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家》讀後感

《家》讀後感

 當品讀完壹部作品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不能光會讀哦,寫壹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麽要求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關於《家》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家》讀後感範文篇1

 家是什麽?家是王維《雜詩》中“來日綺床前,寒梅著花未”的那朵寒梅;家是李白《靜夜思》中“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那輪明月;家是馬致遠《秋思》中的“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腸;家是李白《春夜洛陽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那撩人的夜曲;家是張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夜半歌聲;家是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似箭歸心;家是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它在我們生活中是十分熟悉的,也是分親切溫暖和睦的。然而在巴金小說《家》中高覺新壹家卻是每天都在明爭暗鬥,是為了爭奪那點家產,正面以笑臉對著家人,轉身卻是在暗地裏說對方的閑話……這樣的家,還是家嗎?

 在巴金的《家》中,大概可以分為兩大類:壹種是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壹種是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子弟。就拿“覺新”來說,他就是那些逆來順受孝順子弟,他“父親”自作主張讓他和現在的“大嫂”結婚,他心中雖不願意,因為他愛的是“梅”表妹,但他不敢為自己的愛情去爭取,只是惟命是從,結果最終還是和自己所愛的人分開了。思想前衛反抗封建的莫過於“覺慧”,他積極參加學生會,參加遊行,敢於表現對現實社會的嚴重不滿,敢於做出反抗。即使他爺爺不許他外出,他也並沒有就此放棄了學生會的工作,而是在家看書讀報,了解當天的時事新聞,通過不同的方式來反抗封建社會的統治,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滿。再看看今天,家家戶戶和和睦睦,極少存在家庭的明爭暗鬥,都是民主制度,家和萬事興,有什麽事情說出來和家人合夥商量解決,小孩子也有發言權,有時還能提出壹些家長不能相處的解決方法,並不是壹味的不分對錯的唯命是從;和那封建社會的那種“我是長輩,我說了算”的封建專制家長,逆來順受的孝順子弟,鉤心鬥角、互相傾軋、損人利己、口是心非的男男女女截然不同。

 社會是不斷的在進步,像《家》裏面的“覺民”、“覺慧”那樣,有著先進文明的思想,勇敢的反抗著以強淩弱,以大欺小的行為以及家長的封建思想意識,為自己所認識的真理去奮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並不是說我們也要反封建社會(現在我們不是在封建的社會裏),而是勇敢的反對社會上錯誤的腐敗的思想意識,要敢於開拓創新,堅持遵紀守法,相信科學,堅持科學真理,反對迷信。就拿文中的例子來說吧!文章中的“鳴鳳”是壹個丫鬟,她喜歡了“三少爺”,但後來她被“老太爺”賣給“馮老板”做小老婆,她心中不願,但她身份低下,無選擇的權力,最後跳湖自盡。再比比我們現在的社會,現在的社會人人平等,不分貴賤,沒有主仆之分,壹視同仁,而且每壹個人都受到最基本的尊重,不像封建社會那樣,身份低下的人,可以隨便給有錢人家的公子少爺老爺當作禮品或物品用金錢買賣,完全沒有了人身自由。

 《家》向我們充分的展現了封建社會家庭的面貌,封建的思想意識把人們壹個個逼上了絕路:大少爺“高覺新”終日思念“梅”;“鳴鳳”因被迫婚自盡;“覺新”的表妹因大人思想保守,有病不能及時醫治,最終死了。當今社會,新的思想意識層出不窮,現在的思想是開放的,並不局限於傳統的觀念,新的資訊通過各種渠道傳送到我們面前,開拓了我們的視野,給我們灌輸了最新的有益的思想意識;變封建為開放,變傳統為創新,變專制為民主,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巴金的《家》中,在那封建社會中,不敢像我們那樣開放,不敢創新,沒有民主;但現在有了,還有了互聯網,有了電視,有了計算機,有了……有了很多可以讓我們了解最新資訊的渠道,這壹對比,證明了社會在發展,人類文明在進步,精神境界在不斷的提升著。我們可以向《家》裏面的“覺民”、“覺慧”學習,接受更多的資訊,敢想敢做;還要以《家》中的“覺新”為借鑒,不要壹味的盲目的順從,否則到頭來還是苦了自己,要為自己的理想去奮鬥。

