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壯族民歌的民歌

壯族民歌的民歌

形式上

壯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腳歌、排歌、散歌等。排歌為壯族詩歌的自由體,每詩只詠壹事,有時長達 300多行。長篇敘事詩比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馬骨胡之歌》、《六丘和達七》、《莫壹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現形式較為特別。它不是以敘事方式講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領主的兼並戰亂作為背景,通過抒情的對唱表現壹對男女青年悲歡離合的感情。四句壹組,相互問答,拆開來是獨立的抒情詩,連綴起來又是壹首有頭有尾的故事詩。

內容上

壯族民歌浩如煙海,種類繁多,從內容和形式來看,主要有古歌、敘事長歌、生活歌、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情歌、童謠等。壯鄉民歌多,但傳唱之時都要遵守約定俗成的禮儀規範,不能瞎唱亂唱。特別是時政歌、儀式歌和情歌,在什麽場合唱是有規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圩裏可以盡情地唱,而在家裏,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裏就不能唱。儀式歌中,祭祀唱什麽,婚嫁唱什麽,喪禮唱什麽,都是絕對不能顛倒亂來的。連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壯族傳統音樂主要是各種山歌調。壯族山歌由於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對山歌有不同的稱呼:歡、西、加、比、論等五種。在壯族地區,每壹個區或鄉都有好幾個調子,其中有敘事用的平調;有抒發歡快情緒的喜調,等等。據粗略統計,各地不同調子加起來達1000種以上。這些山歌調雖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其旋律與歌詞相結合,能在聽眾中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除了單聲部民歌,還有雙聲部和三聲部民歌。山歌調的演唱方法,有獨唱、重唱、領唱、合唱等方式,無論是支聲式、和聲式或者復調式,都豐富多彩,別具壹格。其中富寧皈朝山歌調、靖西馬隘及漢隆山歌調、田陽古眉山歌調、馬山山歌調、環江山歌調,尤其著名。 歌圩

壯族人愛唱歌,不僅平時唱,家裏唱,而且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或“歌節”。歌圩的日期主要在農歷三月初三,但在春節、四月八、中元節、中秋節以及婚嫁、滿月、新房落成等喜慶吉日也都形成歌圩,有時甚至在趕集的路上也形成臨時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裏,主要吟唱傳授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等。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歌節,俗稱“歌圩”。所謂歌圩,意思是野外坡地的集會。節日期間,青年男女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匯集在壹起,女孩子三五成群,男青年四六結隊,他們相互對唱,壹唱壹答,從白天唱到晚上,從晚上唱到天明,有時幾天幾夜,歌聲不絕。

歌圩的來歷,據傳說古時候有壹年大旱,田中的禾苗都快枯死了,人們萬分焦急,便聚集在壹起敲鑼打岐,唱歌求神,求天下雨。不幾天,天果然下起雨來,這壹年,人們獲得了大豐收,於是便認為唱歌可以樂神,可以免除天災人禍,所以遇到災難時,便聚集在壹起唱歌,這種儀式慢慢地就發展成歌圩。每當歌圩之期,善於唱歌的青年男女,除唱歌樂神之外,自然地唱及相互之間的愛慕之情。就像壹首山歌中唱的,“天旱廟中去求神,妳盼雨來我盼晴(情)”,這樣壹來,歌圩又漸漸變作以歌唱愛情為主了。

按傳統習慣,歌圩要舉行3天,三月初三是歌圩的始日,這壹天家家都要吃用三月花、楓樹葉等植物染成的五顏六色的飯。據說這是吉利的象征,吃了它可以使人像樹本花草壹樣興旺發達,健康長春,到了中午12點,舉行歌圩開臺式。在歌圩中,壹對對青年人,無論對方是怎樣素不相識,各處異地,只要是怠中人,唱上壹支“引路歌”,立時就會在山坡上、溪水旁展開壹場對歌的持久戰。

