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如何提高詩歌創作能力?

如何提高詩歌創作能力?

壹、 鑒賞詩歌的形象

古典詩歌中的形象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意旨,寄托著復雜的感情或暗示著深刻的哲理,詩人的主觀情感由形象這壹載體表現出來,主觀之“意”與客觀之“象”***同構成了極富美感的詩歌“形象”。

詩歌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觀形象和主觀形象(客觀形象就是作者描寫的人物,如《赤壁懷古》中的周瑜,主觀形象是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鈴》中“我”的形象),也包含詩人從社會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事象(動作形象,如《約客》中的“閑敲棋子落燈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蟬》中的蟬)和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煙直”“千樹萬樹梨花開”)。

形象分析,重要者是要把握形象後面所蘊含的言外之意,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詩人通過幾組淺顯的意象,表現了奔波勞碌的旅人的形象,又如《雨霖鈴》中“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通過“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表現出詩人傷感的離別之情。所以在鑒賞詩歌形象時,僅憑詩歌表象來揣度詩人的情感是不全面的,意象的選擇往往表現詩人情感好惡、哀樂的寄托,如《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通過六組有意選擇的意象,詩人把旅途的倦怠、對飄泊生活的無奈和家鄉的思念之情表現出來,感情就顯得更醇厚和凝重了。

在指導學生分析詩歌形象時,首先是先讓學生有壹定的形象儲備,比如“殘月”往往暗示思念、“柳絲”喻指離別等等,積累壹定量的形象後,學生會形成初步的形象鑒賞,但學生這時往往又會形成“刻板印象”,凡碰到類似的都會做統壹的解釋,意象單壹化了,因此應該讓學生有所區別,特別是相似形象在不同詩歌中不同的含義。如此方能讓學生真正把握詩歌形象的真正意蘊。

二、 詩歌的語言

語言是詩歌表達的載體,分析詩歌的語言,要從詞句入手,理解詩歌語言的意蘊,體會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進而把握詩歌表情達意的語言特色。詩歌語言具有凝練、含蓄、抒情、跳躍等特點,而更重要的是詩歌語言的語境義,不同的語境可以使平凡的字句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如“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評曰:著壹“鬧”字而境界全出。為何壹普通的鬧字在這裏用得好?因為它寫出了春意盎然,百花爭艷的景象,類似的還如張先“雲破月來花弄影”中的“弄”字,又如2003年全國高考題中分析王維《過香積寺》中“泉聲咽危石,月色冷青松”中的“咽”和“冷”字,謂此二字為全詩“詩眼”。“咽”字本為動詞,冷本為形容詞,在此,咽、冷二字就用了擬人的修辭,泉水由於巖石的阻擋,發出低吟,仿佛嗚咽之聲,而照在青松上的月光,由於山林的幽暗,似乎更幽冷,“咽、冷“二字非常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象,故此二字為全詩詩眼。

學生分析詩歌語言,最大問題在於籠統,套話過多,有的因為詩歌讀不懂,就直接寫“詩歌語言生動、精妙”等話,言不及意。因此,在訓練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對詩歌作詳細的分解,即把讀者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詩句的意思明確地表述出來。然後在讓學生明確具體哪個字是全詩的“詩眼”,它在詩中起到的作用。這樣指導學生來分析,學生就不會有無從下筆之感。要言之,根據詞語的語境義來分析,就會有明確的思路。

所以,不管題目如何要求,分析語言最要者結合詩境、語境,就不會茫然無措。

三、評價詩歌的寫作技巧

古典詩歌是用很少的、固定的字數去表現壹定的人物、景物,借以表達某種情感,僅憑語言的高度凝練還不能夠完全達到表情達意的目的,還需要借助壹定的寫作技巧。

1、修辭手法。詩詞中用到的修辭手法很多,有比喻、擬人、借代、對偶、誇張、象征、寄寓等,象在《詩經》中運用嫻熟的“比興”手法,在後代如樂府詩中就大量用到,如《孔雀東南飛》中首二句以“孔雀東南飛,五裏壹徘徊”來起興,喻焦仲卿夫妻分離。

