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學期語文教師教學隨筆反思

學期語文教師教學隨筆反思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隨筆應該很熟悉吧?隨筆,或講述文化知識,或發表學術觀點,或評析世態人情,啟人心智,引人深思。那麽,怎樣才能寫出好的隨筆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學期語文教師教學隨筆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學期語文教師教學隨筆反思1

《長相思》是壹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暗藏於詞中的無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讀詞。

古詩詞之美首先在於它的音律美,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優美動聽。所以學古詩詞必先朗誦。教學《長相思》時,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初讀詩,咬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再讀詩,註意停頓,讀出節奏感;三讀詩,讀出印象;四讀詩,讀出大意;五讀詩,讀出情;六讀詩,讀出境。

朗誦不應該只停留在形式多樣的示範讀、比賽讀、配樂讀、表演讀等淺層次上,而是要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進壹步體會詩的語言美,在這種美的熏陶下發自內心的美美的朗誦,讓人陶醉的朗誦。

如“山壹程,水壹程”寥寥數字,山高水遠,長途跋涉的孤寂無聊的軍旅生活如在眼前。又如,在讀出詞的大意時,我抓住作者“身在何處”與“心在何處”作為突破點,體會到作者身與心分離的那種思鄉之情,而後,又讓學生在老師的範讀時想象作者故園的美好景象。壹方面“身”在風雪交加的軍旅,另壹方面“心”在溫馨的家園,鮮明的對比更加勾起作者的思鄉之情。此時讓學生有感情地去讀,就可謂“意到情成”了。

古人寫詩詞“貴在含蓄”“意在言外”。學《長相思》這首詞,從讀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體會詩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與詩人同喜同憂。我以適當的語言,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再配以塤曲,把學生帶入情境,然後讓學生反復吟詠,逐漸拉近與詩人的情感距離。教學古詩詞,必定要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走近詩人,與詩人對話。

體會意境時,我運用了語言描述、配圖配樂吟誦等多種方法,誘發想像,讓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出生動鮮活的畫面,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培養自己獨特的感受能力,受到相應的情感及審美陶冶。

學期語文教師教學隨筆反思2

教師追求的美麗是什麽呢?

首先,要有美麗的外表。教師是社會中特殊的群體,其責任是“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教師之所以得到社會的尊重,因為教師學會打扮自己的“美麗”。那“美麗”影_著中華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不是麽?假如,妳的打扮不倫不類,壹定會遭到社會人士的譴責。因此,教師都很註重自己的外表。近年來,隨著思想的解放,教師也在悄悄地學會了打扮自己。富於個_化的外表,不僅孩子們喜歡,家長也喜歡,那是特有的人格魅力。教師外表需要美麗,但是必須是_的美。

其次,要有美麗的語言。由於教師職業的關系,社會需要教師具備規範的語言。並且要講究語言的美。在公眾的場合教師的語言總是表現得很溫雅。而且自覺的克制自己語言的粗俗。教師的語言美,可以影響周邊群體。比如,無論什麽樣的家長,在他要拜訪教師的時候,都會表現的很恭敬,並且也很講究語言的藝術。這樣才能在教師面前樹立好的形象,也為自己的孩子樹立了榜樣。又如,和朋友相聚,如果在座的有教師,他們的語言就很謹慎,也變得很中聽了。教師的語言美確實在影響著這個社會的群體。假如,妳要贏得他人的尊重,教師就必須修飾好自己的語言。否則,人家會恥笑妳,愧對壹名_教師。

第三,要有美麗的人情。善待自己,關愛他人,樂於奉獻,如果妳具備了這樣的境界,那麽妳就具備的美麗的人情。我認為所有的行業,最具有愛心的是教師。教師面對那些天真的孩子,如果沒有母親般的溫暖,是不稱職的。況且教師在付出愛心的同時,很少要回報的。這就是教師的最高的境界。正是教師沒有過多的私心,也就贏得了社會的尊重。教師的誠信度相對是很高的,所以社會上人人士也願意和教師交往,教師與教師之間,總能在內部化解矛盾,這些,都說明教師具有美麗的人情。那麽就請教師們守護好自己的.美麗。

第四,要有美麗的課堂。作為職業的需要,課堂教學是不可忽視的。沒有美麗的課堂等於給自己的事業生涯判了死刑。美麗的課堂不是高不可攀,只要教師擁有壹顆愛崗敬業之心,都能做到。美麗不是作秀之美,而是踏踏實實的教風,得到同行的認可了,那麽妳的課堂也就美麗了。有了美麗的課堂,也就活出教師的瀟灑,點燃了美麗的人生。

崇尚美麗吧!,做壹個美麗教師,樂哉!樂哉!

