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目”,最早是指文藝演出的藝術作品。廣播電視誕生後,以其電子傳播的速度和覆蓋面的巨大優勢,迅速成為大眾傳播的主要媒體。幾乎所有的藝術節目都借助它的優勢得到迅速傳播,因而“節目”壹詞也從廣播電視中的文藝演出作品引申為電臺電視臺播放的壹切項目。美國學者約翰·菲斯克認為,“節目是電視所輸出的有明確界定與標識的部分。它具有明確的時間與形式界線,與其他節目有類別上的相似之處,更有著明顯的差異。我們知道廣告不是電視節目中的壹部分。我們知道壹個節目什麽時候結束,另壹個節目什麽時候開始。節目是穩定的、也是固定的實體,是以商品形似和生產和出售的,是由節目編排人員安排播出的。”由此可見,從廣義上,節目可以理解為不同媒介傳播的內容和形式。不過,這種理解過於寬泛,我們可以借助相關學者對電視節目形態的研究,從狹義上,更好地理解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內涵。
關於電視節目形態的定義,有多種不同的理解。有研究者認為:“電視節目形態指的就是與電視節目內容相對應的電視節目表現形式,他是電視節目制作方式的核心,提供著適用於不同內容的電視處理方法”。也有研究者認為,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內容存在的樣式和運動狀態,包括節目的名稱、主題、內容、形式、時長等,但不容忽視的是“電視節目形態在當代還被賦予了新的意涵——所謂節目形態,就是電視節目設計的基本模式”。還有研究者認為:“節目形態是構成壹個廣播電視節目的各個形式要素依照不同的組合方式、不同的功能指向,而最終形成的節目的存在形態,具有相對穩定的外部形式和內部構造”。
歸納相關學者的研究,電視節目形態的內涵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電視節目形態是電視節目內容的表達形式與結構方式;②電視節目形態處於不斷發展變化的運動狀態之中;③電視節目形態還有電視節目設計模式的涵義。這些對於電視節目形態的研究,對於更好地理解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如果我們用壹種歷史的的眼光看待視聽新媒體節目的話,所謂“視聽新媒體節目”應該是伴隨著視聽新媒體的誕生與發展,逐漸形成的不同於傳統廣播電視的節目內容和服務功能。此類節目要麽在結構形式上具備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不同的模式,要麽在服務功能上對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有新的拓展。總之,視聽新媒體節目應該是傳統廣播電視播出平臺上所沒有的內容、形式或服務。因此,即使是在新媒體平臺上播出的傳統電視節目內容,如電視劇和電視欄目等等,也並不屬於視聽新媒體節目。
簡要總結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內涵如下:第壹,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是指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不同的內容、形式或服務,其突出特征是基於互聯網技術的交互性。第二,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是指在數字新媒體平臺播放的節目或提供的服務。第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處於不斷的運動發展變化中,新的品類將隨著視聽新媒體的發展不斷湧現和成熟完善。
二、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類型
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研究目前才剛剛開始,沒有現成的分類標準可循。筆者認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類型既可以按照播出平臺分類,也可以按照技術應用分類,還可以按照內容創新分類。但是,無論按照什麽標準分類,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都應該是“傳統廣播電視媒體播出平臺上沒有的節目形態”。遵循這個基本前提,綜觀目前廣播電視與互聯網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的節目內容和服務功能,本文嘗試為各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進行分類。
