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
夏日絕句,詩篇名。宋李清照作。見明鐘惺編《名媛詩歸》。題壹作《烏江》。據其內容,詩當作於宋室南渡之後。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北宋覆亡;高宗趙構繼位,不思禦敵復國,壹味倉皇南逃,勉強求得偏安壹隅的局面。此詩藉項羽的故事發抒感慨見解,指斥統治者的怯懦誤國。首二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既是對項羽壹生的概括,也是詩人的言誌述懷,對壹種崇高的人生觀的頌揚。詩語似警句格言,擲地作金石聲,激揚蹈厲,傳誦千古。接下去寫“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項羽的事跡來印證這種人生態度。項羽兵敗烏江,烏江亭長勸他回江東以圖再起,項羽表示無面目再見江東父老,遂自刎而死。“至今思”表達對項羽的無限欽慕,則指斥之意自在言外。此詩表現其壯懷激烈,風格剛勁雄邁,具有悲壯的崇高美。
李清照是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壹位女詞人,她的詩作傳世很少,也不甚為世所稱,這首五言絕句卻是壹首名作,傳誦很廣。
詩意明白爽朗,所用的項羽故事,也是人人所知的熟典。她的詞或輕柔婉麗,或纏綿悱惻,而詩則都是洗凈兒女氣的慷慨之音,和詞風大不相同。
這其實是壹首借古諷今、發抒悲憤的懷古詩。北宋靖康二年(1127),腐敗的宋王朝在金兵的沈重打擊下瓦解,徽、欽二帝及趙氏親屬和大批臣民被擄北去。以當時的形勢言,金兵是孤軍深入,黃河南北的許多州郡有的尚在宋人之手,有的雖已被占,但金兵數量不多,立足未穩;在金兵的進攻下,太行山壹帶抗金的義軍蜂起,威脅著金兵的後方;如果高宗趙構能蓄誌抗金,中原事是大有可為的。但趙構壹開始就沒有恢復國土保衛人民的願望,帶著臣僚倉皇南逃,先逃到揚州,後渡江而至臨安(今浙江杭州),在金兵的追襲下,又先後逃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紹興)和明州(州治在今浙江寧波),喘息甫定,就在臨安定都。當時不少主張抵抗的文武官吏都建議不要壹味南遷,如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中就載有吳伸所上的萬言書,勸告趙構不要“止如東晉之南據”,可以代表當時有識之士的見解。李清照的這首小詩則是以詩歌形式寫出的時事評論。
項羽在垓下壹戰,為劉邦所敗,逃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暫避江東,重振旗鼓,但他以“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此事的得失可置之不論,但他的生為人傑、死為鬼雄的豪壯氣概是令人感動的。舉出項羽的不肯南渡,正是對怯懦畏葸、只顧逃命茍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諷刺。詩在字面上只是對千年以前英雄發感慨,但對時事的沈痛悲憤的譴責之情卻溢於言表。
李清照之所以有如此沈痛悲憤的感情,是因為她本人正是在朝廷敗逃的情勢下被弄得家破人亡的。靖康之變迫使她丟棄了珍貴的圖書文物而南奔。作為金石家和藏書家的丈夫趙明誠之死,和辛苦積聚的文物全數喪失,對她打擊極大。李清照自己更因此而顛沛流離,嘗盡人間艱辛。面對時局,她不能不興起“汝為誤國賊,我作破家人”(呂本中《兵亂後雜詩》)的怨憤。這種怨憤也正是當時千萬蒙難人民***同的怨憤。百姓是無辜的,他們平時受盡剝削壓迫,壹旦事起,有守土保民之責的朝廷卻不能保衛他們的安全,只顧自己忍辱偷生,委棄他們而壹逃了事,不以見父老為羞。因此,此詩不僅是發抒了個人的悲憤,又是廣大百姓的心聲。這種詩篇出自壹位封建時代女子之手,極為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