春秋》對文學史論的貢獻至少有二。壹是它按年、時、月、日記載史實,後世編年史基本上沿襲此法,這對後人撰寫編年體文學史、作家年譜、文學大事記等類型的文學史著影響久遠。二是《春秋》於客觀記事之中?寄其微言大義?,故有?春秋?筆法之說,對後代學者撰寫文學史影響極大。
有當代學者認為:?新文學史既然是史,又與現代政治有那麽密切的關系,研究中就必有禁忌,因而要有精神準備,在史德遇到考驗時,能夠站穩腳跟。古時所以創造了?春秋筆法?,就因為在不讓講真話的時候,可以隱蔽地講真話?,川。孔子的《論語》提出?十世可知?即以往知來、以見知隱的歷史觀,?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印的進化論思想,?不以人廢言?即的治史準則,都是中國古代文學史理論的重要內容。孟子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川,?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誌。以意逆誌,是為得之?明,知人論世、以意逆誌已成為歷代文學史研究的原則與方法。
魏晉南北朝是文學自覺的時代,文學相對於其他學術或學問獨立出來,確立自身的價值和範圍,初次形成清晰獨立的文學概念,出現了較為完整、自成體系的文學思想和觀念。魏晉南北朝也是文學史研究自覺的時代,主要標誌有三個。
壹是史書中立《文學(文苑)傳》。範嘩的《後漢書》在《儒林傳》外別立《文苑傳》區分出儒學與文章之學的不同。蕭子顯在《南齊書》中立《文學傳》,並在傳後撰寫壹篇長論,敘述屬文之道及文章體變。此後《文學(文苑)傳》便成為多數正史沿用的通例。
二是出現研究文學史的專論。摯虞的《文章流別論》對文學體裁專門考察其源流,分別其特征,概略而全面、條理化地勾劃出文體發生發展的歷史線索,是壹篇文體史研究專論。鐘嶸的《詩品》探討五言詩體的源流變化,把品詩與辨流結合起乘,在對作家品評時都把每位詩人放人這種詩體、題材和表達方式的繼承源流關系之中。《詩品序》史論結合,既系統闡發他的詩歌理論,也概述了五言詩的發展歷史。鐘嶸品評作家作品的優劣雖然也有不少涉及社會因素,但大多是以審美因素為標準,他提出並推祟詩歌創作的?滋味?,以為?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顯示出鐘嶸的文學史觀的審美傾向。
三是出現了專門的文學史論。《文心雕龍》中的《通變》、《時序》是論述文學發展的文學史論專篇。《通變》被作者歸之於?剖情析采?的創作論,實際上是從文學自身演變的歷史來探討文學發展規律,作者概述歷代文風的衰變之後,從文學創作自身尋找原因:?競今疏古,風味氣衰也?,爭相模仿現代的而忽略借鑒古代的,是造成文風黯淡文氣衰落的原因,如何解決文學發展中出現的這類令人優慮現象,劉娜認為:?斟酌乎質文之間,而隱括乎雅俗之際,可與言通變矣?。文學的生命力在於革新,?通變則久?,但革新之時必須註意繼承,壹方面要?變?,壹方面要?通?,這樣,文學的發展才能充滿活力,?舊新其業?。《時序》論述文學發展與時代社會的關系,是壹篇嚴格意義上的完整的文學史論。劉敘述了?蔚映十代,辭采九變?的文學發展歷史,考察了文學演變與歷史社會狀況的關系。如文學受政治教化的影響:?歌謠文理,與世推移,風動於上,而波震於下者也?。又如,文學受包括學術風氣與文化氛圍的世情的影響。屈原、宋玉等人的瑰異文思與艷麗文辭?出乎縱橫之詭俗?;建安文學由於當時?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誌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的;東晉由於清談風氣的影響,時勢雖極艱難,文辭卻寫得平靜寬緩,?詩必柱下之旨歸,賦乃漆園之義疏?。劉聰在《時序》中還涉及到影響文學發展的其它因素,見解應該說是相當深刻的。
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學科建設既要確立它自己的獨立地位,還要確定它本身的系統的內容。作為壹門學科,中國古代文學史應該有更深的層次。它應包括斷代文學史、各體文學史、文藝批評史和文藝思潮史等。此外,中國古代文學史還應當有自己的輔助性學科。初步想來,至少應有如下幾項:
(1)文學史文獻學。它是為文學史研究提供資料的,是整個文學史研究的基礎,包括兩方面的工作:壹是整理和校勘作晶、作家傳記材料和其它背景性材料等第壹手文獻,二是對有關古代文學的研究成果以及已有的文學史研究成果進行摘編和分類,以備索引和參考。
(2)文學史方法論。它屬於文學史研究的基礎理論,從理論上總結以往的文學史研究的經驗與教訓,註意文學史研究最新成就在方法上的特點,並評介不同學派的研究方法,引進國外文學史研究的最新思潮,不斷探索既體現人類思維和現代科學理論的新成就,又適合於中國國情和古代文學史實際的研究方法。對文學史學科特點的探討,也屬於方法論的範圍。
(3)文學史編纂學。它專門研究文學史著作的敘述方法與編纂體例。諸凡記傳體、編年史體或?分體合編?式、?時代為綱作家為序?式等不同體例,都要分析其優劣、比較其高下,然後為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到最適合的敘述方法。
