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精選5篇

 記者是什麽?有人說,記者是份體面的工作,是種權利,是無冕之王,是社會的壹面鏡子,等等。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的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精選篇壹:

 又到九月,又是瓜車進城的季節。

 每當我在運城的大街小巷,看到暢通無阻的瓜車菜車;每當我在各個小區的門口,看到?歡迎瓜農來賣瓜?的橫幅;每當我在城市的街道兩邊,看到井然有序的瓜果臨時銷售區?我都會想起,我在8年前寫過的壹篇評論,想起壹位令人感動的讀者,想起他送給我的壹萬斤西瓜。

 那篇評論,其實就是個倡議書,是壹篇關於號召市民多買西瓜的倡議書。

 那是2006年的7月,我們運城日報社的《黃河晨報》剛剛創刊4個月。那壹年,運城的7萬多畝西瓜大獲豐收,但是,瓜農們還沒來得及高興,就不得不面對西瓜賣不了的難題。壹車西瓜只能賣幾十塊錢,最便宜的甚至壹斤只賣兩分錢。就算這樣,瓜農的房子裏、院子裏、田間地頭,還是到處都堆滿了賣不出去的西瓜。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壹個悲劇發生了?壹位瓜農開著農用三輪車進城賣瓜,被交通執法人員扣住,還要罰款400多塊。他的妻子聽到這個消息後,壹氣之下,上吊自殺!這個突發事件,直接觸發了新生的《黃河晨報》的第壹個重大戰役性報道?幫瓜農賣瓜。

 作為值班編輯,我的任務是在前方記者報道完突發事件本身之後,起草壹篇倡議書,將輿論焦點從突發事件向?解決賣瓜難?引導。

 但是,直到領導要求交稿的前壹天晚上,我仍舊毫無頭緒。西瓜,西瓜?半個晚上,我的腦子裏全是圓圓的西瓜在滾來滾去。

 忽然,我想到了曾經種過七八年西瓜的父親,壹個靠種西瓜給我娶來嫂子,給我換來從小學到中學學費的瓜農父親。寂靜的夜中,我撥通了父親的電話。?永啊,啥事?壹聽到電話中這熟悉的聲音,我的心頭壹顫,壹種莫名的感覺沖向頭頂。

 西瓜,父親,我,數以萬計的瓜農?那壹瞬間,我找到了西瓜和我之間的邏輯聯系,找到了數萬瓜農和我之間的情感***振。那壹瞬間,我深刻地領悟了作為壹名新聞記者,我到底應該屬於誰、為了誰,我的筆到底應該寫什麽,怎樣寫!

 ?他們,從遙遠的村中顛簸而來;他們,在陌生的街道上四處躲閃當第壹句從嘴邊流出,寫作就異常的順利,順到正寫著這壹句,下壹句就在腦子中排著隊。

 ?就算我們的口才真的能壓下去幾毛錢的價格,但想想他們烈日下暴曬的汗水,想想他們西瓜賣不出去無奈的淚水,把那毛角錢給他們吧終於,在寫到這壹句時,淚水,不爭氣地從我這個自認為冷靜客觀的?職業新聞人?眼中奪眶而出。我放下手中沈甸甸的筆,走到窗前,遙望窗外夜深人靜中的城市,仿佛看到了壹片片碧綠的西瓜,仿佛看到了曾經年輕的父親,仿佛看到了和父親壹樣的瓜農們?

 第二天,這篇題為《市民多買瓜,瓜農早回家》的倡議書,刊發在《黃河晨報》二版頭條的醒目位置。

 那壹天是2006年7月12號,我清楚地記得,那天早上,值夜班的我還沒起床,就被手機鈴聲驚醒?

 ?妳是寫倡議書的記者吧,我40多歲了,還是第壹次被壹篇文章感動得哭了,文章寫得真好,我給妳背兩段吧不等我說話,壹位男子便開始在電話中,背誦起倡議書中的句子來。

 請原諒我當時的淺薄和幼稚,在那壹刻,我真得被感動了。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讀者,能背下我發表的文章,哪怕只是幾段話。我也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讀者,在外地給我打長途,激動地聊了20分鐘,只是為了表達對壹篇文章的感動。

 那位男子最後說:?我剛才聯系了壹家瓜農,買了他壹萬斤西瓜,我讓他們明天把西瓜送到報社,送給妳,就當是我替瓜農們感謝妳吧

 來不及辭謝,他就掛了電話。而我,被感動得壹塌糊塗,睡意全無。我躺在床上,靜靜地享受著新聞職業帶給我的最美好的感覺。原來,就算作為壹名最基層、最普通的新聞記者,就算是做著最基本、最本份的工作,也可以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也可以如此幸福!如此驕傲!如此有成就感!!