學期語文教師教學隨筆反思3

閱讀與寫作是不可割裂的語文教學活動閱讀和寫作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語文素養提高的重要途徑,可是往往我們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把二者單獨作為兩個部分來進行教學,甚至有壹些教師會對二者會厚此薄彼,其實閱讀和寫作完全可以成為壹個有機的整體。

我們現在的語文教材是指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最主要的內容,語文教師往往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去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和分析,其實如果想要使學生廣泛而有效的閱讀,只依靠課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應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首先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生的閱讀量上有壹個具體的要求。首先是泛讀,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閱讀的書籍不少於20本,這在閱讀量上對學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從內容上來說閱讀內容包括了詩歌散文,名人傳記,科普讀物等等。其次,要求學生精讀,指導學生壹學期需要精讀的作品控制到3—4本,精讀的時間學生可以利用假期進行。再次,每學期向學生指定壹本研讀的書目,這個數目就是我們課本上要求學生必讀的課外名著,當然閱讀的量是壹個必須要求,閱讀的時間上也必須有保障,學生在校期間壹周要保證有六節閱讀課的時間,學生周末回家的時間也要達到4個課時的閱讀時間,這樣壹來,學生閱讀的時間壹周當中至少有十個課時。

在對學生的閱讀有了具體的要求之後,教師會專門制作閱讀成果檢測,並相應的跟進名著讀後感的寫作指導,比如初壹上學期讀《西遊記》時,教師會安排學生先讀部分章回,然後從人物設定、情節安排等方面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後的寫作,《我和有個約會》《西遊之路之我見》等相關的寫作安排,不僅進壹步的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也讓學生用筆記錄了自己閱讀名著的心路歷程,然後從每個班的習作中推選好的作品,進行年級裏學校中的評選,把這些優秀習作編訂成書,在學校召開家長會的時候發給家長,這樣的讀書成果不僅得到了家長的壹致贊許和支持,也促進了學生語文閱讀和寫作素養的雙向生成。

閱讀是學生對於生活、社會及客觀現象的認識,寫作是學生們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表現過程,只有將二者巧妙的結合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從最真的心靈體驗出發,給予學生壹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由自在地想,揮灑自如地寫,有創意地表達自我個性。也只有這樣,學生的心情將會更快樂,語文的學習過程中思維才會更活躍,真正的體現我們的語文教育是滋養學生心靈的學科!

學期語文教師教學隨筆反思4

長久以來,語文課堂充斥著淺薄,低級,呆板,濫情。給人的感覺是語文課堂就是思想品德課,說到基礎知識,就是字詞句;語文老師猶如豆腐娘、猶如皰丁大劫八塊,作文教學就是樣板戲;語文課改,如同”腦筋急轉彎“;語文要審美性,那就朗讀壹下,最好再來點眼淚,到處是濫情……

說實話,在語文教學崗位上也已經有十四五個年頭了。見識了太多的墨守成規,見識了太多的矯情造作,見識了太多的陳詞濫情,自己總是與現實不夠合拍,跟不上形勢。有同行問我,妳是怎麽樣上語文課的?其實語文課就是要瞎扯十幾年來,我的語文課總能給學生以不同的感覺,我的課對傳統的課來說其實不能說是課,因為課堂上我喜歡瞎扯,說這說那,東拉四扯,海闊天空,信馬無疆,扯到哪兒算哪兒,評課者是很感冒的,諄諄教導我,不能腳踩西瓜皮,溜到哪裏算哪裏,放開教學,就是要放得開,為什麽要收回來呢?其實收不回來是也沒有關系的,學生其實在我瞎扯時是最認真的時候,也就是教學效果最佳的時候,他們聽著聽著,就流哈拉子,壹不留神,就下課了。讓自己那充滿智慧的語言、靈動的語言、個性的語言、幽默的語言、甚至是勇敢的語言,更甚至那些語驚人倒的語言,全都猶如釘子般壹個壹個地釘進學生的心裏,壹翻學生作文,寫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氣勢,看到這樣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還有什麽理由不給高分呢?所以學生總是對我的課充滿著期待,希望我帶他們到處神遊,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並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大腹便便”地走上課堂。壹番神聊海侃,學生就得要領,就得新知,就解學生心中之惑,使難點疑點就通通變成亮點,真是事半功倍,掙得滿堂悅色。

我常常不把課本當回事,壹本語文課本說不定我壹個學期只上其中幾篇自認為美文的文章,而對自己喜歡的文章說不定壹篇文章我要上個個把星期。我上過桂林山水壹星期,我上過離別詩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壹上就上了壹星期,對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文章堅決不上,對那些說教意味甚濃的文章堅決不上,對自己認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堅決不上的。現行課改課本,每單元都是同壹題材的文章,教學目標基本相同,我就上壹節課就差不多了,關鍵是要讓學生舉壹反三自學。語文課每課不壹定要有教學目標,我們的教學目標為什麽不可以是壹單元的教學目標呢?如第八冊第六整個單元都是講愛的教育這個主題,主題雷同不說,文章題材都雷同,上了第壹課後,還真想不出來上後面三個課文的理由。有人說讓他們閱讀,看書,其實在小學語文課中,知識和情感儲備都還不豐富的學生對單純的誦讀以及大量閱讀並不是很感興趣。所以接下來,不神聊,不瞎扯還能玩什麽呢?

