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端午節詩句 - 拼音版靜夜思古詩

拼音版靜夜思古詩

導語:關於拼音版靜夜思古詩,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根據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下面由我為您整理出的相關內容,壹起來看看吧。

(壹)拼音版靜夜思古詩

jìng yè sī

靜 夜 思

lǐ bái

李 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舉 頭 望 明 月

dì tóu sī gù xiāng

低 頭 思 故 鄉

(二)古詩靜夜思譯文及註釋

直譯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壹層霜。

我禁不住擡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壹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沈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韻譯

皎潔月光灑滿床,恰似朦朧壹片霜。

仰首只見月壹輪,低頭教人倍思鄉。

註釋

(1)靜夜思:靜靜的夜裏,產生的思緒 。

(2)床:今傳五種說法。

壹指井臺。

二指井欄。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四取本義,即坐臥的器具,《詩經·小雅·斯幹》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註》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即是臥具。

五馬未都等認為,床應解釋為胡床。

(3)疑:好像。

(4)舉頭:擡頭。

賞析:

古詩《靜夜思》沒有奇特新穎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辭藻,只單單是用敘述的語氣,寫遠客思鄉之情,可是它卻意味深長,耐人尋繹,千百年來,這樣廣泛地吸引著讀者。整首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壹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抒發了詩人李白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夢初回的情景。這時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詩人朦朧地乍壹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壹層白皚皚的濃霜;可是再定神壹看,四周圍的環境告訴他,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著他擡頭壹看,壹輪娟娟素魄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凈。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壹切,想到家裏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於沈思之中。

前兩句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壹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壹個作客他鄉的人都會有這樣的感:白天奔波忙碌,倒還能沖淡離愁,到了夜深人靜的時候,思鄉的情緒,就難免壹陣陣地在心頭泛起波瀾。在月明之夜,尤其是月色如霜的秋夜更是如此。“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動地表達了詩人睡夢初醒,迷離恍惚中將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誤作鋪在地面的濃霜。“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潔,又表達了季節的寒冷,還烘托出詩人飄泊他鄉的孤寂淒涼之情。

後兩句通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望”字照應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詩人李白已從迷朦轉為清醒,詩人翹首凝望著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鄉也正處在這輪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頭思故鄉”的結句。“低頭”這壹動作描畫出詩人完全處於沈思之中。“思”字給讀者留下豐富的想象:那家鄉的父老兄弟、親朋好友,那家鄉的壹山壹水、壹草壹木,那逝去的年華與往事,無不在思念之中。壹個“思”字所包涵的內容實在太豐富了。

簡短四句詩,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構思細致而深曲,脫口吟成、渾然無跡。內容是單純,卻又是豐富的;內容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體現了“自然”、“無意於工而無不工”的妙境。