 第二天,兩輛載滿西瓜的農用三輪車,真的就出現在報社門口。壹萬斤西瓜啊,滿滿兩大車,不管是我個人還是報社,收下來都不是最好的決定。征求了當事人意見之後,我帶著那兩車西瓜,來到河東廣場,將西瓜分給了市區的數百名環衛工。

 如今,距離那次轟轟烈烈的賣瓜報道已有8年。但是8年來,每到夏天和秋天,市區設立?瓜果臨時銷售區?的制度還在繼續,小區向瓜車菜車開放的慣例還在繼續,農業部門對農產品的預先監測還在繼續?

 每當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那篇1000多字的倡議書,想起那位令人感動的讀者,想起他送給我的1萬斤西瓜。

 壹位記者,他的.腳下有多少泥土,他的筆下就有多少真情;他的筆下有多少真情,他的報道就有多少力量!

 壹次報道,感動得讀者送來壹萬斤西瓜;壹次報道,幫瓜農賣掉數百萬公斤的西瓜;壹次報道,讓瓜車菜車在城市自由穿行了8年。

 這,就是新聞的力量!這,就是愛的力量! 這就是媒體上傳下達的力量!這更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力量!

 這就是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感謝有這個機會,可以再壹次感受新聞理想的狂熱,與追逐理想的感動,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精選篇二:

 xx年夏天,我獨自壹人坐上南下的火車,去了福建壹份都市報,在那裏開始了我的新聞旅程。

 幾年裏,我時常在想:我們為誰怎樣寫作?有前輩告訴我,做新聞就是做事,做事的根本是做人。

 是的,事實上,我們壹生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我們要做什麽樣的人?我們要做什麽樣的事?我們要怎樣去做事?

 我們會很容易給出壹個答案:做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可是實踐我們的答案,可能需要耗費壹生的時光。

 是什麽讓我們永遠抓不住正確的答案?我想,答案是:我們始終沒有解決內心的沖突我們為誰寫作?

 做記者,有人追求的只是壹種謀生手段,有的人只追求壹份體面的職業。分歧在於內心。

 幾年來,我壹直為?新聞?兩個字激動和驕傲。我熱愛我從事的這個職業。在這個行當中,我曾經被朋友和同事們寄望去?開創大場面?,也曾因為能力的欠缺而自怨自艾。但是,有多少人能如同我們這般幸運,在壹個風雲際會的時代裏成為?當下?的記錄者,成為?歷史?的見證人?

 我們是記者。顯然,我們不是作家、不是教師、不是評論家、更不是什麽無冕之王?

 記者要做的事情,不是創作,不是教導讀者,不是對事物發表看法,我們要做的事情只是代替背後成千上萬的讀者,替他們選擇的對象發問或是探查壹件讀者感興趣的事情,然後用旁觀者的身份、平靜的心態,客觀真實地寫出壹份報道,回答讀者的困惑?

 做記者,幾乎每天要研究選題,寫作稿件,然後是每周,每年。

 要做壹個好記者,我的強烈感覺是,壹定要有長跑的毅力和心理準備。

 我們很多青年記者,包括我總是在詢問:怎樣成為壹名好記者?怎樣寫出壹篇好新聞?

