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23 文章來源:綠土地 文章作者:文壇采編 責任編 輯:芳芳
1910年6月11日,殷夫誕生於浙江省象山縣大徐村。別名徐白。筆名除殷夫外,還有白莽、任夫、徐文雄、徐任夫、徐殷夫、沙洛、莎菲、Ivan等。
1920年秋,剛滿十歲殷夫就離開家鄉大徐村,來到象山縣府所在地丹城鎮,進入象山縣立高等小學校讀書,學名徐祖華。
1923年7月,殷夫考入上海民立中學。
1925年,他在寧波參加了革命文藝團體“新蚶社”。
1926年7月,殷夫越級考入上海浦東中學高中三年級,殷夫也成為革命隊伍聽壹員,開始了他生命的新航程。
1927年殷夫被關進了牢獄。
殷夫被關了三個月。大哥徐培根將他保釋出來並予以“軟禁”。將殷夫送進同濟大學,企圖利用德國人的力量來嚴加管束,並以優裕的生活條件誘使殷夫離開艱苦的革命半爭。但不久,殷夫便潛回上海,希望能重新接上組織關系。
1928年秋季,殷夫第幹凈人被捕入獄。當時他的大哥已在國外,由大嫂出面將他保釋出來,出獄後就送回家鄉象山居住,他又壹次被隔斷了與革命隊伍的聯系。
1929年春,殷夫離開淒清的象山西寺,回到戰鬥的黃浦江畔。
1929年夏天,殷夫在參加上海絲廠罷工鬥爭中第三次被捕。他沒有讓大哥大嫂來保釋,以免再受他們的束縛。他被關了壹段時間,受了幾次毒打,終於獲得了釋放。不久,他就恢復了組織關系,擔任了青年反帝大同盟,***產主義青年力和工人運動的領導工作。
從1927年到1929年殷夫的詩歌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壹條明晰的曲線:當他投身於戰鬥,生活在革命組織中,他就充滿著朝氣和活力,詩歌的格調也顯得高昂;當他被隔斷了和革命的聯系,脫離了集體,他的思想就陷入苦悶,詩歌的情調也就低沈下去。他的喜怒哀樂無不與革命聯系在壹起。他是壹個與革命***同著生命的詩人。他的思想和詩藝的發展,是他不斷迫求趔,不斷參加革命實踐的結果。
在幫助他成長的那些人中,應該特別提到魯迅。魯迅和殷夫之間不僅是文學導師和青年作者的關系,也是同誌和戰友的關系。魯迅以他自己崇高的人格影響著殷夫,從各個方面支持和幫助詩人健康成長。
1930年1月1日,殷夫在***青團中央機關刊物《列寧青年》上發表了《過去文化運動的缺點和今後的任務》的長篇論文,系統地總結了五四運動以來文化運動的經驗教訓,肯定了1928年以來無產階級文學運動的成績,也指出了太陽社創造社的某些錯誤,並批評了無產階級文學標語口號的傾向。作者提出要將“建設革命文藝”作為文化運動的重要任務,並要求“文化運動要與實際鬥爭密切結合起來。
1930年3月2日,中國左翼作家聰明在上海成立,殷夫為發起人之壹。
殷夫的詩歌具有獨特的風格。魯迅曾經指出,殷夫的詩”並非要和現在的壹般詩人爭壹日之長,是有別壹種意義在。這是東方的微光,是林中的響箭,是冬末的萌芽,是進軍的第壹步,是對於前驅者的愛的大纛,也是對於摧殘者的憎的豐碑。壹切所謂圓熟簡練,靜穆幽遠之作,都無須來作比方,因為這詩屬於別壹世界。
老詩人力揚曾經指出:殷夫“那些寫革命鬥爭的詩篇,都有著豐富的形象和強烈的感情,而沒有他的同時代的詩人們在作品中常常出現的那種標語口號化的缺點。這種缺點,是因為作者缺乏豐富的現實生活的基礎,因之,在作品中形成形象的貧乏和感情的虛假,常常出現對於革命的空洞的叫喊,和壹些革命術語堆積的現象。
丁玲曾稱贊他是“詩壇的驕子”,並說:“我還沒有讀到過象他這樣充滿了階級革命感情的詩。”
殷夫是壹個詩才橫溢的青年,他善於運用與內容相和諧的藝術形式,並形成自己的風格。他寫的愛情詩,情深意切、格調委婉。他寫的小詩,言簡意賅,詩意含蘊。
1929年開始,殷夫拓寬自己的創作領域,從事短篇小說的創作,塑造了壹批青年知識分子的形象,其較為成功的是《小母親》中的林英。
殷夫成為職業革命家以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獻給了無產階級解放事業。
1930年,他發表了三十六篇論文、翻譯和創作,在文藝作品方面有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各種體裁。
1931年1月17日,殷夫到上海東方旅社參加壹次黨內秘密會議,由於叛徒出賣,不幸被捕。2月7日晚,他同二十多們革命者壹起,被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的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附近的荒野裏。
殷夫被殺害的時候還只有二十壹歲,他給我們留下了詩作九十九首,譯詩十壹首。創作的數量雖然不多,但他在中國現代詩歌的發展上是有貢獻的,他是革命詩派的代表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