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嘲笑古代那些昏君,從人的本性上來說,人人都有成為昏君的天賦,只不過多數人沒有機會而已。哈哈哈……這是真的,因為好聽話人人都愛聽,即使是最有涵養的人,其內心深處也是反感別人批評的。
—*—*—*—*—
妳有沒有覺得老人看妳不順眼?不論妳怎麽做,他(她)都不滿意。
妳有沒有覺得老人越來越難伺候?吃的、喝的、穿的,都沒有虧待他(她)們,卻還是老挑理兒。
妳有沒有覺得老人越來越愛嘮叨? 妳還必須得耐心聽,否則,他(她)就不高興。
想知道為什麽嗎?想不想把老人哄得高高興興的?往下看。
壹
老年是人生的必然階段。人老了的時候,性格就會變得像小孩壹樣,有點天真,有點任性,有點喜怒無常,還喜歡讓人哄著。這就是我們常說的 “老小孩”現象 。
不說普通人,單說古代的皇帝,年青時英明神武、年老後任性昏聵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最著名的當屬隋煬帝楊廣和唐玄宗李隆基。
隋煬帝楊廣,內統中華,外擊敵寇,開科舉,修運河,定立三省六部制,為之後的盛唐打下基礎,其文治武功可稱千古壹帝。晚年銳意盡失,驕奢淫逸,結果身死國滅。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前期,任用賢能,勵精圖治,國力空前強盛,社會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衰落埋下伏筆。
雖說作為皇帝,他們有任性的資本,但是,依然為自己的作為付出了代價。
作為普通人,如果處理不好和老人之間的關系,就會引發家庭矛盾,影響家庭和睦。怎麽辦呢?
還是原來說過的,解決問題的通用思路就是: 研究規律——按規律辦事。
為什麽會出現“老小孩”現象呢?老人的心理狀態有什麽特點呢?
今天就來分析分析老人的心理特點,並根據老人的心理特點,隨便支幾招,自然能“哄”得老人開開心心。成本很低哦。
二
老人常被稱為“老小孩”,就是說,老人會表現出和小孩子相似的心理特征。
隨著年齡的增長,年輕人會覺得老爺子、老太太越來越糊塗,越來越任性,還不能說,壹說就惱,脾氣大得不行,誰也勸不了,越勸氣兒越大,越勸越來勁。其中,比較典型的關系叫婆媳關系,婆媳關系難處,最容易出現矛盾和沖突。老人會覺得現在的年輕人不孝順,不聽話。年輕人會覺得老人不講理,難伺候,看自己不順眼,老挑理兒,自己怎麽做都不能讓對方滿意。原因在哪裏呢?
——老人與小孩相同的心理特征。
老人和小孩對尊重和認可的需要都格外強烈。
成年人有自己的事業、愛情、友情。可以從自己的事業、收入當中獲得成就感,從同事、朋友那裏獲得尊重。而老人、孩子在這些方面會比較欠缺,不容易得到尊重和認可,對尊重和認可的需要就格外強烈。任性、喜怒無常只不過是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的表現。所以,在和老人溝通、相處的過程中,老人是被動的, 年輕人應該是主動的 。作為年輕人,在和老人相處時,要 主動“哄”老人開心 。
——老人與小孩不同的心理特征。
1、老人的閱歷是優勢,老人的身體是劣勢。
老人因為有閱歷,所以,老人比小孩具備更強的分辨能力、判斷能力。壹些適合小孩的溝通方法,用在老人身上效果不明顯。
老人的身體壹天比壹天衰老,孩子的身體壹天比壹天健壯。壹個屬於上升階段,壹下屬於下降階段。孩子天然會得到成長的滿足、別人的贊美,老人在這方面的滿足程度會比小孩子更欠缺。
2、老人的傳世需要更為突顯。
中國被稱為禮儀之邦,妳知道古代中國人最重要、最重視的禮儀是什麽嗎?《左傳》裏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人傳統家庭觀念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傳宗接代,傳承香火,喪禮、祭禮遠比婚禮要隆重和持久。中國人重視身後名,希望有人傳承自己的物質財富,希望有人傳承自己的精神財富,希望被人紀念。人越老,這種需要就越強烈。
基於以上分析,和老人溝通、交流、相處時,要註意: 滿足三個需要,忌諱壹件事情。
三
“忌諱壹件事情”就是忌諱改變老人。
千萬不要試圖改變老人。
千萬不要試圖改變老人的觀念、原則、態度、做法。老人的生活觀、價值觀、處世原則、處世態度是幾十年生活經歷的必然結果,已經定型,很難改變。要求老人做出改變,則意味著對老人前半生的否定,任誰都無法接受這樣的否定。所以說,試圖改變老人是壹件費力不討好的事兒,只能增加雙方的矛盾,除此之外,毫無意義。
當然,指責老人更是不可取。推卸責任是人類的天性,指責是會傳遞的。無論是當面指責,還是背後指責,只會激化矛盾,加深裂痕,必須堅決杜絕。
