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臺灣新詩誕生的原因是什麽?

臺灣新詩誕生的原因是什麽?

臺灣新詩誕生的壹個主要原因是,抗日民族解放鬥爭的呼喚。臺灣自1895年割讓,反對日本占領的武裝鬥爭此起彼伏,三日壹小戰,五日壹大戰。曠日持久而無後援的抗日戰爭終因寡不敵眾,犧牲慘痛,不得不在梁啟超的建議下,由武裝抗日轉為非武裝抗日。非武裝抗日中文學成了主力軍,臺灣新詩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臺灣最早出現的新詩,是追風(謝春木)1923年5月創作的《詩的模仿》四首(《贊美番王》、《煤炭頌》,《戀愛將茁壯》、《開花之前》),發表於1924年4月10日出版的《臺灣》雜誌上。這雖是用日文寫成,但並不影響它成為臺灣泥土中長出的第壹叢詩苗。雖然這是第壹叢詩苗,但它並不孤單,它剛剛拱出土層,其他詩苗也如雨後春筍鉆出地面,和追風的《詩的模仿》壹起成為第壹批拓荒的勇士,裝點子臺灣詩壇春天的詩人和作品,主要有:施文杞的《送林耕余尹隨江校長渡南洋》(《臺灣民報》1卷12號1923年12月)、《假面具》(《臺灣民報》2卷4號1924年3月)。楊雲萍的《桔子開花》(《臺灣民報》2卷7號),《這是什麽聲音》(《臺灣民報》2卷15號)。張我軍的《對月狂歌》、《無情的雨》分載《臺灣民報》2卷8號1924年5月和2卷13號1924年7月。由楊雲萍和江夢華創辦的中文刊物《人人》雜誌,於1925年3月舉行了臺灣文學史上首次新詩征文比賽,選出十余家詩20首,在該刊第二期發表。張我軍的詩集《亂都之戀》於1925年12月在臺北出版,《臺灣民報》於1926年11月征集新詩,獲詩50余首,經評選,崇五、器人、黃石輝、黃得時、沈玉光、謝萬安等人的10首入選。這是臺灣第壹次評選詩的活動。新詩誕生初期,在《臺灣民報》上發表詩作的詩人還有賴和、楊華、虛谷、澤生、縱橫、楊守愚等。這些詩人中張我軍、賴和、楊華的詩歌創作成就最高。張我軍的《亂都之戀》是描寫他早年在北平讀書時,與同班同學羅心香的愛情故事。亂都,是指1923年前後正值奉直軍閥混戰,人心惶惶的北平。該著在描寫作者戀愛受阻,雙雙私奔,抗擊封建婚姻,爭取婚姻自由過程中,表現出的不屈鬥爭精神,和作為壹代五四新青年的新思想、新行為。詩的情感真摯,行文明白流暢,但有直白和直露之弊,這是新詩幼年期的通病。賴和是個風暴型詩人,他的詩是號角和吶喊,充滿戰鬥激情。他的代表作《覺悟下的犧牲》、《南國哀歌》、《低氣壓的山頂》充溢著時代精神和革命氣概。他大氣磅礴地號召人們起來變成革命狂飈,去毀滅那舊世界,為革命歡呼,為人類祝福。賴和的詩是典型的革命者之歌。楊華是臺灣新詩奠基初期最卓越的詩人之壹。他的詩是與貧病和民族敵人交戰中的產兒。如果說賴和的詩是高亢的戰歌,楊華的詩則是淒滄的控訴;賴和的詩是擲向敵人的利劍,楊華的詩是抽向敵人的鞭子。他的《黑朝集》五十三首,是他人格的體現。詩人以大海之黑潮暗示日本人入侵的黑潮,黑潮雖然兇險,但中國人不會向黑潮屈服。中國人的反抗是新生之火:“只要是新生的火/她便能燃起已死的灰燼”。楊華曾因參加抗日活動被日本人逮捕入獄,並在日本人的迫害下活活餓死,但他的中國人的誌氣永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