 我想,這壹方面能證明我們對於新聞事業的激動與熱情,另壹方面也意味著我們面臨最緊迫和焦慮的問題。

 有時候我聽到壹些?訣竅?,有人推薦我們閱讀壹些範文,更多時候,我被告知:去做,去寫,去思考。然後告訴自己:我這壹篇比上壹篇寫得好。做新聞就像談戀愛,唯有實踐才能抵達幸福。

 我還聽到壹個關於閱讀的?訣竅?,那就是讀傑作,讀偉大的故事。好新聞就是壹個好故事。好記者就是壹個傑出的講故事的人。新聞與小說壹樣,都是故事,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新聞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那些偉大的故事會告訴我們,將故事講好是很值得驕傲的事?所有東西都要回歸到信仰。妳相信什麽,妳就可能成為什麽。

 在通往信仰的道路上有無數條岔路,這時已不存在天賦、能力或者運氣的差別,關鍵在於妳的選擇。妳選擇了什麽,妳就可能成為什麽。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精選篇三:

 我是XX廣播電視臺新聞評論部記者劉XX,幹了二十多年新聞,得到領導和同誌們的認可,我也有壹個小小的職務,可我更認同?記者?這壹跟隨了我二十多年職業生涯的身份。二十幾年磨壹劍,完全可以消磨掉壹個人最初的熱情和光芒,而直到現在,每每面對鮮活的新聞事實和生動的新聞現場,我依然興奮和激動,總想?捋起袖子?大幹壹場,將最生動、最新鮮的新聞事實呈現給觀眾,這是新聞職業帶給我的激情和力量,這種激情和力量使我永遠和新聞職業壹樣,充滿了青春和夢想,還有就是責任和堅守。

 小時候,母親幫姐姐帶孩子,發現我值得信賴,就將兩歲的孩子交給十二歲的我,雖然有同伴勾著去玩,但是因為得到母親信任就必須看好孩子,這是我最初理解的責任。稍大壹點,有壹個機會去縣城讀書,母親從我和妹妹中選擇了我,既然母親把讀書的機會交給了我,我就得讀好書,這是責任。1993年5月,我以第壹名的成績考入XX有線電視臺,從教師轉行成為夢寐以求的電視記者,黨的新聞宣傳工作選擇了我,我認為這是信任,就像當初母親信任我壹樣,信任就是責任。

 曾經在圍墻之外,總羨慕記者職業表面的光環,等進了圍墻,?記者?就不再是風景,而是時而需要而風風火火、時而需要凝神靜氣、時而面對的是小橋流水、時而又驚濤拍岸的有些特殊的工作,是早上按時上班,晚上未必能按時下班;是上午還在市長辦公室,下午卻在農民秧田弄得兩腿泥也未可知;是上了采訪車吃了早飯午飯晚飯不知何時吃的缺少規律的工作;是經常要面臨上海下田、涉水翻山的體力考驗,又要時刻應對是非曲直、矯罔糾偏、懲惡揚善的心智考驗的壹項實實在在的工作?這對於體弱、慢性、寡言的我的確形成了考驗。在參加工作的第二天,我被安排跟隨部主任去新立鄉采訪,由於從小就嚴重暈車,坐上采訪車不久就開始惡心嘔吐,壹路上停車四五次,急得主任不停地說:這樣還能當記者麽?

