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展資料:
此篇是徐誌摩的散文篇幅,是壹部不可多得的徐誌摩作品集,描寫林徽因。 “誌摩是中國布爾喬亞開山的同時又是末代的詩人。”(茅盾語)其早期作品集中表現對理想和愛情的追求、對個性解放的追求以及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後期作品表現的多是理想主義被殘酷現實轟垮後的懷疑、仿惶、頹廢。 在藝術上,徐誌摩的詩歌音節勻整,節奏和諧,結構嚴謹,具有音樂美。詩的語言平易淺顯。徐誌摩的散文“流麗輕脆”,在白話中加入方言以及歐化成分,富於表現力,他的獨抒性靈的歌詠大自然的文章著力表現“真純的思想”,情真摯,典雅豐贍,為人津津樂道。 《遇見》此篇他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沒有他的詩壇是寂寞的。他的詩風格歐化,在藝術形式上富於變化,但又不失整飭;語言清新,洗煉,以口語入詩,但又不失文雅。 音樂性強,但又不囿於韻腳,而追求的是內在的節奏感和旋律美。他的大量詩作在情感的宣泄、意境的營造、節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求諸方面,都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啟迪,體現了其特殊的美學價值。 徐誌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嘉興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誌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雲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誌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 1915年畢業於杭州壹中,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壹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 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 1923年成立新月社。 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 1926年任光華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 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壹夜》。 他是壹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活躍壹時並有壹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 他的思想、創作呈現的面貌,發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展變化,他的創作前後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著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徐誌摩 百度百科——當徐誌摩遇上林徽因 "accidental" i am a cloud in the sky, a chance shadow on the wave of your heart -- you shouldn't be surprised, nor should you cheer -- in a moment it vanishes without a trace. we meet on the sea of dark night, you have your direction, i have my,; remember if you will, you'd better fet in this intersection begenung 《偶然》 我是天空裏的壹片雲, 偶爾投影在妳的波心—— 妳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妳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妳有妳的,我有我的,方向; 妳記得也好, 最好妳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遇見》 我是天空裏的壹片雲, 偶爾投影在妳的波心—— 妳不必訝異, 更無須歡喜—— 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妳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妳有妳的,我有我的,方向; 妳記得也好, 最好妳忘掉 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