 《家》描寫高氏官僚地主大家族在“五四”後的日趨沒落。通過壹個家族的分崩離析,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全面崩潰的現實和趨向。而今天我們的家,家裏面我們成為了中心,父母長輩為我們而日益忙碌操勞,我們經常是坐享其成。更有的孩子連家務活都不懂得做,不懂得為父母分憂,甚至還常常抱怨父母“沒有給最好的條件”。但是事事父母征求和尊重我們的意見,寵愛並且溺愛我們,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即便在如此幸福的生活中,我們並沒有意識到應該滿足,應該回報他們。看了《家》以後,我們為之反思,我們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今天,是否應感覺到慶幸,感到快樂,感到幸福,並不斷努力,用自己最完美的成就來回報父母長輩們為我們的付出呢?不管怎樣,今天的我們比過去的他們要幸福,我們的生活中沒有硝煙、沒有戰爭、沒有奴役、沒有饑餓……盡管生活中還有這樣那樣的不如意,但是我們已經比他們原來的生活狀態好了很多,很多,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如此不易的幸福生活!

關於《家》讀後感範文篇2

 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家。家,是靈魂棲息的港口,是心靈停泊的港灣。在那裏妳可以毫不掩飾地表現自己,因為那時的妳不需面對嚴厲的老板、嚴肅的老師等等,那是妳和妳家人在壹起的情感的全部!

 家對於不同的人而言都有著不同的定義。自古以來,數百句經典詩句都是思家頌家的。貧窮時,家是壹個窩,是尋找慰藉和溫暖的地方;富裕時,家更是妳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家不是財富堆砌起來的空間,它壹定要包含著情,壹份血濃於水的親情。但是巴金筆下的家,卻給了我不同的定義和感受。

 我了解到了《家》是巴金30年代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壹部。它從1931年問世至今,壹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輝和動人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讀者,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有著重要的地位。閱讀後,我覺得高家就是個小社會。裏頭性格迥異的三兄弟:覺新、覺民、覺慧,他們的所愛卻是命運極其的相似。溫柔的梅表姐,有著新思想的琴,被苦苦壓迫的丫環鳴鳳,這三個女子,即使出身不同,學識各異可是面臨的痛苦還不是壹樣,壹樣不能自主婚姻,壹樣被封建的舊勢力逼迫著,不反抗的就流著淚直到生命的最後壹刻;無法反抗的只能自我了解;反抗了的呢,像琴壹樣,我真希望她可以和覺民在壹起,找到自己的幸福,可是看著巴老的那些描述,充滿無法逆轉的壓抑情緒,我想,他們恐怕是不能相伴到白頭了。其中有壹段話:

 “在高家,在這個大公館裏,鳴鳳的死和婉兒的嫁很快地就忘記了,這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情並沒有給高家的生活帶來什麽影響。大家只知道少了兩個婢女,主人們馬上又買了新的來代替,綺霞代替了鳴鳳,翠環代替了婉兒,在人的數目上來說,並沒有什麽變動。在很短的時期中鳴鳳的名字就沒有人提起了。只有在喜兒、倩兒、黃媽和別的幾個人的心中,這個名字還常常喚起壹段痛苦的回憶。是吧,即使少了壹個人,也不會讓世界因此改變,更何況少的是兩個微不足道的丫頭。”

 “家”在書中僅是壹條線索,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惡及其腐朽沒落,同時熱情地歌頌了青年壹代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才是靈魂的所在。在當時的封建時代裏,追求自由就猶如沙漠裏的徒行者尋找綠洲。通過對這本書的閱讀和研究,不僅豐富了我的文學知識,而且讓我認識到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看了《家》以後,我們是否應該為享受到自由帶來的幸福而感到快樂呢?