 這些年來,全市幾十個場鄉全都不只壹次去過,只要有采訪基本都要坐車,采訪中什麽汽車、摩托車、甚至農用三輪車、大馬車都坐過,異地采訪也坐過飛機、輪船,卻再沒有過暈車的經歷,我老父親總是不明白,除了自行車曾經坐大馬車都暈的我用什麽治好了病?老父親哪裏知道,身為記者,坐車哪裏算上什麽考驗。1995年8月,我市遭遇罕見洪水襲擊。21日黃昏時分,已經在抗洪壹線日夜奮戰了十幾天的我又接到新的任務:與新聞部龍主任馬上到雙臺子河閘集結,跟隨時任市委書記的王XX連夜巡堤,因為直接關系此次抗洪搶險成敗的遼河第二次洪峰當晚將通過我市。由於多日連雨再加上人車踩壓,大堤泥濘不堪,壹些被刮倒和折斷的樹木及高棵植物橫倒豎臥在大壩上,我坐在龍主任駕駛的面的上,緊緊跟隨市委書記的車隊,小小面的就在泥水坑窪裏搖擺著象跳舞,虧得之前我練就了壹身坐車的好?本領?,不然我還不得把膽汁吐出來!遇到路面情況不好,龍主任慣用急剎車,我不僅經常心提到嗓子眼,頭上也磕出大大小小的包。當行至沙嶺堤防附近,漆黑的夜色中市委書記王向民又下了車,這壹次不是看堤防和水位,卻走向了我們的面的,並親切地要求和我?換位?,邀請已是滿身泥水的我去坐他的車,他卻坐上了龍主任的面的。不知王書記坐上面的在作何感想,反正,坐上王書記的轎車,沒有了緊張和碰撞,思謀起我的稿子來,我卻是?勝似閑庭信步了?。不知是不是對記者職業精神的鼓勵,午夜時分,沒有水和食品,王書記還從車裏拿出壹盒餅幹分給饑腸漉漉的我們。22日淩晨4點30分,帶著緊張和疲憊,徹夜巡堤的壹行人返回河閘,遼河第二次洪峰順利通過我市。22日早8點上班前,壹篇新聞特寫《今夜 與遼河***渡》已完成,我獨自跑到趙家村的壹家小吃部裏,花五元錢要了壹盤最愛吃的蔥花炒雞蛋,那是那些天裏我最奢侈的壹頓飯。前幾天的壹次朋友聚會上,壹位曾在婦聯工作的老大姐清晰地說出《今夜 與遼河***渡》這篇報道,我很感慨和感動,就是這樣壹篇在我的新聞從業經歷中的普通報道被壹位普通的觀眾記住十九年,除了新聞,還有哪項職業能帶給我們這樣的光榮與夢想?人們可能還都記得就在那壹年,XX市委書記張XX與XX電視臺記者劉XX在視察險情時被洪水卷走而殉職的事跡,其實,當年在抗洪壹線采訪的記者們哪壹個沒有過趟著沒腰深的洪水、踩著隨時可能塌方的堤壩采訪的經歷,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記者都是英雄,是職業給了我們勇敢的習慣。

 新聞職業也讓我學會雷厲風行和壹絲不茍。新聞工作的時新性決定了記者的個性應該是快性子。吃飯快、走路快,反應快,多年的工作磨礪讓我得益於這些個性的改變。2007年我市遭遇嚴重內澇,我與民生新聞記者第壹時間策劃的災情報道及時為百姓爭取了省裏的救災專款,當攝象機鏡頭裏鄉親的苦臉變成笑臉的時候,我深深感謝我的職業和我以職業之利取得的快慰。可是,快樂和慰籍並不總屬於這個職業,碰釘子的時候多的是。2007年5 月,壹位中年婦女向我講述了她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虐待病重的老父親的事,希望我們能幫幫租房子住沒有經濟來源的她及她危在旦夕的老父親走出困境。我與另外兩名記者到她家跟老人了解情況,老人證實屬實,又按照她提供的地址和電話分別采訪了她的兩個哥哥和壹個姐姐(有的遭拒)以及相關人員。按理說,這樣的采訪也算作充分,可報道播出後,被報虐待老人的五位兄妹(有的還包括他們的愛人)擡著他們臥床的老父親壹齊氣勢洶洶找上門來,這時老人竟改口說沒有虐待那回事,幾兄妹壹口咬定記者授受了他們小妹的賄賂。清官難斷家務事,我有口難言,唯壹能做的就是好好地自我檢討,在未來的采訪調研中壹定要認真再認真。

 2008年3月,在我迎來新聞工作第16個年頭的時候,生命卻遭遇重創,被確診為乳腺癌。16年來第壹次停下奔波的腳步,用足足半年時間來修補創傷。歇腳的時候,細細回味,16年的職業生涯不僅使我在面對生命裏的災難時選擇堅強,更重要的是,職業之便讓我走近多彩的社會和人生,領略不同生命的風采和價值。我難以割舍對職業的這份摯愛,在經歷手術和六次化療結束十天後,我又重返了采編壹線,因為化療掉光了頭發,足有壹年時間,我帶著假發去鄉間采訪,總是擔心假發被吹落。與癌癥病魔鬥爭的六年時間裏,我沒有因病請過假,沒有因為健康原因推脫過任何壹次新聞戰役。著名記者錢鋼說:新聞工作是活潑的人從事的嚴謹事業 ,熾熱的人肩負的冷靜使命,浪漫的人從事的艱辛勞作。別人活了壹輩子,我們卻活了兩輩子。我想對職業的熱愛緣於對生活的熱愛,我堅信熱愛是壹地春雨壹劑良藥,熱愛歌唱者生命之樹常青。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精選篇四:

