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年間(公元220~233年)產生的詩歌統稱為建安詩
歌。代表人物除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以外,還有“建安七子”,即
孔融、陳琳、王萊、徐幹、阮璃、應場、劉幀。
建安詩人大都經歷了漢末的離亂,所作詩歌主要
是因事而發,悲壯慷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建安
文學在悲壯慷慨的基調中,感傷離亂、悲憫人民和慨
嘆人生相聯系,從而激起及時建功立業的政治豪情,
顯得“誌深筆長”、“慷慨多氣”,是沈著的品格的典
型代表。這壹獨特的風格使得它被後世稱為“建安風
骨”或“漢魏風骨”,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重要影響。
雖然沈著品格是精神低沈的品格,但同時是更加
現實、具體的品格。文明的精神已經失去追求未知、
無窮和奇橘意境的能力,而更多地是與對世界的悲嘆
聯系起來。曹氏父子和受他們影響的魏人是這壹品格
的正面代表。曹氏父子的作品與漢樂府、東漢文人詩
在形式、內容甚至格調上都有明顯聯系,而且在與古
詩相比較下,他們更悲痛,調子更低,並且,對現實
生活依附得也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