關於《家》讀後感範文篇3

 這次寒假,由於時間不足,匆忙看完巴金的名著《家》,不敢說完全看懂摸清。只能稍微說壹說自己的感受。

 這是壹個成都地區的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潰的故事,故事發生在辛亥革命以後。長江上遊某大城市有個官僚地主家庭高公館。高老太爺封建專制,頑固不化,代表傳統封建的勢力。覺新是長子長孫,早熟而性格軟弱,受過新思想的熏陶卻不敢頂撞長輩,他年輕時與梅表妹相愛,但卻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玨。婚後他過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愛自己美麗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別是出嫁不久後梅就成了寡婦,回到成都,兩人的見面帶給他無窮的痛苦。不久,梅在憂郁中病逝。覺新的弟弟覺民、覺慧積極參加愛國運動,遭到爺爺的訓斥,並被軟禁家中。覺民與表妹琴相愛,但爺爺卻為他定下親事,覺民為此離家躲避,覺新夾在弟弟與爺爺中間受氣。覺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壹個,他愛上聰明伶俐的婢女鳴鳳,但馮樂山卻指名要娶鳴鳳為妾,鳴鳳堅決不從,投湖自盡…至此,覺新有所覺醒,而覺慧則毅然脫離家庭,投身革命。

 巴金以成熟的文筆揭露了封建專制制度的罪惡,揭露了在溫情關系掩蓋下的大家庭的'勾心鬥角,揭露了所謂“詩禮傳家”的封建大家庭的無恥。另外,他還描寫了新思想下,新壹代青年逐漸覺醒和反抗。封建勢力雖然強大,但那畢竟已成為過去,和現代社會發展相悖,始終會被社會所淘汰和遺棄,即使覺民、覺慧不站起來反抗,還會有千千萬萬的人站起來。這些青年受“五四”反封建巨浪的影響,壹方面在社會上積極參加宣傳革命思想的學生運動,另壹方面在家庭內部和封建勢力、封建禮教展開勇猛的戰鬥。壹個如此龐大的的家庭衰落,,雖然有點可惜,但封建專制始終是不可取的。

 在這些充滿政治色彩的思想下,也不乏細節的描寫。用了很多不同的修辭,景物仿佛就是為了主角的思想而生。比如小說壹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的公館以及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的離家。

 《家》的另壹個特點是洋溢著純潔濃厚的青春氣息。這種單純而自然的氣息,正如巴金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在歷史的洪流中,這本書永遠不會被淘汰,因為它是我們新文化運動的見證。

關於《家》讀後感範文篇4

 《家》在巴金筆下,以辛亥革命前後四川成都為背景,寫了大家庭高公館三代中的四類人物:封建大家庭的維護者,高老頭太爺;壹類是封建大家庭的敗家子;壹類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者,覺慧,覺民;最後壹類是封建家庭的受害者,梅,段玉和鳳鳴。作者通過壹系列美好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黑暗腐朽,和封建家庭的罪惡,更描繪了青年壹代的覺醒和反抗。

 讓我有所感觸的必定是覺慧,時代的久遠,可能使我不能正確體會到當時封建大家家庭的家規,究竟有多嚴,至少我能體會到晚輩對長輩命令的絕對服從,因為覺新說:正因為沒有得到幸福的希望了。我不反抗,因為我不願意反抗,我自己願意成為壹個犧牲者!字裏行間透露是壹種無奈和迷茫,是壹種懦弱。其實不然,不能說其是懦弱和膽怯,更是壹種被任擺布後的的麻木,是封建家庭,封建思想擊碎著無數人追求幸福的夢想。與其說是麻木,不如說是順從。而覺慧不然,在學生和軍人的沖突時,覺慧滿帶熱情地參加了學生的遊行,即使被老爺禁錮在家中,而那顆赤誠的心卻飛到府前,與其他學生並肩作戰。覺慧帶帶我壹種震撼感,他用的不僅僅是言行,更重要的行動,抨擊著黑暗,追求光明,滿腔熱血,不甘平凡,這就是覺慧,這就是他帶給我帶來的財富。

 同樣,另壹方面,通過梅,端玉,覺新三人之間的戀愛關系,僅僅是那個時代的縮影,卻有力訴說著壹段被封建操控下的婚姻。相反,鳴鳳和覺慧,呈現了這個初戀的女孩對於異性之愛又驚卻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動和青澀,而卻因為自己是壹個丫頭,粉碎著這美麗的壹切。這些美麗的女性遭遇了不幸。正通過美的毀滅,作品很好地控訴測封建家族的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