 記者是什麽?有人說,記者是份體面的工作,是種權利,是無冕之王,是社會的壹面鏡子,等等。

 記者是什麽?做記者12年來,我壹直努力地在尋找壹個確切的答案。

 記者是什麽?我想,記者意味著關愛。我手頭是剛剛出版的《新聞人》,封面上有張特殊的照片,頭發蓬亂、眉頭緊鎖的我抱著壹個昏迷著的小女孩沖向新聞 110的采訪車。小女孩叫劉芳,來自重慶,才11歲,不慎從屋頂摔下來,造成顱內巨大血腫,隨時會奪走她稚嫩的生命。今年8月4日,劉明文抱著昏迷著的女兒從濮院趕到曙光醫院救治,但醫院要1萬元手術費。這名重慶打工者哭著把女兒抱了出來,他口袋裏只有300塊錢。但當我聞訊後趕到現場時,父女倆已乘公交車走了,如果追不到女孩,意味著如花般生命的雕謝。新聞110采訪車飛駛到洪合鎮時,才把父女倆追回。壹路上,我與市中醫院聯系,醫院開通綠色通道,成功地進行了手術。

 禾城,留住了壹條年輕的生命,文章見報後的當天下午3時多,市委副書記壽劍剛托人送來了1000元個人捐款,這是劉芳收到的第壹筆捐款。我被濃濃的愛意感動著,知道劉芳有救了。很快,所有的手術費用都籌齊了。感謝攝影記者在我不經意間定格了這個畫面,我時常揣摩著這張照片,心頭會湧起壹種莫名的感動。為了我簡單的舉動所能得到的社會回應,為了我們這座城市給予壹名重慶女孩的愛心,為了枯萎的花朵重新吐出生命花蕾。

 記者是什麽?我想,記者意味著壹種責任。我手裏這把剃頭刀,在3年前差點結束了壹名女孩的生命。xx年11月的壹天,這名經受感情挫折的廣西女孩打來電話,說我要自殺,割腕的刀片都準備好了。我壹直開導到深夜,最後,這名女孩把刀片給了我,笑著說,我要勇敢地活下去。3年過去了,這把剃頭刀壹直藏在我辦公室的抽屜裏,它時時提醒我,我是壹名記者,我對於社會責無旁貸。

 記者是什麽?記者意味著付出。壹部手機帶在邊上,24小時開通,隨時應對突發性新聞,無論在單位還是在家裏,無論是冰天雪地還是暴雨如註,無論是在白天還是在午夜暖暖的被窩裏,這就是所有新聞110記者的工作狀態。為了這個嘉興日報社的名牌欄目,我們壹直在努力著。三班倒的妻子已習慣於把飯菜冷了又熱而不見我回家,甚至陪她逛壹次街都會讓她樂上好幾天。我的寶寶還很小,xx年7月,我接手新聞110工作時,她只在媽媽肚子裏孕育了5個月。我記得寶寶出生五六個月時,開始顯現對於新聞110手機的鈴聲音樂特別敏感,無論在喝奶或是哭鬧,只要新聞110手機壹響,小家夥馬上靜下來,認真地聽著,搖頭晃腦,壹副陶醉的樣子。我不得其解,還是妻子壹語道破,寶寶在肚子裏的時候就聽慣了這種音樂,壹個晚上起碼十幾次,這手機鈴聲成了寶寶最初的胎教。

 記者是什麽?我們都壹直努力地尋找著答案,但真的給不出確切的答案。因為,我們記者之路還在延伸,記者的內涵還在豐富,還有待妳我繼續努力。

 ?我赤裸裸地來到這個世上/壹步步,壹步步/蹣跚地走/與墓地間的距離便是生命。?這是我學生時代寫的壹段詩句。我想,若幹年後回首生命旅程,我看到了很多風景,我做了壹些有益的事,我無愧於記者的稱謂,所以,我是滿足的,我是快樂的,我是無悔的。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精選篇五:

 我叫余xx,是xx市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率的壹名記者。

 今天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壹段經歷。那是我從事記者行業8年來,最難割舍壹段情結,也是我對愛崗敬業這壹價值觀的全新認識。