綜上所述,文學史有其不可靠性。如前所說,而許多原始記錄已經不復存在,文學史是人寫的,而且是被不同時代不同的作者所創作。人無論希望自己立場多麽公正只要是人都會有自己的主觀思想,並且會受到當時的社會文化所影響因而無論是再好的史學家,其所記錄的歷史都會帶有其主觀意向,都會與真實的歷史有偏差,而且在歷代傳抄學習中,因所讀之人與成書時的時代不同,知識程度不同,以及普遍存在的誤讀現象,可以說?文學史?即為?人學史?。
然而,因為事物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前人寫的文學史終究是給後的人所看,前人有的主觀意識在後人身上同樣能找到,前人所做過經歷過的事情後人未必就不會去做去經歷。相反,許多後人所做的事情在前人那都能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記錄。正如無論時代如何發展,朝代如何更替,在中國可追溯的近三千年歷史中,中國文壇幾乎每個朝代都會發生文藝復古運動,每次復古運動之後又會有更激烈的新思想新文化爆發。因而文學史又有其可靠的壹面,畢竟前人還是留下了不少文字作品,白紙黑字還是有根可尋的。
如果可能,在編撰中國古代文學時,應該同時關註不同朝代同壹文學運動或者相似的文學改革(如觀察不同朝代但同樣都發生過的?復古?運動),以此作為對比,相互對校,從中發現它的規律或者謬誤,這樣大概更有利於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構建。
參考文獻:
《試論中國古代文學史的學科建設》 張弘 社會科學輯刊 壹九八六年第壹期
《中國古代文學史理論述論》 佴榮本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7年第5期
《中國古代的文學史構建及其特點》 錢誌熙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 ASPT來源刊 CJFD收錄刊 文學遺產-二三年第六期
古代文學史論文參考範文篇2
試論古代文學史課中的師生互動
摘 要:中國古代文學史課要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提倡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在知識與能力方面教學相長、情感上互相感染和觀念上相互碰撞,從而提高教學效果,達到培養理論和知識紮實、具有較高鑒賞、分析和創造能力的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古代文學史課程師生互動
近年來,課堂中的師生互動在高校的教學改革中越來越多地受到重視,甚至成為教學效果評價的壹個重要指標。中國古代文學史課是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幹課程,課程內容涵蓋上自先秦下至近代的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的文學遺產,歷來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即教師講授,學生聽與記的方式進行。教學內容上,采用文學史知識與作家作品介紹相結合的方法。但在實際教學中這種?填鴨式?教學方式越來越不能被學生接受,教學效果受到極大影響。筆者在在教學中,借鑒同行的教學經驗,嘗試引進師生互動的方法取得了壹定的效果。筆者認為古代文學史課的師生互動主要體現在教師與學生在知識與能力方面的教學相長、情感的互相感染和觀念的相互碰撞三個方面。
壹、知識與能力的教學相長:傳授正確的知識這是古代文學史課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開闊的文化視野,尤其是培養學生對經典作品的審美能力、感悟能力,增強人文素質,是古代文學史課的壹個較高目標。實現以上的目標首先要學生有學習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就需要突破傳統授課方式。
改變?滿堂灌?、?填鴨式?的進課堂教學模式,采用讓學生參與到講課環節中的課堂結構方式,即提前將要講授的課堂內容提煉出幾個典型問題布置給學生,學生圍繞相關問題查閱資料,撰寫出發言或講授提綱。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所設計的問題采取不同的課堂教學形式。如討論(或辯論)式、教師(或學生)答辯式、案例分析式及學生主講教師總結式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這樣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做進壹步深入的理解、分析,同時促進教師自身的業務進步,因為教師要花比傳統授課方式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備課,以準備問題的設計和課堂中學生有可能提出的各種問題的解答。
