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春》,意象單純,主題明朗,語言優美,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為壹篇“春的贊歌”。其實這是壹種誤讀。《春》與朱自清眾多的寫景抒情散文壹樣,看似晶瑩剔透,壹目了然,但它卻像壹杯醇酒壹般,蘊涵了綿長而清洌的韻味與芳香,要真正品嘗出它的滋味並非易事。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裏的傳統文化積澱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壹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春》描寫、謳歌了壹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壹種逼真寫照。
細讀朱自清的《春》,這是壹個大病初愈的文化人,面對春意盎然的原野,他又重新找回了壹種自信和自尊,編織著自己的理想之夢。這是壹個經歷了“心靈煉獄”的知識分子,在大自然溫暖的懷抱中,他沈醉其間,詩情聯翩,感受到了壹種“天人合壹”的美妙境界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心靈沖動。他從時代的“十字街頭”撤退下來,又在這裏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朱自清筆下的“春景圖”,不是他故鄉江浙壹帶的那種溫暖潮濕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種壯闊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畫家筆下那種如實臨摹的寫生畫,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啟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靈釀造出來的壹幅藝術圖畫。在這幅圖畫中,隱藏了他太多的心靈密碼。
在朱自清所有的散文中,開篇就寫得如此明朗、歡快、昂奮的作品,似乎還不多見。這不是壹個不諳世事的青少年的作文,這是壹個飽經憂患的中年知識分子的精心之作。作者所以有這樣壹種心境和情緒,壹定是因為他走過了壹段最陰暗的日子後,找到了壹種柳暗花明的感覺。他是在借明媚的春光,抒發自己的壹種心境。“盼望著,盼望著”,動詞的疊用,顯得突兀、有力、急切,隱含了他曾經的陰暗、苦悶歲月,以及在那煎熬中對未來的苦苦求索。現在光明終於降臨到了眼前,他怎麽能按捺住歡欣鼓舞的心情呢?“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這是初春的朦朧景象,但又何嘗不是他此時此刻的內心體驗呢?
在作品中,朱自清展現的是壹個欣欣向榮、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地上是大片大片嫩綠的小草,田野上是壹棵壹棵盛開的桃樹、杏樹、梨樹,在如火如荼的花團中,飛舞著成群的蜜蜂、蝴蝶;在晴朗、溫馨的天空中,吹拂著軟和的楊柳風,氤氳著土香、草香、花香的氣息,彌漫著各種鳥兒動聽的樂曲,還有牧童嘹亮的笛聲……作者在這裏把大自然寫活了、寫足了、寫透了,把大自然詩化了。在這壹幅詩化的春景中,作者卸掉了壹切的思想情感重負,壹頭撲入了這春的世界中,就像壹個孩子投入了母親的懷抱壹樣。他想在綠草如茵的草地上打滾、踢球、賽跑、遊戲,盡情地體驗生命的活潑與自由。他全身心地動用自己的視覺、嗅覺、聽覺、想像、幻想,享受大自然的美好與撫愛。在這裏,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變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體驗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燦爛,展現了他赤子壹般的情懷和天真無邪的個性。
但這種美麗的生命體驗畢竟是暫時的、甚至是虛幻的。朱自清信奉“剎那主義”,並把它當做醫治心靈創傷的良藥,而他又深知自己作為壹個知識分子肩上的重任,作為壹個普通人還有許許多多不容推卸的義務。他要追尋壹種有為、有價的人生,他要精心地、甚至是刻意地去完善自己的道德和人格。因此在《春》的後半部分,作品歡快的調子突然變得舒緩、沈靜,出現了綿綿的春雨、朦朧的晚景、為生活行色匆匆的人們、辛勤勞作的農民。超然的自然景觀巧妙地轉換成了壹幅現實圖畫,朱自清也從夢的世界回到了濕漉漉的土地上。“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壹份兒事去。”“‘壹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朱自清在這裏寫的是春天裏奔波和勞作的人們,更是寫自己的心理、決心和希望。