 那是在2011年的夏天,我們頻率進行?走轉改?,我領到的任務是?走訪留守兒童?,要求與被訪的留守兒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時以上。

 說實話,這樣的采訪,以前我做得並不多。有時為了趕稿子,壹天要跑多個現場。不過,既然是?走基層?,那就得踏踏實實,?把身子沈下去,把情感帶回來?。

 我去的那戶人家,在肥西縣高店鄉邵廟村。家裏有兩個孩子,是姐弟倆,姐姐上初壹,名叫靜靜,弟弟叫稱稱,當時才4歲。

 這戶人家日子的艱難,超出我的想象。爺爺、父親因病先後去世,少了?頂梁柱?的家,也幾乎坍了壹半。母親無奈外出打工,家裏只有年邁的奶奶帶著兩個孩子。

 我去的時候,給姐弟倆帶了些文具學習用品,還有幾樣點心,雖說只是壹份心意,但已讓兩個孩子欣喜的眼睛壹亮了。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小男孩稱稱的天真頑皮,和姐姐靜靜的沈默少語,讓我的采訪很難進行,只能聽著奶奶時不時的念叼,從中拼湊起壹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靜靜很快接受了我這個不速之客,支言片語中,吐露出她的壹些意識和想法。令我吃驚的是,這個13歲的孩子,已對自已的未來有了壹個執著的想法,她說,念完初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會像媽媽壹樣,外出打工。因為,她要給弟弟掙學費。說到以後可能上不了學,她流下眼淚。

 聽著這個懂事的姐姐這個?人生計劃?,我先是震驚,繼而沈默了。我無法開導她。面對家庭的困境,這個女孩或許很難有其他的選擇。

 第二天,我就要和這個剛認識的小朋友說再見了。我在她的枕頭下留下我的電話,還有200元錢。我真的希望能幫她壹把。後來,她真的打來電話告訴我說:?余姐姐,等弟弟上學了,我想到外面去看壹看。?

 采訪應當說是成功的,稿件《暑假裏的留守兒童》也順利完成了。

 可是,從那開始很長壹段時間,我很害怕再去接觸留守兒童這個群體,因為采訪免不了要問壹些問題,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願說出來的。

 我壹直在問自已,面對這樣的壹個群體,我的采訪,是壹次次觸及他們的傷處,還是揭示了他們真實的困境,讓社會更了解他們,去為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敬業,並不只是願意為工作花費時間和精力。敬業,應當是對崗位的正確理解,發揮崗位應有的作用。我憐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許沒有錯,但用這種情緒把自已包裹起來,而放棄了記者應該有的責任與擔當,這是失職。

 記者,應當用心去聽,用心去記,用心去寫,用心,去鼓與呼。

 在之後的幾年裏,我又陸陸續續走過xx很多鄉村,去和留守兒童接觸、交流。我始終做壹名觀察者,壹名記錄者,記下他們的憂愁與歡樂,記下他們的夢想與憧憬,當然,其間也有孤獨、無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號,貴州畢節發生4名留守兒童自殺身亡的悲劇。痛定思痛,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需要引起全社會更多的關註,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

 記者,應當站出來,為留守兒童大聲疾呼。

 我再壹次走進留守兒童的家。這壹次走訪,我不再僅僅是探尋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更多的,是把話筒遞向他們的家長,他們的老師,鄉鎮的負責人。我想知道,為這些孩子,他們應該做些什麽,做了些什麽,打算做些什麽。

 令人欣慰的是,隨著xx的快速發展,鄉鎮經濟的崛起,已有越來越多的鄉鎮工業園、農業示範園、種植養殖場,吸納了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他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同時,全市鄉鎮實現了留守兒童活動室全覆蓋,在這裏,留守兒童又有了壹個大家園。

 在這篇《xx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的連續報道中,我在結尾處這樣寫道:?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不可忽視也不能回避的。而要解決好這壹問題,家庭、學校、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應該為這些孩子創造條件,***同撐起壹把?心靈保護傘?。

 各位評委老師,我和留守兒童的故事,就講到這裏。

 最後我還想說壹句,希望能為這些孩子撐起?心靈保護傘?的人越來越多。說這句話,是我的職責所系。

 謝謝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