如在講《史記》文選時,學生對《項羽本紀》和《李將軍列傳》做了大量的查閱文獻的準備,分小組做了幻燈片,對作者及其思想和藝術成就,傳主的生平事跡及歷史評價、作者藝術特色等都有獨特的分析、講解和討論。學生也對壹些不清楚的問題提出來請老師解答。對師生來說,都是壹個促進和提高的機會。教學相長,收獲很大。
二、情感的互相感染:古代文學史課的師生互動,應是在情感層次的互動。文學是人的文學,歷代的經典作品中往往蘊含著深厚的人生情感與深刻的生命感悟。壹部古代文學史也是壹個民族的性格和情感形成發展的歷史。通過對文學史的學習、對文學作品的閱讀,領悟凝結於其中的個人與民族的信仰情操精髓.對於陶冶接受者的精神品位與人文素養,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作用。
古今社會文化背景和氛圍不同,今人思想感情、心理結構、感知世界的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情感方式等與古人有較大差異,學生不可避免地對古代文學感到隔膜,他們常常不能很好地理解古代人的所感、所思,對古代人的生活、對古代文學普遍缺乏興趣。作為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高尚的人格。
無論是壹個作家的生平創作、壹種文學現象的出現、壹種創作方法的產生和更新等都離不開特定時代的人。這就要求教師要掌握大量史料,要非常熟悉史料,以致爛熟於心,在向學生講解之前要預先轉化為自己呼之欲出的感性體驗,用帶有情感色彩的語言進行描述與講解,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般的現場感。在對作家作品進行講解時,采用壹種領悟式的體驗閱讀與理解方式,盡量避免理性的拆解與分析或直接的結論宣導有可能帶來負面效應,避免損害作品情境的渾融和圓滿或對作品及作家真實感情和主旨的片面理解。重在實踐壹種獲得結論的過程,從而使學生在富有情感的環境感召下,激發學生自身對作品情感體驗的認同。
如在講魏晉南北朝文人的名士風範產生的時代背景時,學生對阮籍、嵇康等名士的言行覺得可笑、不可理解。講授中引用大量數據和事例分析,並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事例做類比,用富有情感的語言論述這壹時期?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史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於智慧,最濃於熱情的壹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壹個時代?。使學生從理性和情感上認同當時文人的特異言行的合理性。
再比如古代文學中有許多思鄉思親的名篇,講授時調動學生的人生經歷,聯系作品產生的具體背景,使學生對作品能從內心深處產生***鳴。
情感互動應貫穿於古代文學史教學的始終,可以是對祖國燦爛文化的款款深情,也可以是對某壹文學現象的慷慨敘述,還可以是對某個作家境遇的深切同情擬或是對某部作品的深情解讀,等等不壹而足。教師在教學中的情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激發學生學習和研究的興趣,使教學效果成倍提高。
三、觀念的相互碰撞:古代文學史教學對於人文精神的發掘的意義在於傳統生命精神對現代生存的啟迪。古代文學史教學既要引領學生走入過去,重新體驗文學作品本身所達到的人文境界,又要走出來立足當下,讓學生自身的人文精神感受融入文本所傳達的人文意義境界。而在教學過程中以當下意識闡釋經典文本新的價值內涵與精神意義時.既是對於古代文學作品的重塑又是壹種有生命力的傳承。
由於古代文學的含蓄蘊藉的特質,歷代文論的繁復和時代的遠離.今人的價值觀與古人之間存在分歧、斷裂甚至背離,使得當下教學環境中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意義與精神的理解趨於復雜。在教學中會出現師生間觀念上的矛盾,作為教師不要害怕和回避這種矛盾,在寬松的氣氛中,耐心平等的與學生進行對話,在這種觀念的碰撞中,既可以修正學生的某些偏激、膚淺、片面甚至錯誤的觀念,也可使教師更接近當代學生的思想和精神世界,某種程度上也為教師修正某些落後於時代的觀念提供了契機。
這樣的觀念碰撞在古代文學史課的教學中甚為多見,如對屈原之死的評價、對杜甫?忠?的看法、對古代文人仕與隱的分析、對文以載道的論點的評論等等,教師可適度引導,但不必急於將所有問題均在課堂上找到答案,有些是在目前理論界尚爭議的問題,或在課堂上不能壹下解決的問題,可留下存疑,讓學生帶著疑問進壹步深入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吳小如.關於怎樣學和教中國文學史的問題[J].文學遺產,1991,(3).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妳喜歡:
1. 古代文學論文範文精選
2. 古代文學史論文
3. 淺談古代文學研究論文範文
4. 古典文學論文精選範文
5. 淺談古代文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