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杭州市中心。它是壹個著名的瀉湖,原名武林水,又稱習字湖。其余三面環山,面積約6.5平方公裏,南北長約3.2公裏,東西寬約2.8公裏,環湖周長近15公裏。西湖平均水深2.27米,水容量約1429萬立方米。湖被孤山、白堤、蘇堤和楊公堤分開。按面積大小分為外西湖、西裏湖(又稱“後西湖”或“後湖”)、北裏湖(又稱“裏西湖”)、胡曉楠(又稱“南湖”)和月湖五個水面,其中外西湖面積最大。鼓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天然島嶼。蘇堤、白堤穿湖而過,周曉穎、胡鑫亭、阮公墩三座人工島矗立在西湖中央。趙茜的雷峰塔和寶石山的寶玉塔隔湖相映,形成了“壹山兩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1]說起西湖的由來,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傳說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龍和金鳳在銀河附近的仙道上發現了壹塊白玉。他們壹起琢磨了很多年,白玉成了壹顆璀璨的明珠。這顆寶珠所到之處,樹常青,花盛開。然而,當寶珠被王太後發現後,王太後派天兵將其帶走,玉龍和金鳳急忙去拿寶珠,但王太後拒絕了,於是發生了爭鬥。沒想到,當太後的手突然松開時,珍珠落到了大地上,變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龍和金鳳也下凡,變成了玉龍山(玉皇山)和鳳凰山,永遠守護著西湖。事實上,西湖是壹個瀉湖。據史料記載,遠在秦朝,西湖還是壹個與錢塘江相連的海灣。高聳於西湖南北的吳山和抱石山,是當時環繞這個小灣的兩個岬角。後來由於潮汐的影響,泥沙在兩個岬角堆積,逐漸成為沙洲。從那以後,沙洲向三個方向擴張:東、南、北。最後吳山和寶石山的沙洲連在壹起,形成沖積平原,把海灣和錢塘江隔開,原來的海灣變成了內湖,西湖就這樣誕生了。
北宋詩人蘇軾(東坡)在他的著名詩句“湖上雨後飲楚清”中吟誦“我要使西湖成為‘浙江的大明湖’”。
與習字相比,淡妝總是合適的。繼千古絕唱之後,西湖又有了習字湖的美譽。是春秋時期嶽的絕代佳人。與世界上數十個以西湖命名的湖泊相比,只有杭州西湖配得上如此高的聲譽。南宋時期,西湖異常繁華華麗。江南統治集團並不想恢復故土,而是沈溺於湖光山色和奢靡享樂,揮金如土,縱情狂歡。於是西湖被稱為“賣金鍋”,很貼切,也很辣。
1).西湖十景:形成於南宋時期,基本分布在西湖周邊,部分位於湖上:蘇堤肖春、屈原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六郎文英、華鋼觀魚、雷峰落日、雙峰插雲、南屏晚鐘、三潭映月。西湖十景合起來可以代表古代。(2)新西湖十景:1985年由杭州市民和全國人民經過專家評選委員會反復審議選出。它們是:雲起竹徑、滿龍貴嶼、虎跑夢泉、龍井茶、九溪煙樹、烏山天豐、軟墩環碧、黃龍崔塗、黃愚非雲和寶石留下(3)。西湖新十景:
分別是:靈隱禪跡、六合聽濤、嶽墓棲霞、湖畔艷陽雨、千慈表中、宋萬書院、楊堤井陘、三臺雲水、梅塢春藻、北街尋夢。西湖森林景點:吳運啟、煙霞嶺、五雲山、翁家山、樂水洞、吳山城隍閣、鳳凰山、獅子峰。劉康壹《湖畔傳奇》金鳳玉龍采仙漿,珠落清水中。三潭鎮取黑魚怪,六合捧紅日。雙虎奔清泉,壹峰飛護佛寺。都說九天如畫,怎麽可能比得上人間錢塘?
