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時就在想,如果是我設計這個環節該怎麽做?發現常常聽課的好處:學習別人的長處,反思自己的不足。這節課的優點有:
壹、重視誦讀。
黃老師壹開始帶著男女生各四人分別誦讀,劃分了重音和節奏,這點設計的挺好,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和老師壹起吟誦,成為這節課的壹個亮點。
二、設計巧妙
首先預習作業設計得好。接下來到知人論世的板塊,得知黃老師提前已經安排了預習作業:讓學生搜集了有關陸遊的資料,做成時間軸。這個預習設計挺好,可以讓學生更充分的了解陸遊。
其次分析詩歌圍繞“憤”展開。通過知人論事,了解了陸遊的生平,接下來黃老師通過題目上的“憤”來梳理作者的情感,解釋題目上的“憤”有不滿、不平之意,思考詩歌中含了哪幾種憤?這個設計也很巧妙。
三、拓展的角度好。
學生通過討論,有幾個主動發言,基本上都能找出來後面兩聯的情感。最後老師做了總結,補充了和作者有相似經歷的嶽飛的事跡,說明時代之痛,最後拓展陸遊的另壹首詩歌結束。
個人認為需要改進的地方:
壹、敢於放手,相信學生。
在作者時間軸展示環節,應讓學生展示。不應直接把自己歸好類的通過幻燈片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記。因為是讓學生提前準備的,應相信學生,給他們展示的機會。故此處應該放手,發動學生,讓學生參與其中,老師再進行補充。
分析情感時也應放手。後面的設計可以稍作改進,本詩並不難懂,學生結合課下註釋應該能大致理解,所以可以讓學生對詩歌內容質疑,了解他哪裏不懂,然後再圍繞“憤”分析,應該是把問題放手交給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分析不當的地方,老師再進行補充。
二、當講則講,講究方法
黃老師帶著學生自己梳理了前兩聯,再讓學生討論後面兩聯的含義和情感,此時感覺老師講得有點多了。而對於學生不太理解的虛實結合、用典、對比手法要進行點撥引導,理解用意。比如對諸葛亮的典故分析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舉周瑜的典故,達到知識的遷移。也即我們常說的學生會的地方不教,不會的地方要想辦法教。
因為前面老師的分析占用的時間有點久,最後的拓展有點倉促。整體感覺這節課老師應該放手,引導學生多想,多讀,拓展時再補充辛棄疾、陳與義等幾個南宋時期的詩人及其代表詩句,窺壹斑而知全豹,達到對“知人論世”方法的總結和運用。
在辦公室已評課,已把自己的想法和黃老師交流過了。我們往往能發現別人的不足,卻很少反思自己,假使輪到自己上這壹課也不壹定趕上黃老師的效果,常學習常反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