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燎沈香,消溽暑。 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葉上初陽乾宿雨, 水面清圓,壹壹風荷舉。
故鄉遙,何曰去? 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五月漁郎相憶否? 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學習目標
1、感受詩詞創造的意象和豐富意境,品味詩意。
2、了解作者,體會詞中作者的情感。
3、培養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課時
壹課時
教學過程
壹、作者簡介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時落拓不羈,二十四歲時入太學讀書,因獻《汴都賦》升太學正,後來當過壹些地方官和校書郎、宗正少卿等職。徽宗即位後,由於他精通音律、善作詞,被任命為徽猷(y?u 計謀,打算,謀劃)閣待制、提舉大晟府。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蘇軾為代表的詞風在大力開拓詞的表現領域的同時,又往往成為?曲子中縛不住者?,表現出作為文字作品的詞與音樂逐漸分離的趨向。而周邦彥卻是朝另壹個方向發展,極端重視詞與音樂的配合,使詞的聲律模式進壹步規範化、精密化。在任大晟府提舉時,周邦彥以他的音律知識並吸收民間樂工曲師的經驗,搜集和審定了前代與當時流行的八十多種詞調,並創制了《六醜》等不少新調。
周邦彥的詞雖說在題材和情感內涵方面沒有提供更多的新東西,但在藝術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稱北宋詞的又壹個集大成者,為後人提供了許多經驗。因此,南宋以後的姜夔、吳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彥,有人甚至稱他為?二百年來以樂府獨步?。直到清代的常州詞派,還奉他為詞之?集大成者?。這說明在詞的藝術形式和語言技巧上,周邦彥確有出色的貢獻與深遠的影響。
周邦彥,北宋晚期壹個重要詞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結了北宋的大成,開拓了南宋的先聲。他開拓出壹種新的作風,不重感發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雞,自以為喜?,周邦彥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為主的,跟蘇東坡以國家得失利害為主是不同的。
二、詞文賞析
1、譯文
細焚沈香(名貴香料),來消除夏天悶熱潮濕的暑氣。鳥雀鳴叫呼喚著晴天(舊有鳥鳴可占雨之說),拂曉時分我偷偷聽它們在屋檐下的?言語?。荷葉上初出的陽光曬幹了隔夜的雨,水面清潤圓正,荷葉迎著晨風,每壹片都挺出水面。(那壹株株亭亭玉立的荷葉,仿佛由什麽人高高擎起,在晨風中搖曳生姿)
(看到這風景)我想到遙遠的故鄉,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吳越壹帶,長久地客居長安。五月,故鄉的我小時候的夥伴是否在想我,劃著小船,我的夢中來到了荷花塘。(前人評周邦彥寫詞?擅長寫景詠物,精工詞語,鋪敘中,曲折,變化,回環。? )--張炎《詞源》。
2、賞析
1.?燎沈香,消溽暑?。
2.?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賞析?呼?和?語?。
A.擬人:?呼?字,極為傳神,充滿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侵曉窺檐語?,更是鳥雀多情,窺檐而告訴人以新晴之歡,生動而有風致。
B.反襯:?蟬躁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以鬧寫靜寫法,
3.?葉上初陽乾宿雨, 水面清圓,壹壹風荷舉?。
清新的綠荷葉面上昨夜雨後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細的觀察水珠被蒸發的過程,形象細微之致,並且其後荷花荷葉搖動,這壹定有響動,因此又引出音樂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壹?舉?字,寫出了荷葉雨後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機,動景如生,令綿綿的上片有了風骨,而又不失風韻。視點上,作者是很考究的。先壹個雨珠,後擴大、降低到水面,最後遠望整個池塘,仿佛在攝影壹樣。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運用不同的鏡頭攝下了荷花豐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4.總結上片:調動了哪些感覺器官?
?燎沈香?句,雖可構成煙霧繚繞的畫面,但這句並非動作的刻畫,而是就嗅覺這方面來描述的。
?鳥雀呼晴?是醒後的第二個感受,這是從聽覺方面來寫的。
?侵曉窺檐語?,是醒後的第三個感受,是從視覺方面來寫的
?語?,在這裏不光是鳴聲,而是側重於刻畫鳥鳴時搖頭張口與尾部翕張抖顫的動作,這是視覺的形象。
?葉上初陽幹宿雨?三句是第二層。這兩句是詞中的重點,是詞人來至戶外之所見。
5.?五月漁郎相憶否?