高高棉山壹朵花,

香過福龍到宜山,

有心想把花來來,

爬山涉水不怕難。

歌的閘門打開後,整個棉山沈浸在歌的迷戀之中,無論妳走到那裏,都可見壹對時青年男女用心對歌在比聰明、智慧,因為對歌中壹旦被對方唱倒,那是十分丟人的事情。三月初四,是歌圩的高潮。男女青年通過唱盤歌,來盤問身世,最終達到互相了解和表示真正的愛情。剩下的最後壹天,定情的壹對對互贈禮物,唱起“送別歌”,等到明年歌圩再相會。三天歌圩,唱三天情歌,由此可見,情歌是壯歌中最主要的壹部分。壯族情歌非常優美動聽,常采用比喻、暗示、影射、襯托和雙關語等手法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和態度。他們唱花歌、育花歌、果歌、烏歌、蝴蝶歌等,用歌唱蟲魚鳥魯、贊頌草木山川、描繪各種花卉和星星月亮來表達彼此愛慕之心,互相傾吐友情,***同培植愛情之花。往往經過“初遇歌”、“試探歌”、“對問歌”、“初戀歌”、“深交歌”,最後“定情歌”,定情後要山盟海誓。唱完了山盟海誓,就要分手了,於是雙方約定下壹次相會的時間和地點,同時還要再三囑咐對方分手後要恪守信誓。唱完了“約會和囑咐”,就真的要分手了,雙方依依借別,難舍難分,唱起“送別歌”。

歌圩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面的。但歷史上壹直以青年男女通過公開聚唱來選擇婚配為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們便盛裝艷服,三五成群地來到歌圩場,通過歌唱顯示才能,披露心聲,交流思想,找尋自己的意中人。歌圩上,對唱是主要的活動方式。對唱是壹對壹對進行的,當壹對男女青年對唱的時候,雙方的朋友都圍在身旁相助,甚至還有歌師在旁出謀劃策。對唱的程序是非常復雜而嚴格的。壹般來說,從初交到初步確定戀愛關系,要經過下列對唱階段:引歌、初會歌、大話歌、初問歌、盤歌、贊美歌、追求歌、初戀歌、結交歌、定情歌、贈禮歌、囑別歌,等等。各個環節相對獨立,又環環相扣,緊密相聯。每個環節的歌都很長,很豐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幾天幾夜。

歌會

歌會與歌圩有所不同,大概是從歌圩派生出來的。歌會的會期不壹定,只要有需要,隨時都可以進行。參加歌會的人數多者上千,少者三二十。歌會上所唱的歌,主要是以表現壯族人民變革社會、變革生活的思想激情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為主題。其內容大體從開篇歌開始,進而到獻歌、賽歌、評歌、和歌、學歌、團結歌等。參加歌會的壹般是對時政有所感的成年人。 格律

壯族是嶺南土著古代越人的後裔。壯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用唱歌來表達情感,表現生活的傳達室統,“歌圩”就是這壹傳統的集中體現,壯族民歌的音調由於方言土語的差異造成民歌音調色彩的變化,形成南路、北路、中路、等不同風格。壯族民歌以詞不達意的格律分類可分為:歡、加、西、比、倫。

“歡”:字數上有五言、七言、五七言嵌句和雜言等;從句數上講有四句、十二句和不定句等幾種;其中主要特點是押腰腳韻;

“加”:基本形式為七言四句,其主要特點是押腳韻;

“西”:長於敘事性的長歌,壹般以六、八或十二句為壹段,押腳韻;

“比”:格式比較自由,不限於押腰腳韻,有五言、七言兩種;

“倫”:其格式多為五、七言句型加襯句,句數不定;句式特點

音階

壯族單聲部民歌大多有兩個或者四個樂句構成,常用徵調式、羽調式、宮調式、商調式;壯族民族的主要特點:

1.主要采用五聲音階和四音音列,三音列也常見。其四音列主要為三種:宮、商、角、徵、(羽):強調宮、角和角、徵的三度進行;(徵)、羽、(變宮)、宮、商、角:強調羽、宮、角三度進行,落音為羽或宮。添加徵成五聲音音階,但徵僅為經過或者輔助音;加變宮只為增加色彩;(變徵)、徵、羽、宮、商、(角):強調商、徵、羽,多結束於證,也可結束於商。加變徵為加強徵的穩定和傾向:加角常為商的輔音;

2.多聲音樂中多采用支聲復調的手法,各聲部音樂形象統壹。對大二度的運用是其和聲方便的重要特點,結束往往也是由二度向同度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