文章寫到這裏,其實可以打住了。但朱自清卻給了人們壹個意想不到的結尾,使春天的意象變得更為完整、瑰麗,使朱自清的人生、人格變得更加耀人眼目。他連用三個比喻謳歌春天,把春天形容為新生的娃娃、美麗的姑娘、健壯的青年。使舒緩、沈靜的格調驀然剛健、清新起來,與作品的開頭緊緊呼應;把滑向平實的現實情境又突然推進到了作品上半部分營造的那種明朗、歡快的意境中去,整個意境又連成了壹片。春天的“新”、“美”、“力”,註入了朱自清的整個身心,朱自清也化入了整個春天,在春天的引領下執著前行。朱自清獲得了“新生”。
在朱自清的全部散文中,《春》是風格演變特別明顯的篇目。
2. 仿照朱自清的《匆匆》寫作的文體、寫壹篇650字左右的文章月兒歸了,有再掛的時候。
蠟燭滅了,還有再次點燃的時候,草兒枯了,有春風吹而再綠的時候。但我的日子卻為何無法重來? 晚上,見月亮又掛在了那神秘漆黑的天空,天亮時便又和太陽倒個班回去了,壹日壹日論著班,卻從不輪回,不回,不歸!我的日子,也在那蒙蒙月的輪影中逝去了。
卻未曾留下壹絲印跡。就像在沙灘上,浪壹打又壹打,抹去了壹層又壹層沙子。
無聊又沈默。我的記憶,我的時間也隨沙子,飄然離去。
四千我日子如浮雲被風兒吹散了,我的時間壹日日被拋在腦後,溜了。 窗前的柳,見它壹年又壹年發芽、長葉、又枯黃雕零,壹切擊而復始。
從輝煌燦爛的花兒再到零落成泥,最後只剩光禿禿的樹幹與凜冽寒風了。 日子的步伐像貓壹樣,輕悄滑到妳身邊,又悄然無聲的走了。
在打電腦時,日子從按動鍵盤的指尖飛去。在看電視時,從炫爛的屏幕前溜去。
在欣賞華燈時,從璀璨明亮的燈火前招手而過。 日子如水般壹日日蒸發著,在這四千多日中,是否只好徒然嘆息?必須抓緊生活! 我追趕著時間輕快的步伐,抓住壹把卻又從指縫中溜去,他最終還是去了,無聲無息的走了,輕輕悄悄的逝了。
海浪拍擊著巖石,濺起的水花,無法抓住,去了,逝了,罷了。 莫要再回首,朝前看。
莫要再問:“我的日子為什麽壹去不復返了”,只要向前……。
3. 朱自清,冰心,魯迅的寫作風格分別是什麽朱自清的創作風格散文是創作總體中最主要的部份,有抒情、敘事、遊記、特寫、隨筆,也有對社會片段的描寫,對人生無情的揭露,總之寫實是他創作的法則,也就是對事物客觀觀察深入的體味.魯迅的風格作品具有凝練,簡潔,頓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語言風格,郁達夫說:“魯迅的文體簡練得象壹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壹刀見血.重要之點,抓住之後,只消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主題道破……再有就是直面現實 ,針針見血.冰心的風格她的筆名來自“瑩”,“壹片冰心在玉壺”,體現出了她寫作的風格, 像冰那樣的透徹,充分 的滲透著真善美.冰心出生於福州,煙臺,這有山有海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她那清純,心胸 寬闊的性格和寫作風格。
4. 朱自清寫作背景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以“五四”時期的成就為最高,影響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創作,又是這壹時期實績最大,成就最高的;朱自清作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遠和中國現代散文的歷史寫在壹起。
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再次,他的散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 壹直被認為是白話美文的典範,歷來壹直被選為大中學校的語文教材,它為培養文學青年和繁榮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作為學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建樹。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尤以古典文學研究和語文教育最為突出。
擴展資料 人物經歷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壹,他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作詩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課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畢業後,先在杭州第壹師範,後回到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教授國文、哲學,並任教學主任。