?五月漁郎相憶否?,不言己思家鄉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這是從對面深壹層寫法,反襯自己對家鄉朋友的濃烈思念。
6.?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芙蓉浦補足上片對荷的描寫,小楫輕舟,芙蓉浦,給人無窮的美好的聯想和想象空間。夢字,點出對家長的情念。
7.總結下片:
?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兩句承前,把空間的想象落實在兩個點上:壹是?吳門?,壹是?長安?。但仍以荷花把兩地牽連。?五月?三句寫夢遊。這三句把孤立的兩點進壹步縮小並使之具體化。?吳門?化作?漁郎?,?長安?化作作者自己。?五月?二字是串接時間的長線,它壹頭挽住過去,壹頭接通現今(?溽暑?),甚至牽連到作者的夢境。?夢入芙蓉浦?終於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縮短,使作者思歸之心得到片刻的滿足
三、小結
周邦彥的詞以富艷精工著稱,但這首《蘇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清新自然,是清真詞中少數的例外。詞以寫雨後風荷為中心,引入故鄉歸夢,表達思鄉之情,意思比較單純。
上片先寫室內燎香消暑,繼寫屋檐鳥雀呼晴,再寫室外風荷搖擺,詞境活潑清新,結構意脈連貫自然,視點變換極具層次。詞中對荷花的傳神描寫被王國維《人間詞話》評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為寫荷之絕唱。
下片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園,風荷淩舉的景象聯想到相似的故鄉吳門的五月的風物,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盡致
附賞析
這首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段落極為分明。
第壹句起寫靜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涼之意,或暗示在熱鬧場中服壹副清涼劑,第二句寫境靜心也靜。三、四句寫靜中有噪,?鳥雀呼晴?,壹?呼?字,極為傳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侵曉窺檐語?,更是鳥雀多情,窺檐而告訴人以新晴之歡,生動而有風致。?葉上?句,清新而又美麗。?水面清圓,壹壹風荷舉?,則動態可掬。這三句,實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極為巧妙,而又音響動人。是寫清圓的荷葉,葉面上還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陽下逐漸地幹了,壹陣風來,荷葉兒壹團團地舞動起來,這像是電影的鏡頭壹樣,是有時間性的景致。詞句煉壹?舉?字,全詞站立了起來。動景如生。這樣,我們再回看壹起的?燎沈香,消溽暑?的時間,則該是壹天的事,而從?鳥雀呼晴?起,則是晨光初興的`景物,然後再從屋邊推到室外,荷塘壹片新晴景色。再看首二句,時間該是拖長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靜可知,意義豐富而含蓄,為下片久客思鄉伏了壹筆。
下片直抒胸懷,語詞如話,不加雕飾。己身旅泊?長安?,實即當時汴京(今開封)。周邦彥本以太學生入都,以獻《汴都賦》為神宗所賞識,進為太學正,但仍無所作為,不免有鄉關之思。?故鄉遙,何日去?點地點時,?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實為不如歸去之意。緊接?五月漁郎相憶否?,不言己思家鄉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這是從對面深壹層寫法。壹結兩句,?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即夢中劃小舟入蓮花塘中了。以虛構的夢景作結,雖虛而實,變幻莫測。
這首詞構成的境界,確如周濟所說:?上片,若有意,若無意,使人神眩。?(《宋四家詞選》)而周邦彥的心胸,又當如陳世所說:?不必以詞勝,而詞自勝。風致絕佳,亦見先生胸襟恬淡?《雲韶集》。
周邦彥《蘇幕遮》教案第二篇教學目標:
1、欣賞並領會本詩的藝術特點。
2、誦讀品味本詩的意境。
教學重點:
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題探究法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壹、導入
師生***同回憶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況。
二、解題
這是壹首年終時感懷的詩,寫景、寫情,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從詩的內容可以判定它作於大歷元年(766)冬季。當時詩人住在夔州府的西閣,這首詩所寫的是詩人在壹個雪後的不眠之夜裏的所聞所感,所以詩題叫做《閣夜》。
簡析蜀中有崔盱、郭英義等互相殘殺,百姓遭殃,詩中的?野哭千家?就是這次戰禍的寫照。杜甫經常情思諸葛亮,這是他從內心崇敬的壹位賢臣,也留下他自己的影子。
三、誦讀詩歌
師範讀、生齊讀
四、鑒賞
1、?歲暮陰陽催短影,天涯霜雪霽寒?這壹聯交代了什麽要素?