詩歌中的修辭手法往往不難看出,但其難處是把修辭手法在詩歌中的作用弄明白,在教學中,有同學只是指出這首詩運用了何種修辭,但其作用卻不提片言,這實際反映了鑒賞能力不夠高。所以,要讓學生明白詩歌中有哪些常見的修辭手法,並且要知道這些修辭手法在詩歌中起到的作用,這樣才能在實際的鑒賞中回答得全面具體。

2、表達方式。詩歌的表達方式主要有四種: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其中考核的重點是描寫與抒情。描寫方式有動靜結合、虛實結合,抒情有直接抒情與間接抒情。在教學中,較難把握的是“虛實結合”,也有的稱之為“虛實相生”。究竟何者為虛,何者為實頗難定奪。其實,虛實相對,“有者為實,無者為虛”,這是最根本的原則,具體說來,詩歌中的“虛”包括三類:⑴、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仙境。⑵、已逝之景之境,這類虛景是作者曾經經歷過或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景象,但是現時卻不在眼前。如李煜《虞美人》“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其中“雕欄玉砌”便是虛景。⑶、設想的未來之境,這類虛景是還沒發生的,他體現的情將壹直延伸到未來而不斷絕。如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便是設想的別後的虛景。而所謂“實”景,則簡單得多,“實”指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象、實事、實境。

在鑒賞中,直接問到詩句運用什麽表達方式較少,常是間接問某壹句或兩句起到的作用,實質是問表達方式在其中的作用,因此,教學中應該明確的告訴學生這類問題的實質,應該如何回答。

3、其他的壹些表達技巧。主要有烘托、托物言誌、卒章顯誌等。

烘托本是中國繪畫的壹種,在詩歌創作中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在《姜齋詩話》中雲:“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壹倍增其哀樂”,這話很好地表達出它的作用。

托物言誌是種表現手法,主要是詩人借用事物來寄托自己的情懷,如梅花、菊花寄托自己高潔的情懷,青松喻正直不屈的品格,當然,具體到詩歌中作者所蘊含寄托的感情要具體分析。

所謂卒章顯誌,是詩人在文章的結尾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詩歌壹般都有固定的模式,如基本上都是先景後情,或融情於景,尾聯或隱或顯表明自己的誌向,只要明白這點,對於壹些題目中要求回答作者的觀點態度就有了明確的方向,不至於措手無策。

四、把握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壹個原則是“詩言誌”,甚至有人極端地認為“有寄托生,無寄托死”,足見古人對詩歌寄托情感是如何的重視。歸結起來,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思想感情有五種。

第壹、憂國傷時。包括了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過華清宮》;反映離亂的痛苦,如杜甫《春望》;表現了同情人民疾苦的感情,如白居易《賣炭翁》等等。

第二、建功報國。主要有抒發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喪的痛苦,也有年華消逝,壯誌難酬的悲嘆,如蘇軾的《水調歌頭·赤壁懷古》。

第三、思鄉懷人。包括了羈旅愁思(柳永是很善於表現這種羈旅行役的情感),思念親友,邊關思鄉,閨中懷人,如王昌齡的《閨怨》。

第四、贈別。主要表現親友之間的離別之情,送別是古詩詞的壹個很重要的題材,詩人往往是通過送別表示挽留、坦陳心跡的感情。

第五、生活感受。這是壹類無法劃入其他的詩歌,包括寄情山水、田園風光,如王維大多數的詩歌;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劉禹錫的《烏衣巷》;借古諷今,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也有青春易逝的苦悶,如李清照的《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仕途失意的苦悶,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等。

在評價作品思想內容時,了解壹些必要的文學史知識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學實踐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學生對古代文學知識太缺乏,對詩人的了解也僅限於課本上那幾句簡單的註解,並且往往容易形成單調、刻板的詩人印象,比如欣賞杜甫的的詩歌,不管題材如何,都是憂國憂民,象《月夜》這樣的詩,說成憂國憂民,顯然是失之千裏。古雲“知人論世”,如果平時能夠引導學生多閱讀有關的書籍,在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講述壹些有關文學史的知識,對學生做這類詩歌鑒賞題是大有裨益的。

希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