按照視聽新媒體播出平臺分類。目前,視聽新媒體節目的播出平臺主要是傳統電視與互聯網融合所產生的新媒介形態,主要有電視與互聯網融合產生的網絡視頻、IPTV,電視與移動互聯網融合產生的手機電視。相應地,產生了網絡視頻欄目、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手機電視節目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按照視聽新媒體節目內容分類。在視聽新媒體發展過程中,由於傳者與受眾之間關系的變化,受眾參與程度的增強,微型碎片化內容增多,以及技術應用創新等因素,出現了公民視頻新聞、微電影、新媒體劇、富媒體廣告、電子遊戲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這些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都是目前傳統廣播電視播出平臺上所沒有的,它們在新媒體發展過程中誕生,或者在傳統電視節目內容啟發下融合了視聽新媒體的技術特點從而煥發出勃勃生機。前者如公民視頻新聞、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電子遊戲、富媒體廣告等,後者如微電影、新媒體劇、網絡視頻欄目、手機電視節目等。每壹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都有其不同的誕生、發展歷程和典型特征。
1、微電影
微電影是壹種短時長、低投入,可依托多元媒介平臺制作播放的影像藝術內容產品。在***享、交互、傳播的新媒體時代,微電影的本質是壹種參與和傾訴的影像方式。微電影的類型可以分為:廣告微電影、明星微電影、定制微電影、遊戲微電影等。微電影之所以能成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壹種,最為重要的原因是在網絡時代,“微內容”廣受歡迎。網絡播出平臺的出現,“微內容”創作和傳播的雙重繁榮,改變了新媒體的內容生態環境,YouTube、優酷、土豆、六間房等視頻網站的崛起,UGC(用戶自制內容)的繁盛,社會專業制作力量的加入,讓“微電影”享用著“微時間”,成為大眾文化消費的新寵。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網絡的平臺和空間造就了“微電影”,使之成為壹種當之無愧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2、新媒體劇
新媒體劇是依托新媒體環境完成制作和傳播,具備觀看自由靈活、類型豐富等特征的影視劇節目類型。新媒體劇囊括網絡劇、手機劇、公***視聽載體劇等多種類型,具有生產周期短、制作門檻低、投資風險小等特點。國外的網絡劇發端於20世紀90年代,壹般認為,植入了蘋果公司等信息產品的品牌廣告《地點》是美國第壹部網絡劇。2000年,我國壹部原創網絡劇《原色》上傳網頁。2005年,上海文廣和上海移動聯合推出了手機劇《新年星事》。2006年,優酷網、酷6網等視頻分享網站紛紛上線,越來越多的網絡劇湧現出來。究其實質,新媒體劇是傳統電視劇在網絡視頻、手機視頻和移動電視播出平臺上的“變種”。其時間短的特性,成為新媒體劇不同於傳統電視劇的顯要特征。壹般來講,新媒體系列劇的單集時長10分鐘左右,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移動環境下用戶觀賞的“微時間”所決定的。同時,專門針對網絡用戶的群體特征和視聽新媒體播出平臺的量身打造,也成為新媒體劇成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之壹的質的規定性。
3、公民視頻新聞
公民視頻新聞是由普通公眾拍攝、制作,發布在互聯網平臺上,運用畫面與聲音符號體系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進行反映、報道、記錄、調查的視頻短片。吳信訓、王建磊將公民視頻新聞分為公***領域、親身經歷、主動調查、事先策劃和視頻合成五大類;蔡麗霞認為公民新聞的來源有現場見聞、自身事件、調查報道、自我報道四類。在表現形態上,公民視頻新聞和傳統電視新聞具有很大的差異。比如:公民視頻新聞壹般沒有出鏡記者,沒有主持人,不設新聞導語;畫面因非專業設備拍攝而不甚清晰,鏡頭時而搖晃不穩,推拉搖移的運用也不甚合理等等。但是,恰恰由於公民自身對於新聞價值的判斷、非專業化的采訪攝制、音樂和字幕的運用與成熟的電視新聞不同,其獨特的節目形態特征才愈加突出和明顯。公民視頻新聞的興起,壹方面是由於數碼攝像機和電腦編輯系統等技術設備的普及,壹方面顯現出公民社會參與意識的增強。目前,這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已經反向發展到傳統電視的播出平臺上,顯現出旺盛的生命活力。
4、網絡視頻欄目
網絡視頻節目發展到壹定的階段時,出現了壹種固定網站播出、固定節目時長、固定主持人等欄目化特征明顯的網絡視頻欄目,此類欄目屬於網絡原創節目,不在傳統電視臺播出。如搜狐網2007年1月開播的自制網絡綜藝娛樂節目《大鵬嘚吧嘚》、人民網人民電視頻道於2009年底推出的原創新聞評論欄目《小六磚頭鋪》、中國傳媒大學在讀博士研究生林白(網名“林中白狼”)主持的原創網絡脫口秀欄目《麻辣書生》、騰訊網2011年7月推出的原創紀實專題欄目《記錄》等等。2012年英國倫敦奧運會期間,鳳凰新媒體推出奧運原創節目《鏘鏘五環行》和《倫敦下午茶》同步在河南衛視、深圳衛視CUTV(城市聯合網絡電視臺)旗下的10余家成員臺的黃金時段落地播出,成為網絡視頻節目逆襲傳統電視播出平臺的最新例證。
5、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