繼續參加新文學運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 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壹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壹個詩歌雜誌《詩》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學生組成的湖畔詩社及晨光文學社的活動,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壹。 1922年,他只身壹人來到浙江臺州第六師範學校任教,與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
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 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壹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態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百度百科-朱自清。
5. 朱自清,冰心,魯迅的寫作風格分別是什麽朱自清的創作風格 散文是創作總體中最主要的部份,有抒情、敘百事、遊記、特寫、隨筆,也有對社會片段的描寫,對人生無情的揭露,總之寫實是他創作的度法則,也就是對事物客觀觀察深入的體味。
魯迅的風格作品具有凝練,簡潔,頓挫而又富有回味的語言風格,郁達夫說:“魯迅的文體簡練得象壹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知壹刀見血。重要之點,抓住之後,只消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主題道破…… 再有就是直面現實 ,針針見血. 冰心的道風格她的筆名來自“瑩”,專“壹片冰心在玉壺”,體現出了她寫作的風格, 像冰那樣的透徹,充分 的滲透著真善美屬。
冰心出生於福州,煙臺,這有山有海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她那清純,心胸 寬闊的性格和寫作風格。
6. 朱自清寫作背景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以“五四”時期的成就為最高,影響最大,而朱自清的散文創作,又是這壹時期實績最大,成就最高的;朱自清作為散文大家,他的名字永遠和中國現代散文的歷史寫在壹起。
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散文體制和風格;再次,他的散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等名篇。
壹直被認為是白話美文的典範,歷來壹直被選為大中學校的語文教材,它為培養文學青年和繁榮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作為學者和教授的朱自清,在古典文學、語文教育、語言學、文藝學、美學等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建樹。他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尤以古典文學研究和語文教育最為突出。
擴展資料
人物經歷
191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為新文學運動初期的詩人之壹,他以清新明快的詩作,在詩壇上顯出自己的特色。1919年2月出版他的處女作詩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修完課程,北京大學哲學系提前畢業。畢業後,先在杭州第壹師範,後回到母校江蘇省立第八中學(今揚州中學)教授國文、哲學,並任教學主任。繼續參加新文學運動,成為文學研究會的早期會員。
還參與發起新文學史上第壹個詩歌團體“中國新詩社”和創辦第壹個詩歌雜誌《詩》月刊等工作,支持由青年學生組成的湖畔詩社及晨光文學社的活動,為開拓新詩的道路付出了辛勤的勞動。
1921年參加文學研究會,是“五四”時期重要的作家之壹。
1922年,他只身壹人來到浙江臺州第六師範學校任教,與俞平伯等人創辦《詩》月刊,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1925年8月到清華大學任教,開始研究中國古典文學,創作則以散文為主。
1923年朱自清發表了近300行的抒情長詩《毀滅》,表明自己對生活的嚴肅思考和“壹步步踏在土泥上,打上深深的腳印”,這種進取不懈的人生態度,在當時有較大影響。
百度百科-朱自清
7. 說說朱自清的散文寫作特點和藝術成就朱自清作為文學研究會早期的重要會員之壹,他的創作活動開始於五四新文學運動,先寫詩,後寫散文,是著名的詩人、散文家。
壹生著作20 余種,近200 萬字。朱自清在創作中嚴格地恪守著面向人生的現實主義原則,他寫的詩、小說、散文雖各有成就,但相比之下他的散文創作更為成功,影響也最大,先後成集的有《蹤跡》、《背影》、《歐遊雜記》、《妳我》、《倫敦雜記》等。
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成員,他的散文是面向人生的。正如1922年寫的《背影 序》講到散文在“近三四年的發展”時說:“?種種的樣式,種種的流派,表現著、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面。”
