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我國是壹個詩歌的國度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麽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我國是壹個詩歌的國度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麽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我國是壹個詩歌的國度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壹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311篇。

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擴展資料

《詩經》名稱由來: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壹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記載有311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

《詩經》內容簡介:

《詩經》就整體而言,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

《詩經》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

《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淩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壹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壹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無詩,不計算在內),《風》的數量最多,***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

百度百科-詩經 (中國最早詩歌總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