註釋:
閣:指四川夔州西閣。
歲暮:年終。
陰陽: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景:日光。
霽:雨停初放晴或霧散了、雪不下了,都可用「霽」來形容。
寒宵:寒冷的夜晚。
?歲暮?,交代時間轉眼壹年將盡,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暫之感 ,稍稍流露出淒苦的心境。?天涯?,稱所在地資州,有客居天涯自傷飄泊淒寒,?宵?,這裏指黎明前, 暗示詩人徹夜未眠,可見憂心之重,為下文寫聽到當地駐軍的鼓角聲作鋪墊,
2、?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這壹聯寫了幾種感覺?表達了詩人什麽樣的感情?
註釋:
五更:指清晨三點到五點這壹段時間。
三峽: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瞿塘峽在夔州東。
星河:星辰與銀河。
星河影動搖:星宿動搖,是境內有戰爭發生的徵兆。
聽覺、視覺。借聽覺寫出了兵草未息、戰局緊張的悲壯氣氛,音調鏗鏘;下句借視覺寫出了山川美景的秀麗, 音調轉柔。壹份愛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壯情懷縈繞詩人的心頭。
3、?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這壹聯妳讀懂了什麽?
註釋:
野哭句:意謂從幾家野哭中聽到戰爭的聲音。幾家:壹作?千家?。
夷:指當地少數民族。
漁樵:指漁夫和樵夫。
夷歌句:意謂漁人樵夫都唱著夷歌,見夔州之僻遠。
聞戰伐千家野哭
寫?野哭?而多至?千家?,這是戰亂造成的.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災難;?夷歌?,顯示了地方風情。 上下句形成對比,有人憂有人愁。
4、?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這壹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悲慨?
註釋:
臥龍:指諸葛亮。《蜀書?諸葛亮傳》:?徐庶?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躍馬:指公孫述。王莽篡漢時,他自立為蜀王。述在西漢末曾乘亂據蜀,自稱白帝。這裏用晉左思《蜀都賦》?公孫躍馬而稱帝?意。諸葛亮和公孫述在夔州都有祠廟,故詩中及之。這句是賢愚同盡之意。
詩人極目遠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廟和白帝廟,而引起無限感慨。臥龍先生神機妙算壹世英名,躍馬稱帝的公孫述叱咤風雲壹代梟雄,這些成就千秋功業的人座鐘都掩埋於黃土,化為歷史的塵埃,今日妳爭我戰的各路人馬也終將淡出歷史舞臺,表達了詩人對宇宙永恒和人生無常的悲哀。詩人在知交零落(好朋友李白、高適、嚴武等相繼去世)、存者音訊不通(親朋無壹子)的情況下,
唯有以公孫述、諸葛亮終歸?黃土?自我安慰,更顯出內心的淒苦萬狀,表達詩人老病孤獨、親朋音信斷絕的寂寥和無奈。
五、韻譯
時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來越短;
浪跡天涯,在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時聽到戰鼓號角,起伏悲壯;
山峽倒映著銀河星辰,隨波動搖。
野外幾家哭聲,傳來戰爭的訊息;
數處漁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謠。
諸葛亮和公孫述,壹樣終成黃土;
人事變遷音書斷絕,我寂寞無聊。
六、評析
全詩寫冬夜景色,有傷亂思鄉的意思。首聯點明冬夜寒愴;頷聯寫夜中所聞所見;頸聯寫拂曉所聞;末聯寫極目武侯、白帝兩廟而引出的感慨。以諸葛亮和公孫述為例,說明賢愚忠逆都同歸於盡,個人的寂寞就更無所謂了。全詩氣象雄闊,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
七、小結
1、將眼前景、古時事與心中情巧妙地合而為壹。
2、三個用典(①野哭千家聞戰伐,②臥龍③躍馬) 深沈地傳達了詩人在夜涼如水的夜晚,面對破碎的山河 、零落的知交而難以抑制的內心的傷痛。
八、布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
2、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