所謂“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是指,在以電視機為接受終端的 IPTV或雙向互動的有線數字電視上呈現的,區別於傳統電視媒介互動節目形式的,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新型互動節目和服務項目。比如在電視機上實現的電視上網、互動遊戲、虛擬社區、遠程醫療、可視通話、報刊訂閱等等。IPTV與雙向互動的有線數字電視融合了傳統電視內容和互聯網內容,用戶既可選擇影視直播、影視點播、時移電視,也可以瀏覽信息、家庭學習、休閑娛樂、視頻通信等。壹般來講,IPTV互動內容可以分為“人機互動”與“人際互動”兩大類。我國現階段IPTV與雙向互動的有線數字電視主要以視頻點播的人機互動為主,以電視機為中介的人際互動也正在逐漸增多。
6、手機電視節目
手機電視節目是指在手機電視上播出的內容項目。手機電視節目無論是在節目編排、畫面鏡頭、音效、字幕,還是視覺傳達和節目模式方面,都與傳統電視節目具有明顯的差異,成為壹種獨立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我國的手機電視業務始於2003年11月在海南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當時由海南電視新聞中心制作的近70條相關視頻新聞通過移動、聯通兩家手機電視網絡進行了業務傳輸。2005年,上海東方龍手機電視公司投資拍攝了中國第壹部用高清攝像機拍攝的手機電視劇《白骨精外傳》。手機電視是壹種嶄新的視聽新媒體,在傳播環境和受眾需求方面與傳統電視區別較大,隨著數字多媒體廣播的普及和發展,符合手機媒介特點的短視頻節目越來越受市場青睞。目前在世界範圍內,獨立於傳統電視節目之外,符合手機媒介傳播特點、傳播環境以及手機電視受眾接受生理和心理特性的新型視頻節目越發受到重視。
7、電子遊戲[9]
電子遊戲是壹種基於計算機平臺和數字技術的,鼓勵玩家以獲得身心愉悅為目的自願參加並要求玩家遵從特定的規則與目標的獨立於日常生活的娛樂活動。體驗是電子遊戲的核心,電子技術對遊戲體驗的影響有屏幕帶來的視覺體驗、輸入技術的革新帶來的觸覺體驗、互聯網帶來的交互體驗等,同時,電子技術的發展還會給玩家帶來更為沈浸的遊戲體驗。玩法的革新、交互的簡化、美術的創新、音樂的豐富,遊戲科技的發展可以使玩家更容易進入沈浸環境,從而深化遊戲體驗。作為壹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電子遊戲賦予了參與者角色扮演的功能,傳統電視的“觀眾”變成了“演員”,在設計好的規定情境和遊戲規則中表演或競技。這種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對傳統視聽節目的超越顯而易見。由於電子遊戲與商業結合緊密,其類型化開發程度很高,產業化發展步伐很快,目前已經出現了在電視屏幕上進行遙感互動的遊戲新品類。
8、富媒體廣告
隨著技術進步以及消費市場的成熟,出現了具備聲音、圖像、文字等多媒體組合的媒介形式,人們普遍把這些媒介形式的組合叫做富媒體(Rich Media),以此技術設計的廣告叫做富媒體廣告。簡而言之,富媒體廣告是運用多種網絡技術制作而成的具有與用戶互動功能的互聯網廣告節目形態。網絡技術發展為富媒體廣告提供了技術支持,巨大的市場空間為富媒體廣告帶來了不竭的動力,新媒體藝術的成熟確保富媒體廣告的創意完美呈現。彈出式、浮動式、互動式、flash、Java、3D、視頻等富媒體廣告的出現,豐富和擴展了傳統電視廣告的視聽表現和想象空間,最終讓富媒體廣告成為互聯網平臺上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
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特征
由於新的播出平臺的特性要求、新技術的應用、傳播理念的變化等因素,目前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不斷地創新與演變,逐漸顯現出壹些基本的特征。
1、新的播出平臺
新的播出平臺,決定了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相應變化。以手機電視節目為例,移動互聯網把手機從單純的移動通話工具轉變為具有上網功能的移動視聽多媒體,手機上網、手機電視、手機報等功能齊備於壹身。由於這種“帶著體溫”的第五媒介,有便攜性、隨身性、實時性、直接消費性等傳播屬性,智能手機終端實現了快速的數量增長和市場普及。相應地,手機電視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成為跨屏傳播時代傳統電視隨時隨地的“補償性媒體”。但是,由於手機電視的使用環境多是室外或者嘈雜的車站碼頭等公***場所,手機電視的節目內容和形態也需要在傳統電視節目基礎上做出調整,以適應這種移動媒介平臺和受眾接收環境發生的變化。比如,手機電視移動收視的傳播特性決定了單個手機電視節目的時長應該縮短,大篇幅、長時段的傳統影視劇不宜在手機上照搬播出。目前國內外慣常使用的方法是抽取傳統影視劇作品中的段落精華,改編制作成5分鐘以內的手機短視頻系列節目播放。再如,手機屏與電視屏相比較小,這就決定了傳統電視節目中普遍使用的字號較小的屏幕文字不適用於手機電視。不僅如此,在專為手機電視編輯制作的各類節目中,也應多為手機電視受眾考慮,盡量多用特寫和近景,少用遠景和大遠景,方便受眾在手機屏上的觀賞。可見,手機媒介的傳播特性決定了作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之壹的手機電視節目與傳統電視節目形態的差異。不同的播出平臺對視頻節目的不同要求,引導著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創新和演進的方向。