語文壹節課能達到多少教學目標?特別是高段,壹節課下來,他們就有了愛的沖動了?有愛的感覺了?絕對是瞎扯,其實語文的教學目標決不是壹節課,幾節課所能達成的,就算字詞目標,也是不可能在壹節課中達成的,學生通過不停的運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時雖然妳在上課時講過壹下,帶過壹下,難道學生就可以初步達成思想目標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標壹個學期,幾個學期,甚至幾年,也是達不成的,有些目標根本就是虛的。壹種價值觀,壹種情感,壹種能力,不是靠某壹課堂上的某壹環節來完成,但我們必須在潛意識裏不斷的滲透,而後才能達到壹種自然而然的效果。

壹節課不過四十分鐘,根本就來不及講幾個笑話,根本就講不了壹個精彩故事,根本就來不急壹次精彩的辯論,根本就來不及壹次朗讀比賽,也根本就來不及壹次口語比賽。所以以每節課為單位備課上課,是不太科學的。真搞不清楚大語文到底是什麽?

課本上自認美文的幾篇文章上完以後,其余的時間都用來給學生講些課外的東西,比如向學生推薦壹些美文,壹起來學,學生興趣昂然,群情激奮,人人陶醉。或和學生談談國內外的大事啊等等,開闊開闊眼界,課堂內外到處都是語文。

學期語文教師教學隨筆反思5

面對課改熱潮的沖擊,剛開始只是“任爾東南西北風”,“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態,但如今,時代的發展需求,信息技術的全面推入,改革課堂教學,尤其迅速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已成為每壹位語文教師的當務之急!下面是筆者在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點粗淺體會。

壹、教學模式的審視

1、學習方式的改變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實現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中用什麽樣的學習形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都取決於教學目標的要求。

2、教學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應建立在師生平等對話的基礎之上,這裏的“平等”絕不是師生之間無條件的平等,而是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觀點、人格、情感等,同時又要高於學生,教師始終是首席地位,要引導學生掌握更廣泛且更有深度的語文知識,如果教師不加鑒別地肯定學生所有的言論,而不對其進行壹定的點評和拔高,學生是很難獲得進步的。

3、教學目標的改變關註“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求並不是要求我們在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都要實現該教學目標,而是憑借語文活動使學生感受到課文內容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具體根據教學內容關註不同的目標,“潤物細無聲”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佳教學境界。

4、互動狀態的改變很多教師認為,新課標的最終目標應是“學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動起來”,在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下,達到大家都動起來的最終目的。其實不然,語文學習中的調動並不等於真正的激活,如果學生在活動的外表下內在的思維壹直處於停滯狀態,這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不管課堂上采取哪些調動方式,只有那些能讓學生的思維壹直處於活躍狀態,學生的感情壹直沈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稱之為真正的“動”。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是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的同時更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啟動學生的情思,這才是真正的“動”。

二、教學載體的審視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藍本,因此“探究”教材,不僅是學生的任務,教師自身對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層內涵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只有教師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壹定的高度引領學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師生與文本作者形成對話。

2、教具

任何壹種課堂形式(包括電教媒體的運用)都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學活動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課堂討論或呆板單壹,或信馬由韁;有的壹節課則完全用鼠標代替粉筆,用錄音代替教材等,這樣的教學手段沖淡了語文教學豐富多彩的實質內涵的特質,難免有“做秀之嫌”,流於形式。

3、教師

我們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但更不可忽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只有教師適時介入,或進行必要的點撥歸納,或對文本作適當的拓展,才能將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進壹步激發學生深層探究的興趣,使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和正確的觀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身為教師,“路漫漫其修遙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雪萊有壹句名詩:“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遙嗎?”,其實現在,沐浴第二輪繼續教育的東風,享受國家重視義務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動新課改、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美麗春天。每壹位語文教師,真的應該在這陽光燦爛、鳥語花香的春天,順應時代的東風,高舉課改的大旗,小而言之,為自己的事業,開創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為祖國的未來,播種火紅的秋天。多壹份反思,就會多壹份清醒,多壹份進步。在新壹輪課程改革的大潮下,我們要不斷反思,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