依山
(鼓山)鼓山位於北外西湖,海拔35米,面積約0.22平方公裏。是棲霞嶺。
西湖美景的分支(10)也是西湖最大的島嶼。南宋鹹淳《臨安誌》(卷二十三)曰:“壹島巍然,旁無眷戀,為湖光山色之勝。”今天,山上有郁郁蔥蔥的森林,許多歷史遺跡被保留了下來。孤山的東西兩側分別由白堤和西陵橋與湖岸相連,島上名勝古跡眾多。所以杭州人稱之為“孤山不孤”,“我獨壹人”,“斷橋不斷”,“友情斷”,“長橋不長”,“親情長”。孤山上的主要景觀有鐘山公園、浙江博物館、溫嵐亭、西陵印刷廠、何方亭、秋瑾墓、婁宇、木才亭(蘇小小墓)等。中山公園原為清朝皇家園林,1927。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公園被命名為“中山宮”
西湖全景(5張)花園”。公園進門,石階上有兩個大字“孤山”,其中沒有孤字。人們猜測它的意思是“孤山不寂寞”。何方亭,位於鼓山東北角,是為了紀念宋代以“妻鶴”聞名的林逋而建的。浙江省博物館位於鼓山南麓,收藏各類文物65438+萬件。2004年起1免費向公眾開放。溫嵐館位於浙江省博物館西北角。在清朝乾隆年間,它被重建以存放《四庫全書》,模仿北京紫禁城文遠館的格式。西陵印社創建於1904孤山南麓,因臨近西陵橋而得名,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石刻書畫藝術團體。島上還有杭城老字號酒店“樓外樓”,以用西湖活捉的草魚烹制“西湖醋魚”而聞名。
埃爾迪
(白堤、蘇堤)白堤東起斷橋,西經金帶橋,在“平湖秋月”處與孤山相接,長約1公裏。唐朝時叫白沙地、三地,後來的宋明時期又叫孤山路、石金堂。古時候,白堤以白沙鋪地,後改為柏油路面,兩旁廣植綠桃柳,是欣賞西湖及周圍群山全景的最佳觀賞點。斷橋(詳見“斷橋殘雪”)位於白堤東側。在民間故事《白蛇傳》中,斷橋是白娘子和徐賢相遇的地方,所以它是西湖中最著名的橋。金帶橋位於斷橋西側,又稱涵碧橋。清雍正《西湖實錄》卷八:“金帶橋舊木架為梁,聖祖仁皇帝(指康熙皇帝)近孤山,禦船轉蠡湖。”民國三年重修(1914)。1921年,在斷橋的同時增加了水泥混凝土拱券。現有橋梁為石拱橋,長8.1米,寬8.6米,單孔凈距5.9米。蘇堤,原名蘇公堤,南起南屏山腳下的南山路,北至嶽王廟東,跨湖而行。堤壩長2797米,寬30-40米。蘇堤上* *有六座石拱橋,從南到北依次為:英波、索蘭、望山、堤、東圃(據考證,懷疑是“樸樹”之誤)、渡虹。南宋鹹淳《臨安誌》(卷三十三):“在,東坡開君湖,因積草築長堤,自南向北,跨湖數裏,中間植花柳,中間六橋,為行者所毀...在接下來的十年裏,呂惠卿是縣指揮官。鹹春五年,朝廷給錢留大臣,說朋友要增加。.....高二十尺,寬七百五十尺,寬六十尺,堤上舊亭九座,花木百株。”《清·湖山略》卷三:“雍正二年,與白沙堤同時築國,五年種花木。”《西湖新記》卷四:“今滿桑株,所謂蘇堤柳,已伐之。”1950堤身加高加寬,修建沿湖步道,設置座椅。
三島由紀夫
(周曉穎、胡鑫亭、阮公敦)三潭銀月風景區位於外西湖西南水域,包括周曉穎及其南側的三座葫蘆形石塔,以賞月、水園著稱。現在全島面積約7公頃,水面占60%。周曉穎原名水心保寧寺,又稱胡鑫寺。它是北宋時期壹處美麗的湖上賞月之地,其園林建築和景物布局基本形成於18世紀初。萬歷三十五年,錢塘使聶鑫堂出現在水利道上,圍灘築脊,成湖中湖,以為是放生之地。三十九年,楊萬裏繼續修築外脊,四十八年,規制完善。“從空中俯瞰,整個島就像壹個巨大的田字,構成了‘湖中有島,島中有湖’的奇觀。周曉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主要景點有浙江萬神殿、九曲橋、九獅石、王凱亭、婷婷、竹徑通幽和我們的心心相印亭。湖上三塔建於北宋元佑五年(1090),當時蘇軾正在疏浚湖面,位置與現在不同。根據清初的文獻記載,這三座塔建於清朝康熙年間。石三塔頂呈葫蘆形,塔身呈球形,高出水面2米,中空,塔身四周均勻分布著5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形石座。三座塔呈等邊三角形分布,每邊長62米。胡鑫館胡鑫館位於西湖的中心。清雍正《西湖誌》卷九:“亭子在全湖中央。湖中央的古廟外有三座寶塔。在明朝孝宗年間,寺廟和寶塔都被毀壞了。聶新棠《縣誌》說:胡鑫寺外有三塔,其中塔和南塔廢,為北塔基建亭,名胡鑫亭。在老廟基重建德勝殿將其釋放。據此,老胡鑫廟就是今天的放生池,今天的胡鑫亭就是三塔的基座。《湖山小品三卷:明代》徐婷據萬歷四年調查重建裸體,額稱‘太虛’。禮監孫龍,四周堆石,築樂亭,但合稱‘湖心亭’。國家王朝進行了大規模翻新,在左右兩翼和上面的地板上雕刻了欄桿...“清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撰《明凈中緣》壹書。抗日戰爭後,西青亭舊址改建為財神廟和觀音殿。1980年,島上刻有“蟲(異體字,繁體字“風”的中間部分)石碑,意為“無邊風月”。阮公墩阮公墩位於西湖之西,亭子在湖中央。嘉慶五年(1800),浙江巡撫阮元疏浚西湖時,將疏浚淤泥堆積成島,俗稱“軟灘”。該島南北長34米,東西寬33米,面積0.57公頃。長期以來,島上沒有任何建築,樹木雜草叢生,成為候鳥的棲息地。西湖在1952-1958期間疏浚時,島周圍加了拋石,面積略有加寬。1977年圍島築堤,再次擴大了面積,填了外來土。1981年,島上加了1000多噸土,建造了壹座“帶綠花園的小樓”。島上有易雲亭(阮元昊“雲臺”)和雲水居等建築。1982,西湖第壹個垂釣區在島上開放,遊客可以在這裏品茶、釣魚。從1984開始,島上就開始舉辦“環碧莊”仿古遊,在西湖夜遊中很受歡迎。
古往今來描寫西湖的詩詞很多,比如宋楊萬裏的《從凈慈寺到臨淄坊的黎明》,“荷葉無限艷,荷花顏色各異。”也可以說是千古流傳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