自謙為“大時代中壹名小卒的我”的朱自清,從未與他所處的時代隔離。用文學寫人生,便成了他寫作的當然的宗旨。
談朱自清散文的藝術成就,壹般指他前期的散文創作。這些創作“漂亮和縝密”,對於創建白話散 *** 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曾被譽為“白話美文的模範”。
壹.朱自清的散文溫厚、樸實、自然,貯滿壹種真情美。 散文是長於抒情的文體,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尤應當抒寫“作者心靈的歌聲”。
朱自清的每篇散文均是表露自己感情和心靈的藝術品。朱自清對不同題材的文章,追求不同的表現風格。
他的偏重於敘寫身邊瑣事的散文以委婉纏綿見長,偏重於寫景狀物的散文則見細致綺麗,而偏重於議論的雜感之類卻又表現得機智深沈,而所以能達到這種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核心在“真情”。他以真摯的感情,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將抒情、敘事、描寫、議論熔於壹爐。
《背影》敘寫的是平常生活中壹樁樁平凡無奇的事,但壹旦將註入“真情”的壹件件小事匯總起來,凝聚到“我”身心為之壹震的年邁父親的背影上,那種子對父的舔犢深情找到了“噴火口”,從而產生催人淚下的藝術感染力。《菏塘月色》雖展現的是壹幅朦朧月色中的荷塘美景圖,卻又交織著作者“心裏頗不寧靜”的縷縷淡淡的哀愁思緒,融景入情,文情並茂,這裏的“情”是多麽的委婉、真切。
二. 朱自清的散文構思精巧, 結構嚴謹、和諧。 散文貴有“文眼”,“眼”是散文藝術構思的焦點。
朱自清善於把散文的思想和藝術有機地統壹在壹個焦點上,精巧而不露雕琢之痕。《匆匆》的焦點統壹在“輕”字上,全篇輕輕悄悄,五百來字數,結構精巧,多數句子五六個字,簡短伶俐,壹連串疑問不求答,飄忽即過,燕子楊柳、輕煙飄風、薄霧遊絲,壹切都是那麽輕靈,但這種輕靈的美又與作者“不能平”的沈重心情統壹在壹起,藝術地表現出壹個正直知識青年在風華年月裏對生活的思索與人生的選擇。
《春》中“壹年之計在於春”是作者構思的焦點,全文工筆細畫的春天的自然景物,春天的生機和創造力,就是為了寫人們對春天的希望,寫人們的創造精神。朱自清的散文是用藝術的珍珠串起的晶瑩閃光的項鏈,精美、和諧、勻稱。
在結構形態上,有象《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執 *** 大屠殺記》、《背影》等以敘述線索縫合所見所聞所憶所感的各種材料的結構方式,也有象《冬天》、《春》等以內在的思想感情連輟各種不相關聯的“畫面”或“片段”的結構方式,盡管方式不同,但都給人有緊湊、嚴謹的整體美。《綠》起首是“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
末尾寫到“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首尾呼應而又變化無窮。
《荷塘月色》開頭是悄悄地帶上門出去,壹路寫盡月色中荷塘夜景,和由此而產生的聯想,結尾處“猛壹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聯想與情感的漣漪嘎然而止,但結構上絲毫不給人有破綻之感,而是前後相稱,和諧,完美。 三. 朱自清的散文語言平實,清秀而富有表現力。
大量地吸收口語體的語言,因而使朱自清的散文表現壹種明白、通俗、平易的樸實本色。讀他的《兒女》、《給亡婦》、《背影》等佳作,如與妳在拉家常,自有壹股親切味。
但朱自清對口語不是掇來就用,而是經過藝術加工、改造和錘煉,賦予這些口語以特殊的“達意”作用,又給人以清秀感。註意語言的藝術錘煉,是朱自清散文語言的第二個特色。
以對梅雨潭的“綠”的描寫為例,“綠”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是壹種顏色,可視而不可觸,但在朱自清的筆下“綠”變成能觸動的有生命物體。“心隨著綠的潭水搖蕩”,作者卻說“心隨著潭水的綠搖蕩”,這壹次序的變化頓使“綠”活起來。
作者用了壹連串擬人化的比喻來寫“綠”:“松松的皺結須著,象 *** 抱著的裙幅? .象蔚藍的天融了壹塊在裏面,象壹張極大的荷葉鋪著……”這使我們不僅看到了“綠”, 而且能觸到“綠”。象朱自清這樣富於表現力又具有個人獨特語言風格的散文家,在五四時期的散文作家中,確實為數不多。
朱自清無愧於“白話美文的模範”。 朱自清的壹些描寫山水的名文,也都寄寓著他的人生態度,反映了某種人生。
《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的魅力,不只在他所描寫的秦淮河的漿聲、燈影、薄藹和微漪,更在於它讓人想起《桃花扇》及《板橋雜記》所載的“明末的秦淮河的艷跡”,“於是我們的船便成了歷史的重載了。……秦淮河的船所以雅麗過於他處,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