2、新的技術支持
視聽新媒體是媒體技術與信息技術發展相結合的產物,並隨著各類相關技術的交叉與融合不斷成熟和完善。當前,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整體呈現數字化、網絡化、融合化的發展態勢,其中寬帶化、IP化、更高層面的智能化成為這個時代的技術亮點,這些技術變革不斷推動著媒介形態的創新,推動著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發展。相應地,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也在新的技術支持下,逐漸向數字化、網絡化、互動化、智能化、應用軟件化方向發展,愈加顯現出與傳統電視節目的區別。
新技術改變了傳統廣播和電視的結構、傳遞、運營、制作、節目、內容以及接收。雖然傳統的廣播和電視接收器已發展得越來越便攜了,但還是受到來自黑莓(BlackBerry)、iPod、可視電話(Videophones)和智能手機(Smartphones),以及其他能夠通過互聯網接收音頻和視頻信號或數字信號的設備的競爭。更為矚目的是,在新興技術的支持下,包括“網絡視頻短片”(Webisodes)在內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挑戰了廣播系統的根本屬性。
隨著媒介融合的深度發展,視聽內容傳播的應用軟件化趨勢在視聽新媒體終端的威力越發明顯。智能手機的嵌入式操作系統、嵌入式應用軟件等技術應用,目前已經越過手機、電腦和平板,向智能電視、互聯網電視、IPTV終端快速滲透。數字芯片的信息處理能力越來越強,軟件嵌入技術應用越來越廣,這些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創新和演變帶來強勁的發展動力。
3、新的互動參與
馬克·波斯特把互聯網主導的“雙向的去中心化的交流”稱為“第二媒介時代”,以此來區分由電視主導的“播放型傳播模式”。[13]這種劃分,意在強調新媒體互動、參與的傳播特性。在這種思路的啟發下,我們也可以從受眾角度把視頻內容的傳播劃分為:“受眾接收型傳播”和“受眾參與型傳播”。在“受眾接收型傳播”中,受眾是被動的,主要是接收電視單向傳播的內容;而在“受眾參與型傳播”中,受眾是主動的,除了接收信息外,還可以搜索信息,甚至為其他用戶上傳自己制作的內容以供分享。這種互聯網的雙向互動傳播特性給受眾的互動參與帶來極大的便利,雙向化和互動性成為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不同於傳統電視節目的鮮明特征。比如,公民視頻新聞。這種受眾自己采制的視頻內容信息,通過受眾的主動參與和上傳分享,逐漸形成了壹種不同於電視播出新聞的“非專業化”特征明顯的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成為公民自制的參與式“草根報道”。再如,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通過在電視機終端植入部分互聯網互動功能,IPTV實現了“虛擬社區”的新應用,觀眾之間可以實現視頻通話、卡拉OK、私信、留言等,甚至通過與銀行合作實現用戶在家裏就能直接“刷卡”的電視購物、電子支付等服務,大大拓展了“人機互動”的空間和範圍,部分實現了通過電視機終端的“人人互動”。此外,還有電子遊戲類節目的沈浸式體驗和角色扮演的功能,都充分體現了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受眾互動參與的鮮明特性。
4、新的表現形式
視聽新媒體節目應該是在結構形式上與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有所區別,或者在服務功能上對傳統廣播電視節目有新的拓展。從這壹概念的內涵來看,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應該具備不同於傳統廣播電視節目的新的表現形式,這是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質的規定性。試舉例說明:微電影、新媒體劇、手機電視節目等可以歸為“微視頻”,其突出的特點是單個節目時間短,適合受眾利用碎片化時間欣賞觀看;網絡視頻欄目、公民視頻新聞等視聽新媒體節目形態的突出表現是制作較傳統電視節目略顯粗糙,甚至不夠專業,在音樂、字幕運用方面與傳統電視節目有較為明顯的差別;IPTV與互動電視內容,在“人機互動”、“人際互動”以及通信服務功能拓展上大大豐富和超越了傳統電視節目內容;電子遊戲和富媒體廣告,則從根本上超出了傳統電視節目的範疇,從節目形態到技術應用都是對傳統電視節目全新的、互動的創新與演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