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文學方面,林徽因著述甚多,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代表作有《妳是人間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林徽因詩集》(1985年)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雙清別墅附近平房養病。先後發表詩《那壹晚》 《誰愛這不息的變幻》《仍然》《激昂》《壹首桃花》《山中壹個夏夜》《笑》《深夜裏聽到樂聲》《情願》及短篇小說《窘》,《壹天》《激昂》《晝夢》《瞑想》等詩篇幾十首;話劇《梅真同他們》;短篇小說《窘》。另有散文《窗子以外》《壹片陽光》等。
2、建築方面,林徽因協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國建築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寫的《中國建築史圖錄》稿,應解放軍的請求,編寫《全國文物古建築目錄》。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還與梁思成合作寫了《城市規劃大綱》、《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等學術論文。為《新觀察》等刊物撰寫了10幾篇介紹中國古建築的通俗讀物。
她發表有關建築的論文主要有《論中國建築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築雜錄》(與梁思成合著)、《清式營造則例》第壹章緒論、《晉汾古建築預查紀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寧寺談到建築年代的鑒別問題》(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國建築史》(遼、宋部分)、《中國建築發展的歷史階段》(與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二、擴展知識:
1、人物簡介: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詩·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後因常被人誤認為當時壹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建築師梁思成的第壹任妻子。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壹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妳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妳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2、個人成就:
東北大學校徽設計:20世紀20年代末期,時任東北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的林徽因參加了由張學良出資發起的征集東北大學校徽圖案大獎賽,林徽因設計的"白山黑水"圖案壹舉奪魁,拿下本次比賽的最高獎金。
保護奈良古建:1945年二戰行將結束時,時任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的林徽因受美軍邀請,在即將執行的奈良轟炸圖上為其標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跡位置,以免被炸。值得壹提的是林徽因壹家在1937年11月與1939年1月兩次險些於日軍的轟炸中喪命,三弟林恒也於1941年在對日戰爭中陣亡。
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八寶山革命公墓創建於1949年11月。北平和平解放後,遵照周恩來建立革命烈士墓地、教育人民群眾的指示,北京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吳晗受命建設革命公墓。在吳晗的領導下,北京市迅速成立了公墓籌備組,吳晗親自率人勘察,最終選址在八寶山的護國寺興建公墓。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將八寶山的護國寺改建為公墓,並遵照周恩來的意見,將公墓定名為“北京市革命公墓”,作為革命烈士的安葬之處。八寶山革命公墓主體建築格局由中國著名建築師林徽因設計,分為墓區和骨灰堂兩部分。公墓內遍植蒼松翠柏,莊嚴肅穆,是很多革命先烈最後的安棲之所。走在公墓裏,吊唁那些於民族於國家立下大功的英魂,猶如在和歷史對話,感嘆滄海桑田,體會人間正道。
3、人物評價:
在民國時期的著名才女中,林徽因的才藝比蕭紅和張愛玲等顯得更全面壹些,人生際遇也更幸運。她不僅最早加入了“新月社”,在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繪畫、翻譯等方面成就斐然。她幾乎標誌壹個時代的顏色,出眾的才,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壹個春天的童話,幸福而浪漫。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築學家的科學精神和作家的文學氣質揉合得渾然壹體。她的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不僅有嚴謹的科學內容,而且用詩壹般的語言描繪和贊美祖國古建築在技術和藝術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滿詩情畫意。而在文學作品中也常用古建築的形象作比喻,如《深笑》壹詩中,就以古塔檐邊無數風鈴轉動的聲音,比喻笑聲的清脆悅耳,直上雲天,既貼切,又新穎,別具壹格。由於她兼通文理,在建築學和文學創作上都顯露出驚人的才華,所以在30年代就享有“壹代才女”的美譽,被列入當時出版的《當代中國四千名人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