中國人常講“孝順”,把“順”當然孝的主要表現,意思就是凡事盡量順著老人。當然,肯定有人會說,有時候老人的做法實現是不科學、不合理、不靠譜,那也要順著老人嗎?這時候嘛,可以出絕招啊!啥絕招?聽好了——反證法。先順著老人的意思說,然後,上綱上線,誇大壹些,推導出壹個恐怖的結論,自然就把老人“嚇服”了。隨便舉個例子。
老人都比較節儉,剩飯剩菜都舍不得扔。這時候,千萬別自作主張把剩飯剩菜倒掉。應該這樣說:“老太太,剩飯剩菜才放了2天,我聞了聞,酸味不大,應該沒壞,妳把剩飯剩菜給我熱熱,我吃了吧。萬壹出了問題,我年輕,抗得住,頂多住幾天院,花幾千塊錢,妳們可千萬別吃。”具體情節,自行腦補。壹般情況下,老人就會主動把剩飯剩菜倒掉。如果老人還是舍不得,就繼續誇大,直到倒掉為止。
遇到其他問題可以參考這個思路。
“滿足三個需要” 就是滿足老人 交流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傳世的需要。 其中,最突出的還是尊重的需要。
——滿足老人交流的需要
老人都愛嘮叨,這其實是壹種交流的需要。要經常和老人聊聊天。聊天時,要註意傾聽,不要應付差事,老人說到得意的地方,壹定要及時表示肯定、贊揚、驚訝……(腦補高力士或者李蓮英)
——滿足老人尊重和認可的需要
要想方設法讓老人感受到尊重和認可。
1、多贊美、肯定老人的優點。
對於老人的優點,要及時的、經常的贊美和肯定,壹定要真誠哦,別虛頭巴腦的。比如,做的飯菜好吃、炸的丸子是壹絕、調得餡味道好;心靈手巧,啥手工活都做的很好;生活習慣好,身體健康;心態好,人敞亮,啥事兒都看得很開;特別會養花、種菜,還能吃到自己親自種的無汙染綠色蔬菜;勤儉持家,總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
2、反客為主,多講老人的“光榮事跡”。
老人愛“翻打”,這壹點相當恐怖。壹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兒,都說過好多、好多遍了,還時不時拿出來當 新聞 講,實在令人崩潰。這個嘛,據說, 開車的人壹般不會暈車 。所以,這時候,要果斷“反客為主”,主動講壹講老人當年的“光榮事跡。”對於老人得意的事情,要多講,主動講,反復講,掌握主動權。呵呵……反正,最終目的都是讓老人感受到尊重和認可嘛。
3、培養雅趣,擴大朋友圈。
大力支持老人培養壹些興趣愛好,什麽琴棋書畫、什麽戲曲歌舞、什麽老年大學,都要支持,並鼓勵老人以興趣愛好為媒介,擴大自己的朋友圈。有了朋友圈,可以壹定程度上滿足交流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
4、給老人找點事兒。
可以根據老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給老人找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事兒不在大小,主要讓老人覺得自己“有用”,從中獲得成就感。具體啥事兒,自己去想。
5、放大正能量,培養積極心態。
在和老人聊天、交流時,壹定要註意語言的導向。對於積極的態度、說法,要給予肯定。“對,妳這個想法好,老爺子(老太太)就是通情達理。”對於消極的態度,要婉轉的壓制,讓老人心態更陽光。“這也太小氣了,這可不是妳的風格哦。”
——滿足老人傳世的需要
用言行證明自己對老人精神財富的傳承。如果老人喜歡節儉,就把自己日常如何節儉的事例、如何教育下壹代節儉的事例當作談資,時常講給老人聽。如果老人在琴棋書畫方面小有成就,那就培養自己和下壹代這方面的愛好,實在不喜歡的話,至少要了解壹點。體現出要把老人覺得重要的壹些觀念傳承下去。
以上,分析了老人的心理特征,並提出,在和老人溝通時,要註意“ 滿足三個需要,忌諱壹件事情” ,還結合自己的體會,整理了壹些具體的做法,想到多少就整理多少,肯定不夠全面,目的是拋磚引玉,開闊大家的思路。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琢磨出自己的方法、套路,在和老人相處時更積極、更主動,讓家庭更和睦,關系更和諧。
家和萬事興。老人健康、快樂,就是最大的福報。
至此,關於溝通的規律和技巧就捋得差不多了。再總結壹下溝通的要點:
溝通是心與心的交流。
溝通要滿足對方的心理需要。
尊重是最突出的壹種心理需要。
溝通的關鍵是“尊重”。
這些規律,在夫妻相處、和孩子溝通、和老人交流中都有所體現,大家可以自行體會。推而廣之,在和其他人溝通、交流時,只要能把握住溝通的關鍵、遵循溝通的規律,就能無往而不利。
我發現,寫的越多,表達的就越流暢、越嚴謹,當然,看起來就越啰嗦,呵呵,大家湊合看吧。
ion":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