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早出現的壹種文學體裁,源於原始人的勞動呼聲,是壹種有聲韻、有歌詠的文學。
古詩多四言,如《詩經》,東漢魏晉以後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體和近體之分,五四有了新詩。
我國古代將合樂的詩歌稱為歌,將不合樂的詩歌稱為詩,雖然不同但是區分極難,往往有兩者特點均有的作品出現,所以我們往往將詩歌合稱。當然無論合樂與否,都具有很強的音樂美。
詩歌按時代分為古體詩、近體詩和新詩;按表達方式分為敘事詩和抒情詩;按內容分為田園詩、山水詩、科學詩和詠物詩四類。
1、古體詩
古體詩是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壹種詩歌題材,也稱古詩但絕不是古風,古風只有“歌”、“行”、“吟”三種載體,這點上常常被許多學習古體詩的人誤解。古體詩是指唐以前(主要是漢魏)的詩歌和模仿唐以前的詩歌創作的作品。是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的合稱。它由民歌發展而來,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中唐的白居易、元稹用樂府的形式創新題,稱新樂府,也屬於古體詩的範疇。
2、楚辭
詩歌的壹種體式,因產生於戰國時期南方楚地而得名,以屈原《離騷》為代表,又稱“騷體”。
從時間上說,楚辭形成的時間大致和古體詩相同,但是和古體詩有本質的區別,所以獨立成體。從詩歌體裁來說,它是戰國後期以屈原為代表的詩人,在楚國民歌基礎上開創的壹種新詩體。這種詩體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黃伯思所說,“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東觀余論》)。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所以筆者認為,楚辭其形成於古體詩時代,但文體鑒於詩詞歌賦之間,是壹種獨立的文體。
特點:熔匯大量神話故事,富於幻想和浪漫氣息;除抒情外,大用鋪陳的方法;句式比較散文化,大量用兮字。
3、近體詩
與古體詩相對的壹種詩歌樣式,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句數、字數、平仄、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分律詩和絕句兩類。
4、律詩
近體詩的壹種體式,分五律和七律。它在音韻、平仄、句式、對仗上都有壹定規格和要求。全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5、絕句
近體詩的壹種體式,分五絕和七絕,四句壹首,壹般認為是截律詩之半而成。
6、新詩
又稱現代詩,指中國五四運動以來產生的新體詩歌。它在形式上打破了舊體詩歌格律的限制,采用了較為自由的形式和接近口語的白話,便於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
新詩要求做到精練、押韻,大體整齊。
7、歌行體
樂府民歌的壹種體式。歌是總名,鋪張本事而歌稱行,與吟曲引嘆篇調等均稱樂府歌行體,其間無嚴格區別。
特點:① 有固定的詞調,而大多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多口語化,通俗生動;②音韻節奏上押韻比較自由,不講平仄、對仗;③表現手法:除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敘事曲折淋漓,長於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劃人物,塑造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